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219  
标签:教师随笔
鸿门宴传奇:刘邦为何要赴史上第一饭局?
节选自《中国式智慧》,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韬光养晦,大丈夫亦可惧惊雷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大丈夫要想做成大事,必须经历一些风浪、磨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称病不朝”、“称疾不起”、“愿乞骸骨”、“装疯卖傻”的人,其实并非表面的临危而惧、临阵脱逃,而是因为他们在做准备,准备增强自身挑战困难的实力。古人云:“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这“韬光养晦”其实就是藏锋露拙,与之相对的就是锋芒毕露。“露”也并非是不可取的,但也要懂得适时而露。如果是以卵击石、招惹是非之露,那就相当于是自取灭亡;若是藏于逆境、伺机而动,却能后发制人,如惊天轰雷。

      所以说,藏露之道是要讲求具体实战的,当显则显,当收则收,处在逆境或是劣势之时,更要懂得如何收敛自己的锋芒,隐藏大计,保全自身,然后等到自己的羽翼丰满之时,再“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因此,越是能藏身者,越能胸怀大计,成就大业。

      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力斗奸臣严嵩的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人们都铭记他为民请命、不畏权贵的精神,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背后一个暗处藏身、心忧天下的名相——徐阶。徐阶也是反严嵩弊政的一名大将,曾暗中帮助海瑞等人与严嵩周旋,并且还多次搭救海瑞等人的性命,使其逃脱严嵩的迫害。但,正因为他的善于藏身之术,才被大家所忽视,也让他得以悄悄地藏在暗处,伺机而动。

      严嵩的名字世人皆知,残害忠良、玩弄权势、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是明代有名的奸相。朝廷官员们实在是忍无可忍,多次上告他的罪行,皆因他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而反被迫害致死,如杨继盛、沈炼等人。所以,徐阶知道,要想绊倒严嵩必须有万全之策,不容一点失误,否则就会引火上身。

      徐阶当朝十多年,一直都不敢与严嵩平起平坐,总是装懂不懂地跟在严嵩身后谨慎行事,并且为了能有一个靠山能牵制严嵩,令其不得对自己下手,徐阶想方设法地接近皇帝,讨皇上的欢心,然后,暗中观察形势、等待时机。而严嵩也一直被徐阶胆小怕事的表面所迷惑,对其放松了戒备。

      嘉靖四十年,明世宗的寝宫永寿宫被大火烧毁,严嵩劝皇上迁居在南城,而徐阶劝皇帝重修永寿宫,更名为“万寿宫”,皇上非常高兴,对严嵩的建议多有不悦。徐阶知道,此时便是一个机会,就暗中指使道士曝出严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向来相信这些迷信方术,听了道士之言后,不免有些动心。

      徐阶在一旁偷偷看到皇帝的反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暗中指导御史弹劾严嵩父子的恶行。等到皇上收到弹劾之后,他又去严嵩家拜见,帮助严嵩说好话,权威严嵩。因为,徐阶知道,严嵩并非一些小事就能绊倒的,必须得到严嵩的信任才能彻底将其连根拔起。

      严嵩看到自己落难时,徐阶仍对其“不离不弃”,非常高兴,还把自己的家人托付给徐阶照应。

      徐阶回家后,儿子对父亲很不满:“昔日您被严嵩侮辱却不敢反抗,现在正是报仇的时候,你怎么还是不敢为呢?”徐阶大声斥责道:“如果没有严嵩,怎么有今天的我,见他落难了就落井下石,别人怎么看我?”严嵩派去的人把徐阶的话报告个严嵩听后,严嵩终于放心了,被贬还乡之后仍与徐阶书信来往。

      回到老家江西的严嵩丝毫没有收敛,更是无恶不作,其子严世藩也从发配地广东逃回原籍,危害一方。后来,严世藩的恶行被皇上所知,被逮回京师审讯。

      此时的严世藩仍不思悔改,知道自己“贪污行贿”的罪行已经无法掩盖,但是罪不至死,皇帝最痛恨的不是在这而在“聚众以通倭”,所以必须把这个罪名消除。于是,他就让其党羽私下宣扬杨继盛、沈炼入狱之事,吸引别人的注意,这样做可以激怒皇上,但也可得到赦免,保住一命,因为毕竟是皇上的失误造成的冤案。而当时主持审理的刑部尚书黄光义、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谣言,准备以杨、沈之狱来判严世藩死罪,上疏皇上。

      他们先把疏稿交给徐阶过目,徐阶看过后说:“想以此来判其死罪,你们想得太简单了。”三人这才醒悟过来,但又不知如何写才能治严世藩的死罪。这时,徐阶从袖中拿出一份疏稿,说:“疏稿我早已拟好多时了,终于等到大用了。”

      徐阶早已摸清了皇上的心思,在疏稿中罗列了严世藩的种种罪行,并重点突出了维尼圣旨、暗中谋反的罪行。果然,皇上看到疏稿后,勃然大怒,令三法司核实后奏明。徐阶赶忙带着圣旨简单地咨询了他们几个问题,就回家奏明上疏之言绝对属实。就这样,严世藩最后被判处斩首,严嵩被贬为庶民,最后病死。

      严世藩曾在狱中痛呼:“先取徐阶首,当无今日事。”可是,为时已晚。

      在自己的羽翼没有足够丰满之前就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心思就等于是告诉敌人自己的据点,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徐阶不愧为韬晦专家,通过掩藏、迷惑、麻痹等手段与严嵩周旋,藏而不露,伺机而动,在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让一向把权势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严嵩也翻不得身,最终除去了天下之大害。

      人活着就要有志气、有尊严,但在历史上的生存法则就是,谁能笑到最后,谁就是胜利者,逞一时之勇而搭上性命,不是聪明人的选择。胜败之事时有变数,一时的忍让若能换来将来的成大事,那么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一点上,刘邦就做得很到位。


展开全文阅读
      “鸿门宴”本就是一场生死较量,如果其中的细节稍有变更,也许,今天的历史就要改写。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天下注定是被刘邦所得。

      当时,刘邦的势力和项羽根本无法相比,项羽若要杀刘邦就跟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所以,刘邦知道,自己不赴宴就是暴露了自己争天下之心,必死无疑,赴宴,至少还有一线希望。

      所以,在赴宴前一天的晚上,他先拉拢项羽的叔父项伯,与他攀亲,认作儿女亲家,趁机表露自己无东渡之心,请项伯在项羽面前美言几句。果然,项羽听了项伯之言答应明日刘邦来时“善待”刘邦,这一计划收效甚好,算是帮助刘邦削减了潜在的危机。

      第二天见面后,刘邦尽量表现得卑躬屈膝,一再地夸赞项羽是当世英才,无人能及,尽说好听的话。并再三解释自己入关中是始料未及的事,请项王不要听小人挑拨。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刘邦已是五十多岁了,项羽才二十多岁,刘邦可以算是项羽的长辈了。一个长辈在小辈面前如此“卑躬屈膝”,让骄傲自大的项羽如何不动心呢?

      所以,“鸿门宴”看似是刘邦的屈辱之宴,项羽最终胜利,但是,从后续故事的发展来看,“鸿门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此次放了刘邦,无异于是放虎归山,最后被刘邦夺得了天下。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对自己的“韬晦”之术而自豪呢!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打击报复,不是君子所为,能隐忍不争也是明智之举。
标签:教师随笔 鸿门宴传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鸿门宴传奇:历史上的张良能耐真有那么大吗?
下一篇:名著阅读指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童年》《名人传》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