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1087  
标签:教学论文
临淄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中学语文实验方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

中学语文实验课题组

撰稿:于春祥

一、 实验的提出

    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人类又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世纪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增长方式将与20世纪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此相适应,这个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这就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已成为世界教育的崭新课题。

    那么,新世纪对人才究竟有那些新的要求呢?

    有人说,新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在新世纪里知识更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将更畅通、更便捷,因此综合的、整体的素质,比掌握具体知识更为重要。这种综合素质不仅指思想道德与科学人文素养、理论知识等,还包括能力以及心理、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学校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为形成这种综合素质打好基础。

知识是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知识却并非仅仅是书本的知识。我国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这与现在的知识观有很大关系。现在的知识观,只将图像、文字符号组成的文本知识看作是知识。其实,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可以编撰的知识,如文字、图像、符号等;隐性知识则是通过人的思维、行为、经验传下来的,通过学生的体验得到的,也称为可意会的知识或经验性知识。现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往往是结论性的东西,而不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或是创造这个知识的人是怎样对以往的结论产生怀疑的(即提出问题),又是怎样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藉此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要比传授固化的文本知识重要得多。最近引起教育届关注的参与型学习、探究型学习都与之有关。

1999年中央政府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核心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环节,为学生的一生打下好的基础。要求人人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但要求任何一个公民具有把本职工作创造性地做好的敬业精神,要求大家具有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和能力,则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21世纪,社会的变化速率在加快,竞争更加激烈,对人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强调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面对各种挑战,抓住机遇。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信息量的激增,还要求人要具备分析、选择、判断是非、评估价值、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对未来人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非智力因素和态度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意志、品格、毅力、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未来社会竞争激烈,社会变化快,未来人才要有承受激烈竞争和高节奏工作的素质,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中占的比重将加大,因此,教育应更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态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责任感;对事业的态度——事业心、进取心;对他人的态度——积极合作的团队精神;对自己的态度——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等。

很显然,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教育的转型时期,我们临淄区教育的发展与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相遇了。“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试验”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该课题是一项理论先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教育改革开拓性研究项目,从时代高度和理论深度揭示了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存在的最主要弊端,在于缺乏生命活力,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从根本上制止克服这一弊端,把握时代精神,设计未来新人形象,创建符合21世纪要求的我国新基础教育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实践。这些基础教育新观点不仅具有前瞻性,而且已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全国一批著名教育专家评价为“创建了中国新时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实践模式的希望之路”。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实验——中学语文实验研究”是该项综合实验的主要子课题之一,相信中学语文学科的实验必定会焕发我区中学语文教学的生机和活力。

二、 实验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实验的总体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新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和开发课外语文资源为两个主阵地,以阅读和写作教学改革为主攻方向,构建新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的模式,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的教学要求,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让语文学习为学生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培养新的能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和创造新教育的新型教师。

三、 实验的内容

“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实验——中学语文教学实验”是一项整体性改革实验,它不同于一些单项实验,实验的内容涉及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与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等。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中学语文教学实验的内容概括为:“‘3324’新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振兴计划”——即在教学理念上实现转三观(价值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倡导三种精神(民主精神、主体精神、创新精神);突出教学管理和课堂实验两条主线;构建四项语文教学操作模式(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新基础教育初中作文“导写改评四位一体”全程训练模式,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3334’课外积累”模式,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两团一刊”文学社团活动模式)

1. 转变三种观念


展开全文阅读
    叶澜教授指出,学校改革要体现时代精神和实现当代学校文化的使命,必须在观念层面上系统更新。

    其一,价值观层面。主要涉及到基础教育“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三大观念。

    其二,学生观层面。主要是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其三,活动观层面。这一层面强调的是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

实践证明,任何一种观念的转变都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传统观念之所以成其为传统,它的恒生性是显而易见的。一种观念的转变,其实就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任何观念的转变,如果仅仅停留在“要我转”的层面,而不能进入“我要转”的层面,那样便是徒劳的。一般性的号召不行,一般性的应对不行,我们必须从事业心、责任感、道德观的深处明确“转三观”的意义,实现灵魂深处的自觉革命,只有这样,观念的转变才能实现主动的而非被动的,自觉的而非自发的,深刻的而非肤浅的飞跃。

