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53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一单元规划:中国的新诗和外国诗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单元规划
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和外国诗歌。培根说过,读诗使人聪慧。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语言,灵动的感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净化。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雕琢人的气质,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品味与鉴赏”。
诗歌重在品味,诗歌的学习重在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诗歌的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以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语言的表达展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诗歌学习过程中,我们把品味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上。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同志年轻时代的佳作。诗中意象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意蕴深沉。所谓词如其人,词如其心,此词堪称毛泽东同志的壮志篇、抱负篇、情怀篇,亦可谓号召篇、期望篇。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受形式所困,是一首将深刻的政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自然结合的上乘之作。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不应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
《诗两首》包括戴望舒先生的《雨巷》和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意蕴悠长的唯美之作,称得上中国新诗的唯美的典范。教学时,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品味诗歌的“美”上,纯美的意境、绝美的语言、唯美的情思,通过反复诵读、潜心品读等手段,创设美的氛围,感受美的熏陶。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怀深情地追忆自己的保姆——一位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惨的中国旧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此诗唯其真而得其美。教学时,应侧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着比较大的距离,要注意通过情景的创设来缩小这种距离感,才能更好体验诗人的真性情。
《中外短诗五首》包括了中外诗人的五篇短章。这五首诗都短小精悍,语言非常凝练,但意蕴深长,或富于哲理性,如卞之琳的《断章》、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或朦胧而优美,如郑愁予的《错误》。在教学这五首诗时,建议采用更开放的形式,不必拘泥于逐首诗的讲析,而侧重于学生的品悟与联想。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
2.学习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鉴赏诗歌,尝试感受诗歌的美。
3.在反复朗读以至成诵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感受诗中人类最丰富的情感,体会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
4.鼓励进行新诗的创作,尝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学习创造美。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课时
诗两首 两课时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两课时
中外短诗五首 两课时
表达与交流 一课时
1 沁园春 长沙
从容说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 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 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把上课地点选择在室外开阔的高处,教学楼顶层天台,此处为教学楼第八层,远眺大江,江面开阔,江水浩荡。(注:若无此条件者,则任何开阔处、高地处,都是很好的选择。)师生迎着九月的飒飒秋风,面江而立,学生自由地环绕着老师,呈半圆形站立】
展开全文阅读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
生 风凉水冷!
生 开阔、壮观!
生 秋高气爽!
生 神清气爽!
生 兴奋!
生 ……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
师 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
推进新课
师 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 (齐声)毛泽东!
师 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
师 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 有气势。
生 壮阔。
生 很有激情。
师 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
生 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
生 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
生 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
师 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
生 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师 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 “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师 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生 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
师 哦?说说看。
生 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
师 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
生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生 我觉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更好。你想啊,“雄健的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它想在长天上留下自己的雄姿;活泼的鱼儿也不示弱,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活力”。一上一下,生命如此动人,怎让人不发出赞叹呢?
师 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 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生 生机勃勃。
生 充满生气和生命力。
生 奋发向上。
生 力争上游。
师 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 “争”。
生 “击”。
师 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
生 竞自由。
师 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拓展、提升
师 联系诗人创作此诗时的特殊背景,同学们讨论一下,诗人借助这蓬勃的秋景图,要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感?
生 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师 很好,“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 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
生 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师 分析得很准确。大家都知道,一般到了秋天,诗人都会伤感、悲叹等,可是作者却充满了豪情壮志,这是为什么?
生 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
师 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生 (齐声)不会!
