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389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则》《芦花荡》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课前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 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
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 D.封锁(suǒ) 大厦(shà) 纤维(xiān)
答案:C 【 阻塞(sè)】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英勇善战 兴高彩烈 放纵奔流 B.负隅顽抗 息了灯火 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 当人不让 隐隐约约 D.不堪一击 料敌如神 锐不可当
答案: D 【(A:彩—采 B:息—熄 C:人—仁)】
二、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______(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__________(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__________(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__________(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答案:A B D C A
三、填空
1、《芦花荡》的情节是以 顺序展开的,显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语言有 、 、 、 、_____。
2、《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与 、 、 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他的小说被称为“ ”。《芦花荡》是他的“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 》。
3、试用四个短语精要概括课文中情节的发展脉络。
开端: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 结局:____________
答案:1、时间 夜晚 每到夜晚 一天夜里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 2、孙犁、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诗化小说、《荷花淀》 3、素描传奇英雄 护送女孩受挫 智歼日本鬼子 目睹英雄风采
二、知识点梳理
主要知识点含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词语积累。
2、文学及文体常识积累。
3、理解文章中心,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进而了解战争,认识战争。
4、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作者的情感。
《新闻两则》
导入:
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天堑为防线,阻止我解放大军南下的步伐。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进军。第一、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至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泽东主席是怎样报道这一场战役的。
2、字词
高屋建瓴 líng 瑰宝 guī 荻港 dí 溃退 kuì 歼灭 jiān
锐不可当dāng 要塞 sài 阻遏 è 绥靖 suí jìng
3、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展开全文阅读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1、2句):概述全篇最重要的、最新的事实。
主体:(3—末句):
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8、9句):背景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1句)概述我军解放南阳
背景:(2-7句)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并加顾过去一年多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主体:(8-末)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加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5、文章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6、《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语言特点。
(1)真实、准确
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2)富有感情色彩
如: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对敌军奚落、嘲讽和对我军神勇的赞扬。
《芦花荡》
1、导入: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想认识他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2、字词:
疟子yào 寒噤jìn 黄梢shāo 趴下pā 仄歪zè 飒飒 sà 泅着qiú
3、文章体裁:
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4、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然后介绍了主人公。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是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哩”,这是故事的发展——受伤。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5、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全篇洋溢着战斗的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的热爱。
6、老头子的形象:
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信与自尊;智勇双全。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7、塑造人物方法:
作者运用非常简练的文笔,通过对话、动作和心理描写,逐步刻画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8、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作者在诗情画意的水乡图画的背景上去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叙事和写景水乳交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饱含着丰富的爱国深情。
比如:开头描绘“阴森黑暗的大苇塘”,把我们带进险恶的战争环境;中间交代“每到傍晚”苇塘里飘出歌声和鱼米香味,使我们感受到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
总之,在作者的笔下,环境是美的,人物是美的,严酷的战斗也是美的,字里行境自然地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的热爱。这正是作者独特风格之所在。
三、重难点突破
《新闻两则》
1、有关新闻文体的重要知识:
(1)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2)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3)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2、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展开余文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新闻概括题解题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什么人——干什么事;什么物——有什么特点。而后根据要求进行润色。
(2)这类题要求概括的内容多为新闻,可先找到导语,再按照以上思路答题。
例题1: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计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什么人——哈尔滨一位老人 干什么事——声讨日军罪行
怎么干的——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答案: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
例题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字数不多于15字。