2. 倡导三种精神

我们体会到,要搞好新基础教育实验必须倡导三种精神,这便是民主精神、主体精神、创新精神。

(一)民主精神

可以说民主精神是新基础教育的基石,没有民主精神就没有新基础教育。

但是,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又不能不得出这样无奈的结论:我们的教学是缺损民主精神的教学。

毋庸讳言,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漫长,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官本位”的观念,“师道尊严”的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我们不少管理者,仍然固守着“服从和忠诚”的原则,甚至,骨子里潜藏着“贱民”、“轻民”的思想,工作讲人制,讲管制。对待教师,习惯于唯命是从,备课固定格式,教法强求一律。教学管理的民主氛围能有几何?我们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待学生,我们不少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不准这不准那,将学生管得死死的。极少数老师还“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面孔一出现,学生即刻便敛声屏气。“一言堂”,“满堂灌”;我制造题海,你只管去求解;答案只能标准统一,不能丰富多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哎,难怪有一首《新校园童谣》这样讽刺我们的教师呢:“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不民主的教育教学,结出来的只能是这样的苦果:唯命是从,无“棱”无“角”的学生随处可见。“录放机”一般的学生比比皆是——先一字不漏地将教师的“标准答案”“录”下来,接着拼死拼活地储存于大脑中,最后到考场上原原本本地“放”出来。什么“怀疑”、“创新”,那都是不沾边的事。

那么什么才是民主?民主的基本精神到底是什么?民主的内含虽然博大精深,但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民主深含平等精神。也就是说每个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低之分,没有等级之别。不管你是亿万富翁的子女,还是贫民百姓的子弟,不管你是学习上的优生,还是暂时落后的差生,在教师的眼里,你都拥有均等的机会和发展自己的权力。

其次,民主也深具宽容精神。也就是要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对他人不同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应持宽容理解的态度。不能你自己怎么想,别人就必须这样想;你自己怎么做,别人就必须这样做,谁要是敢不听你的,那就是大逆不道。什么是专制?这就是专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条件的是民主”。只有树立民主精神,实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民主。民主精神的建设,必须走自上而下的路子。只有实现管理的民主,才会有教学的民主。

(二)主体精神

如果说民主精神是新基础教育的根基,那么,主体精神就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庆林教授在《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中将主体意识界定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用、责任和行为调节的能动意识”。学生是学习活动及个人生活的主体,这已成为教育界不争的定论。早在三千年前,希腊著名的生物学家、散文家Plutarch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然而,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便成为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作教育的对象,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受动的一面,外因决定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能动的一面,内因决定的一面,从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八十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概念进入我国教育领域,为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活力。 

1、从社会学的观点看,现代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培养人的主体精神。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相应的阶段:古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阶段;现代化社会——人本特征阶段。现代化社会要求摆脱封建社会人格特征中依赖、盲从的特点,需要有独立见解的,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人,来适应现代经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精神则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2、从人类学的观点看,人的主体性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以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能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特性。它是人区别、超越其他动物的本质之所在,是人为万物之灵之所在。人有了自我意识,就能了解自己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并对自身进行改造。而主体精神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条件。     

3、从哲学的观点看,只有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人的发展才成为可能。

毛泽东同志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 作用。”(《矛盾论》)谁要是想离开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光凭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就把学生调教成才,哪只是一种乌托邦。而主体精神即是引暴学生内驱力的火种。毛泽东同志又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论》)学生学习的整个流程,即预习——研习——复习——练习,其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只有亲身历练,才能巩固所学知识,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且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只有依赖其实践活动才得以形成。而主体精神即是实践活动的原动力。 

再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而言,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灵魂深处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如果不因材施教,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就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主体精神正是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良方。 

4、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中学阶段处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转变期,其独立性与自觉性都大大提高,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越,自我意识急剧发展,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人格,且逐步形成了正确评价人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这一系列心理发展的特点,为主体精神的张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主体精神的张扬,又必然加速青少年心理成熟的进程。 

