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2245  
标签:备课资料
《散文二篇》简析


课文题解

  《绿》作于1924年。当时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这篇散文随着对“绿”描写的逐步深化,作者感情的逐步发展,流露了作者对祖

国美丽山河的向往和倾慕热爱之情,所反映的正是“五四”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

精神。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七月。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

之中。作者对黑暗现实产生不满与憎恶,对生活感到惶惑,内心是抑郁的。这篇

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相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

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

折射。

课文简析

  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标志,希望的所在。散文《绿》不仅在于写实,还

在于抓往了梅雨潭的特征,而且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美好心境。这种心境与

《荷塘月色》中“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完全不同。通观《绿》

的全文,找不到一点哀愁的影子,有的只是“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是一

步三叹地惊呼“那醉人的绿啊”,是“我想张开两臂抱住他”的痴表流露,这是

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深情抒发。

  《荷塘月色》把荷塘与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粗读

似乎觉得这也是一篇纯乎写景的散文,内中还夹杂流露了作者的伤苦闷的情绪。

其实,作者写此文是为了排解思想上的寂寞和烦恼,表达了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和

寄托。作者爱慕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而月色的清辉皓洁,又常被

文人作为清白光明的象征。理解了这些,也就领悟了《荷塘月色》在思想内容上

有其积极的一面,从中也可探寻到朱自清先生一生清白、坚守“骨气”的高尚品

格。

特点提示

  这是两篇写得十分优美的绘景抒的散文,在写作上两文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的共通之处,这表现在:

  1.物我交融,寓情于景。《绿》通过梅雨瀑和梅雨潭绿绿的潭水的描写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荷塘月色》则将自己的忧思寄寓于月光下荷塘景色的形象描绘。

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触来描写景物,景物也好似懂得人意,有知觉,物与“我”

息息相通,景与情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2.抓住特征,从多方面刻画景物。如《绿》抓住了梅雨潭的与众不同的“绿”

《荷塘月色》则抓住荷塘月色的幽静与美丽,勾勒出一幅幅色彩鲜时的画面。其

他如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诸多叠词的使用,都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清新、优美的

风格特色。

问题思考

  有人说《荷塘月色》是一篇逃避现实的作品,散文扎描写的月下荷塘美妙的

景色、恬静的气氛,跟当时大动荡的时代是不合拍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解题思路:

  这种说法不全面。应历史地全面地对作家和作品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荷

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心情,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

合污,出污泥而染的高贵品格。文章确有脱离现实的倾向,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弱点,但我们不能把这一缺点夸大,应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

 

标签:备课资料 散文二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祝福》简析
下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简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