本报讯(记者毛羽)昨天,北京首批500余名网络保安员开始正式上岗,监控全市网吧、网站、宽带公司、病毒公司的网络安全。
据了解,网络保安员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是网络、人防、技防业务。今后网络保安员将进入全市942家网吧及3800多家网络介入服务单位,每个网吧至少要安置保安员3名。网络保安员没有执法权,主要通过网络监控,为服务单位及时删除各种不良信息,一旦发现有人在网吧里光临黄色网站或者在网上“钓鱼”,发布虚假信息进行网络诈骗时,网络保安员将立即叫停违法行为,然后向网监部门报警。
导语:见文中划线部分
答案:北京首批网络保安员昨天正式上岗
(3)有时要根据字数删除多余内容。
A.多余内容有时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修饰限制成分。
B.多余内容多为重复出现的,确定后进行适当删除与合并。
例题1:把下面的句子改为一个语言简明的句子。
凡前往香山的各种型号的进口国产大小汽车,其单位和个人均需提前三日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办理通行证。
没有什么意义的修饰限制成分:各种型号的进口国产大小(因为前面已经有“凡”)
答案:凡前往香山的汽车,其单位和个人均需提前三日到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办理通行证。
例题2:简明扼要,是运用语言的基本要求。请把下面的一项关于乘坐飞机的规定,压缩为一句话。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55字(含标点)。
乘坐国际民航班机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乘坐国内民航班机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他们携带的行李物品,也要接受安全技术检查。检查时间在登机之前。经过有关部门准许的,可以免予检查。
重复出现的内容:接受安全技术检查(共4处)
适当删除与合并:保留一个作为谓语,其主语进行合并。
答案:乘坐国际、国内民航班机的中外旅客及其(携带的)行李物品,除有关部门准许外,在登机前都必须接受安全技术检查。
《芦花荡》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教师点拨:
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 教师补充:
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由学生自己找出相应句子或教师引导学生找)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
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离地写景。《芦花荡》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一开头,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可是,敌人侵占着我们的大片国土,在这美丽的苇塘四周,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接下去,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很富于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边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结尾部分景物描写: 至于小说结尾部分的那段关于芦花的描写,表面上看来,似乎离开了具体的斗争环境——那一场跟敌人进行的殊死战斗,其实不然,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挂上了钩子的鬼子们的脑袋,把他们致于死地时,“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俗话说“景随情移”,解恨的战斗必然会在内心萌发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此情此境,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的美丽了。 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品,而是蕴含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体。
展开余文
4、引导并让学生揣摩景物描写。 让学生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细细揣摩一两个例句,领悟这种描写的妙处。例如写芦苇的一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怎样写景。
四、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答案: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2、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 ),看着中秋的gāo liáng( )晒米。
(2)发烧的手浸( )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yǎo( )了一把pō( )在脸上。
(3)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 )着,日本人的水shì( )真不错。
答案:(1)shāo 高粱 (2)jìn 舀 泼 (3)qiú 式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馈退 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所向披糜 英勇善战
答案:C【A:镇—阵 B:馈—溃 D:糜—靡】
4、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小女孩子扒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掏着水玩。 ( )
(2)在那里,鲜嫩的卢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荣,正在迎风漂撒。( )
(3)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亨亨起来。小女孩子安尉她,又好像是报怨。( )
答案:(1)扒(趴) 掏(淘) (2)卢(芦) 荣(绒) 漂(飘)
(3)亨亨(哼哼) 尉(慰) 报(抱)
5、填空:
(1) 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兼有 和 。
(4)小说三要素是: 、 、 ;《芦花荡》是 写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是 ,简要说说主人公的形象: 。
答案:(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议论、描写。
(4)环境、人物、故事情节;孙犁;老头子;主人公形象:老头子是一个具有爱国抗日(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一腔热血;老当益壮、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智勇双全的传奇行为的人。
6、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
(4)“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
答案:(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2).冲破敌阵、横渡长江。(3).不好。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4)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五、课堂小结
步骤:
让学生说说此次课的主要内容(自我小结)。
教师小结(在总结时可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
问学生还有没有较疑惑、不理解或是需要老师再讲解的知识点(下次新课前再做讲解和复习)。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事实,对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鼓动。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 ,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芦花荡》
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
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3、文中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我们要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朱燕
标签:
教学设计
八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教学设计
新闻两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孟子二章》 学案设计(苏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
《诫子书》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