基于上述分析,这就需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把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着力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活其创造潜力,唤醒其主体意识,培养既有人格魅力,又有社会竞争能力,既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创新的跨世纪新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要求我们的教育实现如下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由“他管”渐变成“自管”,着力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二个转变,由“规范”渐变成“习惯”,着力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展开余文第三个转变,由“学会”渐变成“会学”,着力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创新能力取决于思维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又依赖于探索精神的树立。当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主、客观条件的共同努力。不断突破,不断建构,不断拓展思维空间,是创造性思维最本质、最具魅力的内在规定性。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今天的学生将会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去学习和研究他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问题和新事物。因此,各国的教育都应从今天开始,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创造性思维品质,为他们成为未知世界的开发者,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今年6月9日,在“中国城市儿童想像力和幻想力科研成果”发布会上,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 

 “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1只,还有几只?” 

 “1只也没有,因为都吓跑了。”在接受调查的千余名中小学生中,99%的孩子说出了标准答案。 

 “还有3只。因为5只鸟是一家人,猎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跑了鸟妈妈,还剩下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多可怜啊!”只有一名小学生与众不同。 

    陈教授对当今中小学生的想象和幻想状况感到忧虑。 

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想像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结果显示,在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8~14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想像力呈现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小学三、四、五年级(8~11岁)“想像力程度”的平均得分为112.5、112.8和113.9;初中一、二年级的平均得分是114.3和114.9。而在14岁之后,想像力的平均得分则明显降低,并呈现一定的停滞状态。 

想像力是人进行创造活动的本源之一,它在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善于想象的学生中有70%成绩优异,近90%品行较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特征就包括:从小具有一种自发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想像力;具有高度的创新性、独立性和求异性;具有反潮流精神。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却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立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儿童把成人的兴趣当作自己的兴趣,不保护和激发儿童天性中潜在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中小学生的创造倾向测验中,好奇心的分数最高,为33.5分;而冒险性的得分最低,仅为24.8。好奇心强反映出中小学生喜欢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而冒险性弱则说明,中小学生对于那些打破常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行为心存疑虑,闯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实践的勇气。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完全有理由相信,它的影响与意义已不局限于教育自身,必将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国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基础教育的目标和归宿。

3. 突出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两条主线

实践证明,任何一项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教学管理的配合都不会取得成功。尽管新基础教育实验确立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之一,但是如果就课堂而课堂,那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也很难有所突破。在教学管理上要倡导民主精神,切忌整齐划一,抹杀个性的教学要求。让教师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选择,多一点创新,多一点智慧,多一点个性,多一点风格。课堂教学要落实“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还”字上动真格的,把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每节课至少要有1/2的时间,最好能达到 2/3的时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教学组织形式必须多样化,才能扩大单位时间内学生主动活动的空间,释放每个学生的精神活力,使他们在个人自学,对组、小组和大组学习中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本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读书的乐趣;把问题探究还给学生,让学习充满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多一点自主,多一点自信,多一点书声,多一点感悟,多一点灵性,多一点创造。

4. 构建四项语文教学操作模式

任何一种理论要想在实践中得一体现,必须走模式化的道路。“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研究实验——中学语文实验研究”是否能够取得成效,最关键的就是教学操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实验中结合我区的教学实际,计划构建四项语文教学操作模式。

(1) 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课时占语文课时的50-60%。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和第一位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目前,高效率的语文课很少。”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努力改革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是从50年代起就在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五环节”教学法——即“组(组织教学)——复(复习旧知)——新(传授新知)——巩固(巩固练习)——作业(布置作业)”这一阅读教学模式。60年代,我们坐在课堂上听老师用这一“法宝”给我们上课,70年代我们又站在讲台上用这一“法宝”给学生上课,尽管历史已跨入21世纪,但这一“法宝”仍然藏在许多教师的心中,弃之尤惜,可说是根深蒂固了。在这课堂教学模式的这五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章要面面俱到,其他环节皆为这一中心服务。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用了几十年,因它是经过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师、专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有大量的专著和教材问世,曾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它具备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科的性质和文章的价值,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读、理解,重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教法简单,易操作,也实用于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指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必须要体现新基础教育的新的价值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传统阅读教学的利与弊,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重优生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新基础教育中学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是以新基础教育理论及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与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是根本对立的),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是通过自己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提供建构新知识的材料途径,把教师、学生有机结合起来,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和综合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

