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31  
标签:教学论文
在小说教学中满足学生探究及审美需求
                            邹鹏

【摘要】不断地获得精神满足,是高中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积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我。然而在现实中受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真正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成为自我实现的还是少数。作为教育者,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提升的需要,是应该注意思考并且积极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小说教学 探究需求 审美需求

在高中小说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以质疑组织小说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的小说,旨在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的目的。虽然各单元的教学重点都有明确的定位,然而如何实施教学,新课标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自由余地。以质疑组织教学内容和结构,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能满足其探究的心理需求。

 (一)鼓励质疑

高中生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对事物和世界的认识趋于深刻、完善,对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小说的阅读他们有着浓厚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对小说作一定的解读。如果教者仅停留在情节分析,结构疏理,人物形象的归纳上是无法满足其探究的欲望的。如果缺少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就无法激发起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热情。有价值的问题哪里来,一方面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质疑。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由于学生水平能力的差异,提出的问题往往有肤浅和深刻之分。为了树立起质疑的信心,教者都给予必要的重视和肯定。对有质量的问题更是给予赞扬。“人性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美国心理学威廉•詹姆斯),同学在认可中获得精神满足和心理愉悦,激发起质疑的欲望。其次指导质疑,所提问题价值的高低,一是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二是取决于学生阅读文章时的质量。指导学生阅读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应注意思考,需读、思、悟、联结合起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于有疑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好奇是人的普遍心理,探索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通过质疑而达到阅读时“慎思之,明辩之”。    

(二)精心选疑

    四十五分钟毕竟有限,课堂也不能成为“答记者问”。既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挨个解答,又不能把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束之高阁,冷落刚刚鼓动起来的热情。如何把众多的问题组织起来,然后形成课堂教学板块,这就需要教者的精心设计。通常是收齐学生预习的疑问进行整理。把相同的疑点并归,不同的疑点分类。典型的问题设定为课堂重点,新颖的问题设计为课堂热点,复杂的问题设计为教学难点。组织好教学流程,把问题有机地组织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有的纳入背景介绍,如“《边城》的作者无意让读者走进桃源旅行,然环境的古朴纯厚,几乎与外界隔绝,沈从文追求的是什么?”由此简介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的归于主题的揭示,如“《祝福》中三次提到钱:工钱、卖祥林嫂的钱、捐门槛的钱,这之间有何联系?”由此总结出中国劳动妇女深受政权、族权、神权的压迫这一主题。有的并入题材的选择,如“《红楼梦》表现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情愁,为何称它是封建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从中可引入对《红楼梦》取材的简介。有的可引出对小说结构的分析,如“《智取生辰纲》的主人翁究竟是谁,杨志还是晁盖?”从而分析其双线叙事结构等等。教材应是教学的“跳板”,教师应是学生的“促进者”,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疑惑就是我们教学的任务所在。同时,寻找到好的课堂切入口也很重要,这就象是给课堂定下基调。把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放在课上作导入,然后把有关疑问如搭设台阶一般由低到高,如穿针引线似的由前到后的编排,教之有序,言之有物。

(三)点拨释疑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如何释疑呢,“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找寻真理”。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急于求成,怕费时费力地引导,便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事实上,实践证明学生的能力正是从未知到有知的过程中获得的。解疑也需运用多种方式去引导,点拨,铺垫,比较。“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能力自探索和解决中获得。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关键处发问点拨,难点处深入浅出。同时要注意不可忽视学生回答不到位的现象。也许这正是向真理迈进时隔着墙,间着沟,挡着路,这正需要老师引导,清理障碍,帮助引进真理的大门。这一过程正是点拨、引导、诱发的过程。这虽然有时只是个别同学的现象,然其它同学却从别人由歧路到正路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关照。或引以为鉴,或茅塞顿开,或增强自信。小说内容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其答案的丰富多彩,所以释疑时,允许同学争鸣,更可大胆存疑,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文学余味。

二、以短评丰富小说教学,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要让学生在阅读小说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判断力,就应鼓励学生阅读时放开如野马奔腾般的思绪,要想方留住学生思考时如闪电般稍纵即逝的独特感悟,要帮助学生拨开分析时笼罩在心头的种种困惑的迷雾,要设法理清学生鉴赏时如一团乱麻似的众多芜杂的思路。笔者认为要到达这一目标,在小说教学中让学生写短评、随感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以写促读  奠定审美基础

    文艺短评的任务之一是就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发表评论,说出作品的成败得失。学生要使自己的短评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就必须进一步阅读原文,深入把握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即审美对象是写好评论进行审美的基础。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蕴含的美是一种不同于社会美、自然美的另一种特殊之美,它较之社会生活具有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和更理想的特点,因而能给人以特有的精神影响和审美享受。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的经典,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显示出不同类型的美:有给人轻松愉悦、心旷神怡的优美,如湘西的秀丽风光,荷花淀的诗情画意;有让人产生豪壮,悲愤之情的崇高美,如夏瑜等英雄人物的牺牲精神和高尚品德;同样,既有姣花照水,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的形象美,又有勇于自责赏罚分明的孔明的性格美;既有契诃夫诙谐隽永充满智慧的幽默,又有鲁迅深刻犀利充满悲愤的冷峻的风格美;既有自欺欺人,自我夸耀阿Q的滑稽,又有胆小怕事,助纣为虐的别里科夫的卑劣,而这正是以对丑的否定来体现的另类的美。小说中处处存在美,高中学生对文学之美有特殊的敏感,只要在阅读中用心发现,就能为写好短评,进行审美奠定基础。


