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1020  
标签:教师随笔 高二教师随笔
《长恨歌》课后余波 教师随笔(人教版高二选修)
                          崔秀玲

 昨天学习《长恨歌》时,离下课还剩5分多钟,我抛出来最后一个探究题:“你认为,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热烈讨论之后,慷慨陈词,而且观点针锋相对。现辑录几则发言:

    1.李瑞杰:他们之间怎么会有爱情呢?一个帝王在他的江山社稷面临威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的是江山,于是他亲手赐死了杨贵妃,女人只是他生活的一种装饰罢了。

    2、陈希伟:我相信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杨玉环如此美貌,当然会赢得李隆基的专宠,更何况他们审美情趣完全相同,可以说是琴瑟相合,他们一起生活了17年,而不是17天,日久生情,那么为什么他还会赐死杨贵妃呢?因为一个男人如果没有事业,他就一无所有了。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忍痛割爱。

    3:毕铭君:一个男人喜欢美色是再正常不过的心里了,俗话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杨贵妃那么年轻,娇媚,李隆基当然垂青了,将来你们谁又愿意娶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做老婆呢?(全班爆笑)

    4、李瀚洋:我不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觉得他们之间的爱情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杨贵妃只不过是他众多妃嫔中的一个,在杨贵妃之前,唐明皇曾经宠幸过梅妃,甚至在和杨贵妃在一起时,也曾私会过梅妃,杨借此醋意大发,李杨之间的关系是帝王与贵妃之间的关系,李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而杨只能被动地接受。“三千宠爱于一身”神话了玄宗对玉环的专一,杨玉环得宠,整个杨氏家族便声明显赫,自然也不排除杨玉环权衡利弊之后,为了利益最大化而选择顺从。杨玉环是非常有才情的女子,当初玄宗也是因其一曲“霓裳羽衣”舞而意乱情迷,与其说是恋人,不如说是红颜知己。因此马嵬兵变之时,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杀了杨贵妃,这能是爱情吗?

    激烈的争论随着下课的铃声终止,同学们意犹未尽,我只好简单地做了个小结:“从人性的角度,他们一定曾经相爱过,因此他们的爱情故事才得以千古流传,被无数文人墨客所咏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之间的感情付出是不对等的,李更多的是索求,马嵬兵变后,李既失了江山也失了美人,晚境的凄苦让他更加思念杨贵妃的温情,他活着享用她的肉体,死了还要用她的魂魄抚慰他孤独的心灵。他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的。”下课后,我听到李佳伟嘀咕了一句:“还是语文老师呢,为什么把他们的感情说得如此不堪呢?”

    回到办公室后,我很不痛快,不是因为李佳伟说得话,而是因为从教育效果上我觉得有些话表述得不到位。回家后我想起曾经读过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爱情》,晚上从书架上抽出,重读一遍,我忽然觉得自己也和龙应台当年的想法有某种契合,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太过功利了,忽视了他们只有17岁。于是我决定第二天的语文课继续讨论这个话题。

    课前我重复了李佳伟的话,他的脸涨得通红,我说:“老师丝毫没有指责你的意思,你的话很真诚,而且让我做了一次很好的反思,昨天我的表述不是很准确,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一篇文章,朗读给你们听,希望大家听后能理解老师的意图。”教室里安静极了,我深情地朗读着那篇《爱情》,感受着一位伟大的母亲细腻的情感世界。

     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到伦敦旅行,散步途中,17岁的儿子和她谈起德文课上关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讨论。老师的观点:你们可不要相信这种“纯纯”的爱,事实上,爱情能持久多是因为两人有一种“互利”的基础,没有“互利”的关系,爱情不会持久的。儿子似乎也接受了老师的观点,并以朋友的父母离异这件事来解释自己对于“互利”的理解。母亲异常惊讶。

    当晚他们一起去欣赏音乐剧《贝隆夫人》,当剧情演到“48岁享有盛名的贝隆将军在一个慈善舞会上邂逅24岁的光艳照人的艾薇塔时,母亲低声说:权利和美色交换,“互利”的理论又来了。儿子却很反感:你和我的德文老师一样,你们都不相信爱情,我才17岁,我总得相信点什么吧。”

    读后我开始提问,还是我的科代表最懂我的心,李瀚洋说:老师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爱情的理解是不同的。成年人更加功利,老师希望17岁的我们还是应该带着一种纯真和美好的愿望相信爱情的存在。我最好做了一个总结性发言:今天我们表面上讨论的是爱情,但是实际上关乎的是你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女性,你是否自尊自爱,是否需要依附于他人的财富和地位,完全沦为一种附属品,而失去了自我。作为男性,你是否是男权主义者,是否懂得尊重女性独立的人格,我担心由于自己不当的言辞,会对你们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本节课做以修正。17岁的你们如果也像40岁的我们一样来思考爱情的话,那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高二下学期兑现我的诺言,召开一次主题为“爱情”的班会,不为评比,只为成长,你们可以尽情地施展你们的才能,演绎你们心中的爱情观,也算作是《长恨歌》一课的余波吧。

 

崔秀玲

标签:教师随笔 高二教师随笔 长恨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项羽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浅析学考形势下的语文学困生产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