新基础教育中学语文“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的内涵图示如下:

对各个环节的运作以其环节的特点提出如下要求:

① 整体感知  

    重点做好“激发兴趣、情感投入、主动感悟”三个小的环节。

② 深入理解

    重点做好“问题质疑、独立批判、陶冶审美” 三个小的环节。

③ 比较鉴赏

    重点做好“比较阅读、鉴赏评价、联系综合” 三个小的环节。

④ 拓展创新

重点做好“读说结合、联想想象、创新升华” 三个小的环节。

(2)新基础教育初中作文“导写改评四位一体”全程训练模式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早已是重复多年的话题,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尤为甚矣!学生苦熬半日完不成作文者不足为怪,教师应付一周只图应付批改者不足为奇,当周作文隔周讲评,似已成为教学的“规矩”。学生为主体,作为一句口号,人们都叫得很响。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活动完全听命于教师,教师的活动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只有主体地位的强化,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主体性是学生认识全过程中的客观表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主体地位的强化,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主体性是学生认识全过程的客观表现。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配合教师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而且也应包括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全程训练”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写作、主动批改、主动评价、主动发展。追求省时高效是时代的要求。“全程训练”,以其全新的思路,将导、写、改、评融为一体,四个环节集中在两节课内,一气呵成。导求精,写求快,改求速,评求效。追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学生无后顾之优,教师无繁批之苦,教学如此,岂不快哉!

 课堂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主渠道。“全程训练” 主张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课堂作文效率,采用两堂连上的封闭课型,时间共100分钟。所有步骤均限时操作,以求快捷、高效。其操作模式可概括为“四三三三三”课堂流程,即“指导、写作、批改、讲评”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各分三个步骤。

 课堂流程图示如下:

    ①指导

    目标定向。作文目标具有导向功能,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训练始终。指导要明确目标,写作要实现目标,批改要对照目标,讲评要回扣目标。

    写法指导。作文之前首先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方法得之于心,方能形之于言。写作指导要做到“两要三结合”,即理论要通俗,指导要简明;体现读与写的结合,生活与写的结合,作文实际水平与写的结合。要从学生的“怎样写”中求规范,而不要拘泥于教师的“号”与“令”。


展开余文
    “下水”引路。教师写“下水作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我们认为教师的“下水文”不仅要做,而且一定要坚持。现在人们都在叹息学生的作文水平低,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原因何在?这话说白了也许大家难以接受。学生的作文水平低是因为教师的作文水平低,难怪有的学生在内心里发问:老师,您会作文吗?教游泳不善于下水,泳者难得其道;为师者终年不屑为文,学生又怎能深得其法。教师只有坚持“下水”,才能检查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体会学生的甘苦,更全面,更深刻的做好作文指导工作。

    其实。学生对教师的“下水”作文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欣赏教师的作文不亚于欣赏名家名篇,他们能专心学习,善于模仿,那种迫切而亲切的感觉,是其他形式的语言无法代替的。

    ②写作

    编写提纲。作文之前先列题纲,这是一种作文的好习惯。叶老主张,学生作文不要乱写,脑子里先有提纲,想想分几点意思。“纲”举“目”才能有张,有了提纲,才能使作文条理清楚,不至于信马游绳,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撰写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快速作文时间不允许可打完草稿再誊清,这样看来草拟好开头,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头就像导火线,点燃它,就能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好的开头,就预示着有好的结尾。

    快速作文。快速作文的具体要求是,限定在40分钟之内。完成500—600字的作文,这一速度95%以上的学生都能适应。这里有一个“限时效应”的问题,所谓“限时效应”,是指人们在工作时只要限定时间,其效率就比平时高的心理现象。这是因为在限时的状态下,大脑相应的神经灶处于高度兴奋之中,大脑潜在意识密度大,间隙小,从而使大脑无暇旁顾,专心于某一件事,其效率自然就高。