展开全文阅读
(二)以写促思,确立审美角度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高三还出现了西方表现主义小说,淡化情节,模糊人物性格,主要描写人的情绪,人的潜意识。因为小说形式的多样化,主题的模糊性,从而决定了阅读的多元化,写作的多角度。这同样也给同学写短评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和展示个人才情的天地。

    首先指导同学确立写作重点。通常重点的确立有如下选择:写感受最深的,因为悟得深刻才能写出真情;写自己最擅长的,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写作品中的重点,往往能把握关键,加深理解;选手头资料占有量最多的,论据详实,更有说服力;选择别人想不到的,另辟蹊径,思人之所未思,发人之所未发,新颖独特;选择作者或作品中你认为欠缺的内容,这样可张扬个性,培养挑战方家的勇气。单从同学们给《荷花淀》、《边城》作评论的题目就可窥见短评内容丰富之一斑:《人性的演绎,淳朴的情爱》,《浓郁的地方色彩,神密的浪漫气息》,《爱情竹雀》,《简单的美丽》,《平凡的人性》,《缺憾的美》,《一首与城市尘嚣对垒的歌》,《散文般的格调,如诗如画的意境》等等。

其次选好写作的角度。面面俱到反而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提倡同学们写评论时小切口,深层次。同学们的评论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如《边城》的短评,背景方面的:写其风光宜人,民风纯朴的湘西,带有原始的气息。有写环境的:优美、清新、自然,令人神往,使人沉醉于宁静淡泊,怡情悦性的境界之中。有写人物的:翠翠的单纯、健康,对爱情的憧憬,老船工的质朴、亲切、慈爱。有谈感情的:亲情、爱情、友情。有评主题的: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表现一种“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有评语言风格的:流畅、质朴、不矫揉造作。正因为在阅读中欣赏到美才能在写作中表现出美。

(三)以写促悟,提升审美品味

    一是激发了审美想象。当学生在写小说评论时,面对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作品,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会用全部心理功能去感受作品,当他们的心境、喜怒哀乐与作品合拍时,就会把眼前作品中的情景与过去生活经历或某种间接经验融合起来,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借助于已有的经验给作品中的形象注入活力,闪现出另一种崭新的形象。如果说这还是阅读时的知觉想象的话,那么写文评时的想象就富有创造性了。他们认识和体验到了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种种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经过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一旦在内心成熟起来后,就会极力地想借诸笔端表现出来。否则就会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寄于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写的《不能让祥林嫂悲剧重演》,《别走,格里高尔》。同时这种成熟的情感会触发其联想和比较。如《由阿Q到陈奂生——看自满自足的小农心态》,《水生嫂和祥林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写评论激发了审美想象,假如说感知作品的作用是为了进入审美世界打开了大门,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

    二是丰富了审美情感。学生在欣赏作品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审美中的情感强弱,以及性质有差异。同一事物,有人深受感动,有人稍有触动;有人认为它美,有人认为它不美。虽然美有一定的共性,然其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对于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宝玉,有人喜欢,赞美他“蔑视礼教,鄙弃世俗,个性张扬,富有叛逆精神”。有同学不喜欢,否定多于肯定:“纨绔子弟一个,吃喝玩乐,不学无术,厮守在脂粉堆中的混世魔王”。又如莫泊桑的《项链》其结构历来为人所称道,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层层铺垫,处处暗示。而有同学却评为“雕琢痕迹重,离生活太远。最后的戛然而止的结尾,虽余味十足,然遗憾太多。”见仁见智。有时虽带有偏颇,但足见其在思考。人的一切审美感受都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而这审美情感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写评论则是促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活动,使得这种情感活动更加深沉,更加强烈,更加丰富多彩。

    三是提升了审美趣味。学生的思想感情,气质心境各不相同,反映到审美趣味上来也各不相同。程度上有广狭,深浅之分,性质上有健康与消极,高尚与鄙下之分。绝大多数同学追求的是真善美,有少数同学喜欢看庸俗低级的东西。狭隘的审美趣味使人的审美领域、对象具有偏狭性,不健康的审美趣味,往往使人无视美,歪曲美,甚至以丑为美。然而审美趣味是可以改变的,通过训练,可以使人敏感地发现美,深刻地理解美,最后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写文学评论就是评判作品的成败,人物的美丑,构思的优劣,事物的是非等等,评判的标准会随着认识事物的能力的提高而有所提升,尤其在课堂进行写作成果交流时,同学们会从他人的优秀文章中获得自我现照,从而趋善、向美、求真,提高审美趣味。

    学生在写短评的过程中,经历了了解,领会,觉醒的过程,提高了思维的品质,陶冶了情操,形成了价值判断。经历了由肤浅到深刻,由局部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走进了小说的艺术天地,享受文学带来的无穷乐趣,体味着独特的心理感受:人间悲剧的心灵震撼,同仇敌忾的精神感召,和谐宁静的精神愉悦。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来想象、补充、发挥、创造、评判,形成了一篇篇文质并茂的文学短评。

质疑和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它同时也是人的思想感情,智慧能力的综合反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小说写评论,相对高中学生来说,是属于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的工作,然而根据心理学原理认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同学们最终在质疑和写作的艰苦付出中,以及课堂成果交流中获得了审美的愉悦以及自我提升的满足。

 

邹鹏

标签:教学论文 在小说教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匠心所在,金石为开——小说阅读教学探路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小说创新阅读教学的遐想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