师 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
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展开余文
板书设计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
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
3.全诗的节奏划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
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
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1.沁园春 长沙
晨诵夜吟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①,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②,便引诗情到碧霄③。
注:①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②排云:推开白云。③碧霄:青天。
赏析: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地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刘禹锡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博大的胸襟却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通过对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碧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了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分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积累运用
1.识记字音
舸(gě) 怅(chàng) 寥廓(liáo)遒(qiú)
遏(è) 峥嵘(zhēngróng) 曾(céng)
2.辨别字形
漫江 竞自由 寥廓 苍茫 万户侯
3.理解词义
苍茫:旷远迷茫。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遒:强劲有力。
遏:阻止。
4.辨析修辞
示例:请说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格。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4)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1)、(2)句容易得出答案。(3)句学生可能理解为是“设问”,作为诗词的最后一句,答案已经蕴含其中,不需回答,所以是反问。(4)句的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侯爵,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所以说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答案:(1)夸张 (2)对偶 (3)反问 (4)借代
5.同义词辨析
示例:选词填空。
意气 义气
(1)同学们之间应该建立纯洁的友谊关系,而不应该凡事讲哥们_______。
(2)他们两个_______相投,共同致力于新项目的开发研究。
解析:“意气”指意志和气概,或指志趣和性格,所以(2)句应选“意气”一词;“义气”则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利益的气概,所以(1)句应选“义气”一词。
答案:(1)义气 (2)意气
6.翻译句子
示例:解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的意思。
解析:此句的解释重点应放在“击”“翔”“竞”三个词语上。击,搏击,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的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自在;竞,争。
答案:整句话的意思是: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追踪练习_基础知识
1.选出字形和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百舸(gě) 携来(xié) 沧茫(cāng)
B.湘江(xiāng) 漫江(màn) 竟自由(jǐng)
C.怅寥廓(chàng) 峥嵘(zhēng) 挥斥(chì)
D.方遒(qiú) 万户侯(hóu) 浪遏飞舟(jié)
解析:“沧茫”应写作“苍茫”;“竟自由”应写作“竞自由”;“遏”的读音应是“è”。
答案:C
2.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写出了勃勃生机。下面的词语中,锤炼的最为精彩的字的一项是( )
A.遍、尽、透、争 B.长、浅、竞、廖
C.独、击、翔、流 D.染、碧、茂、斥
解析:“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尽”字写出了“染”之广;“透”字写出了江绿的色彩;“争”字写出了船只的气势。A项四个字写出了秋天的欣欣向荣的景象,符合整首词的风格,从这一点上看,答案应该选A。如若能言之有理,选别的答案亦可。
答案:A
3.下列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解析:诗歌的朗读,同一个词语不能读破,主谓短语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应该有停顿。“问苍茫大地”一句,“问”是领起的动词,在“问”之后应该停顿;“谁主沉浮”一句应在“谁”之后作一停顿。
答案:D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百舸___________ 岁月稠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 激扬文字___________
粪土当年万户侯___________ 浪遏飞舟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
解析:这组词语里面,应该注意“粪土”一词的灵活用法,名词动用,要把握住这一点。
答案:船只 多 不平凡,不寻常 激浊扬清 把……当作粪土 阻止 强劲有力
5.默写填空。
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词句的默写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在熟背之外,一定要拿起笔来写,做到准确无误。
答案: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6.下列对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表达了诗人主观的感受,并且深刻地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是以抒情的笔触总括了以上景物的描写。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不只表现了对自然奥秘的寻求的探索,而且也是对现实不合理社会秩序的怀疑与挑战。
C.“书生意气”中“书生”指读书之人,这是用来指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说明了他们书生气十足,不够锐意进取。
D.“浪遏飞舟”一句暗示出破浪锐进,奋然前行的气概。
解析:理解一句话的含意,应放在整首诗词里来理解。书生,在这里指革命青年,他们充满豪情壮志,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有锐意进取的精神。
答案:C
7.《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词牌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依篇幅长短来看,属________。
解析: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词题揭示了这首词的内容。词依长短来看,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答案:沁园春 长沙 长调
展开余文
8.下列诗句中,属于婉约词作的应是________,属于豪放词作的应是________。
A.“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C.“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解析:婉约词修辞委婉,含蓄蕴藉。李清照被誉为婉约词派的正宗词人。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世称婉约词作的代表句。豪放词开阔雄浑,奔放驰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豪放词作的代表句,被誉为“铁板铜琶”。南宋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的又一代表人物。
应该注意的是:作为词人,其词作也不是绝对的。不少婉约派词人的作品,尤其是李清照的许多作品,在婉约中也富有豪放的风格。而婉约词对后世词坛影响甚大,著名词人辛弃疾也受过李清照的影响。
答案:ADBC
追踪练习_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中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现在一般提“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的眼目,即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但过去更多的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王维这首诗的五六两句一向为人所称道,前人对此评解甚多,例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引汪道昆的话说:“五六即景衬荒凉意,‘咽’字与‘冷’字见用字之妙。”《唐诗从绳》中说:“五六是‘危石’边‘泉声咽’‘青松’上‘日色冷’,成倒装句。”可见这两句诗中的诗眼当是“咽”和“‘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丛林之中、人迹罕至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等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以算作正确。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阅读下面一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2.解释词中加点词语。
须晴日_____________ 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_____________ 稍逊风骚_____________
数风流人物_____________
答案:等 美丽娇娆 感叹 文采 英雄人物
3.这首词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
解析:一首诗的诗眼应该能够体现本诗的主旨,集中表达诗人的情感。
答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上阕“望”字领起七句话,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的风光图画;下阕“惜”字领起七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解析:《沁园春•雪》一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情景交融。
答案:北国雪景 建立功业,建设新中国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山舞银蛇,原驰腊象”一句,以动写静,写出了北国雪天的美丽风光。
答案:比喻山川像舞动的银蛇,白莽莽的高原像奔驰的白象
雷志宏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最美初中生”面对即将撞来汽车,舍己救人(感人故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