    当然,作文求快,绝不能快了萝卜不洗泥,要快中求优。写字要工整规范,作文求文质兼美。

    ③批改

    学生自改。学生写完作文,自己先修改,自己再也看不出毛病,自己满意了再交。

    卡片互批。学生的心是相通的,语言是相通的。学生互批作文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形式,其作用是教师批改无法代替的。抓学生互批作文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更新观念,对学生的批改能力要有个客观认识。从某种程度上说,批改之于写作,前者能力低于后者。譬如,学生虽写不出小说、电视剧,但看过之后却能议论一番,优劣之处各有评判,再者我们对学生的批改能力既不能估计太低,也不能估计过高。我们不能以教师的批改能力来苛求学生,以其水平低为借口剥夺学生批改作文的权力。我们也不能要求过高,迫使学生的批改成人化,学生的水平就是学生的水平,但我们坚信没有今天的低水平,就没有明天的高水平。

    其次,要授之以法。诸如,修改符号的使用,修改内容的确定等。教师都要教会学生操作。修改内容我们采用《作文批改卡》的形式,将其分为“目标达成、字、词、语、句、篇章、学生批语、教师批语“7项、15栏。内容具体,便于操作。互批的组织形式可概括为三句话;两人互助求合力;异组批改求公平,小组竞赛求激励。

    第三、莫走极端。实行学生互批制,绝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不管,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的批改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批改。学生批改后,教师仍然要浏览,要培养典型,关心后进。教师不仅要批文,而且要批学生的批。

    评定成绩。作文成绩评定,采取内容、语言、结构分项定等级,按等级取分的方法。制定通用的《作文评级标准》和《作文等级得分表》。两名批阅者取其均值,总分为50分,40分为达标线,不达标者采取补救措施,参加二次达标。

    ④讲评

    范文推荐。批改完结,每小组推荐1—2篇优秀作文以备讲评之用。

    师生共评。作文讲评教师可从推荐范文中指定三篇,从其他作文中指定一篇,让作者当堂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记录讲评要点。之后,充分调动学生讲评的积极性,师生共评,学生发表意见,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点上开花。不同观点、鼓励争鸣。多加鼓励,少做批评。在讲评中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时迸发,作文体验逐渐深刻。这样学生便能在评中求规范,评中悟其道。

总体反馈。最后,教师就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主要优缺点作总体反馈。

(3)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3334’课外积累”模式

新基础教育实验从人的生命和学校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主张运用综合渗透、主动参与的方法,以满足时代需要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发展,根据“三Z”(整体、综合、终身)模式,加强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和 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提高语文素质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

基于此,我们决定实施读、背、记、访“3334”课外积累计划,即确保初中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突破300万字;背诵300首诗词文段;日记数量达到30万字,进行40次采访活动。

    ①课外阅读。新大纲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当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抓课外阅读措施有三:一是根据《新大纲》要求,具体规定每年读4本课外书,并结合教材编制《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定书目》,初中段课外须读16本书,每本按平均20万字计算,阅读量可达320万字。其次,狠抓速读训练。《教学大纲》规定,阅读速度要达到每分钟500字,阅读速度跟阅读量是成正比的。现在学生阅读量之所以少,是因为阅读速度偏低,一般仅达每分钟200—300字。研究证明,初中生经过训练,其阅读速度可达到每分钟700—800字是完全可能的。要把速读训练作为提高语文效率的关键来抓,制定方案,科学训练,分段达标。具体要求是:初一,达到每分钟400字,初二,达到每分钟400字;初三,达到每分钟500字;初四,达到每分钟600字。其三,开大阅读课,兼周每班连堂上两节大阅读课。

    ②背诵。背诵是最古老的积累方法。养成背诵的习惯,学生会终身受益。柳斌同志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背诵是必要的。唐诗、宋词、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不背一点怎么行呢?”他还举了下面的例子:江总书记到海南大学,到阅览室问学生:“苏轼在海南任过职吗?”学生答不出来。总书记又问:“《赤壁怀古》谁会?”总书记又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谁知道?”没有人能背,总书记就一直背下去。这也是一种素质。有些东西不背怎么行啊。现在学生背诵的东西实在太少,我们应该重视背诵训练。我们抓背诵措施有三:其一,教师示范。要求学生背的篇目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要背。其二,编写《课外诵读教学指南》,内容包括《临淄区初中课外指定背诵编目200首》,古诗文背诵指南两部分。便于教师操作。规定每周背一首课外诗词。这样,初中四年可背诵课外诗词200多篇。如果加上初中段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再加上小学要求背诵的古诗文,背诵总量要突破300首。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其三,竞赛激励。每学年开展一次背诵比赛,评选“背诵大王”和优秀指导教师。

