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092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年级:七年级 课型:诗词鉴赏 课时:2课时 执笔:韩云生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1.10.25 班级: __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三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初步品味三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第一课时 十五夜望月 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资料链接,自学助读
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诗以乐府见长,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 著有《王司马集》。
艾青(男)(1910—1996),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本文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经历了“文革”等太多磨难的艾青,心中原来淡漠的亲情日渐浓郁,想到昔日挚友与亲人或不在身边,或已离世,心里产生孤独与凄凉之感,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二.初读诗歌,诗意感知
1、《十五夜望月》表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愫;《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珍视和怀念。
2、《十五夜望月》中暗写诗人望月,乃全篇点题之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说,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其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再读诗歌,探究写法
4、《十五夜望月》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属于什么表达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中,艾青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联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欣赏诗歌,语言品味
6、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1)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能把月饼咽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自选角度,说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句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8、将下列含有“月”的诗句补充完整。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怜九月初三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梨花院落溶溶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盘点收获,学(教)后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都中学师生共用教学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年级:七年级 课型:诗词鉴赏 课时:2课时 执笔:语文备课组
审核:备课组 时间:2011.10.25 班级: __ 姓名: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三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初步品味三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
一.资料链接,自学助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合称“三苏”。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水调歌头,词牌名。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其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屡遭贬谪。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太守时写的。当时,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有五年,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中秋之夜他面对清风明月,团圆之时,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词。
二、自主学习,走进文本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展开全文阅读
(1、)我欲乘风归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共婵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2、《水调歌头》是一首中秋_________兼怀________的诗作,表现了苏轼________的胸怀和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能体现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两者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欣赏诗歌,品味语言
5、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表达出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句中的加点词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7、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月的古代诗词很多,请你写出几句来,比比看谁写的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盘点收获,学(教)后感言
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云生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中秋咏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索耶历险记》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