 ③日记。日记是学生生活的仓库,是学生笔耕的田野,是学生绽放思想火花的天空。作文的量与质具有密切关系,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谁企图仅凭课内作文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那是相当困难的。日记作为一种语文习惯,的确应该强化。既然是日记就应该天天写。我们规定学生每天的日记量为200字左右。坚持四年就是1460篇,写作总量突破30万字不成问题。谁能小看这30万字?汇细流以成江海,水长滴足能穿石。据专家研究,只有写作量突破30万字,才能过写作的质量关。

 ④采访。如果说日记是自然状态下的积累的话,那么采访这种形式,便是培养学生有目的、有计划、主动获取素材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我们规定学生每月要利用课余时间搞一次采访活动。班级每月要出一期手抄报,用于展示学生采访的优秀文稿。

 刘国正先生在考察湖北宜昌市初中语文教改时曾说过:“打个比方说,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强化课外积累,坚持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4)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两团一刊”文学社团活动模式

梁启超曰:“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文学对人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们不能设想让所有的学生将来都做作家,但是,缺失文学的熏陶便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区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有着优良的传统,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规范“两团一刊”文学社团活动模式,具体要求是:

每个学校建立一个文学社团,组建一个中学生记者团,创办一个文学社刊。

建立文学社团活动评价机制,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文学社团评比活动,促进文学社团活动的健康发展。

四、 实验的范围

   临淄一中、临淄八中、实验中学三个学校的初中一年级。

五、 实验的步骤

第一阶段(2001年7月-8月):理论学习培训。

1. 组织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理论培训讲座。

2. 举办实验教师理论与实践培训班。

3. 制定区实验方案。

4. 制定学校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1年9月-2002年1月):尝试实验阶段。

1. 学习落实实验方案

2. 实验巡回指导

3. 举办实验研讨课、座谈会。

4. 撰写学期实验总结。

第三阶段(2002年3月-2003年1月):全面实验阶段。

1. 实验巡回指导

2. 骨干实验教师经验交流

3. 举办实验研讨课、研讨会。

4. 整理推荐一批实验论文。

5. 阶段实验总结。

第四阶段(2003年2月-2004年6月):推广实验阶段。

1. 选择区级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2. 实验教师培训。

3. 实验论文评选。

4. 实验研究课展示。

5. 撰写实验总报告。

六、 实验的措施

     1.树立一个理想。坚定实验的必胜信念。增强责任心与使命感,抓住新基础教育实验这个机遇,为临淄教育多作贡献。让新基础教育实验焕发初中语文教学的勃勃生机。

     2.搞好两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重点实验与面上推广相结合。

     3.实施三个带动战略。教研员带动战略,校干带动战略,骨干教师带动战略。

     4.实施全程视导,立足在实践的环节上搞突破。

     5.开发网络资源,创办临淄区新基础教育初中语文网络论坛。

     6.充分利用考试这一“指挥棒”,在考试命题中体现新基础教育思想。

     7.搞好理论及经验总结,及时整理推荐一批研究文章。

七、 实验的预期成果

    出版《临淄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研究——中学语文实验研究”报告集》

八、 实验的组织领导

临淄区“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发展性实验研究——中学语文实验研究”课题组:

组长:于春祥  临淄区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  中学高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副组长: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成员:实验学校实验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力  谈松华《人才标准:强调综合、整体素质》《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2日

2.叶澜  《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9日

3.吴恒祥 周天《崇尚民主——新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中国教育报》2001年1月21日

4. 季海刚 《探索主体教育  实现三大转变》 

5. 李纬娜 《中小学生急需想象幻想型教育》《中国青年报》 2001年6月11日

6.于春祥 《初中作文目标训练模式》《中学语文教学》1999第12期

7.于春祥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第4期

  

标签:教学论文 临淄区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
下一篇:想象作文例话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