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094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中外小说欣赏话题之四——人物 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3、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的区别

4、领会《娜塔莎》《素芭》内容和题旨

5、以《娜塔莎》《曹操献刀》为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了解和学习分析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2、了解“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教学难点】

以《娜塔莎》《曹操献刀》为例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从小到大的小说阅读中,大家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故事,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没有那个小说中的人物给你印象十分深刻?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二、小说人物

在中外许多著名的小说中,有很多小说是直接用人物的名字作为题目的,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屠格涅夫的《罗亭》、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鲁迅《孔乙己》、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这些小说都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当我们谈起这些作家的某部作品时,首先出现在头脑里的往往都是他们笔下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王熙凤,生性多疑、任人唯才的曹操,仗义耿直,莽撞性急的李逵,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朗德纳克侯爵。这些人物已经从纸上走下来,成了我们的邻居,在他们身上你能看见他人、自己、生活和整个世界。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重要因素,即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小说的核心人物就是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这就是人物的意义,也是写人物的小说的意义。

三、贴着人物写

那么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鲜活的人物形象呢?沈从文先生在谈到如何塑造人物这一问题时,很有心得地告诉我们:“贴着人物写”。那什么是“贴着人物写”呢?

1、从小处说,人物不能出格,要名符其实。一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深入人物内心;二是贴着人物的言行写,以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人物都有其自身的生活逻辑和感情走向,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都是由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决定的。作家不能想当然地使唤人物,而要对笔下的人物有一定的理解,要站在小说中人物的立场、处境来想问题、做事情。只有尊重人物,体贴人物,才能把人物写好。果戈理在他的《作者自白》中写道:“我的人物,非等到脑子里已经有了性格的主要特征,同时搜集足了每天在人物周围旋转的所有零碎,直到最小的胸针,一句话,非等我从小到大,毫无遗漏地把一切都想象好了之后,才能完全形成,他们的性格才能完全丰满。”可见,作家在创作人物的时候,是依据人物的生活世界而不是依据作家自己本人的主观意志。

    例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刻画的宏大的人物长廊。

2、从大处说,针对小说整体而言,小说要跟着人物走,故事是人物自己开拓的疆域,起承转合也必须是人物自身在推动,而不是作家强行介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人物,让人物像公交车一样,按照预设的站点和地图跑。

在一篇小说中,故事是载体,而故事是关于人的故事,推动故事发展的是人物,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则来自于他的性格,简单地说,就是人物的性格最终决定了故事的走向。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情节构成就是如此。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军压境的严重情况下,估计到进行抵抗或是弃城出走都没有出路,便下令打开四面城门。由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自己登上城楼操琴,以待敌军。面对诸葛亮虚设的空城,司马懿为什么不敢闯入呢?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天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对此事的议论是:“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司马懿如果不是深知诸葛亮的伏兵之计,那么他是不会退兵的。反之,如果诸葛亮不深知司马懿生性多疑,他也不会冒险用空城之计,那样“空城计”的情节也就无从产生出来。由此可知,空城计的情节发展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发生联系之后的必然结果。

再比如契科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故事的情节尽管奇崛起伏,但完全是顺着人物走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人物的肖像和心理

1、人物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通过人物的外在特征,如容貌、表情、音调、身材、服饰和风度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小说描写人物的肖像,不只是让读者熟悉人物的外貌,而是要通过它体现人物的阶级身份、生活处境、生活遭遇和社会地位,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显示人物的性格。富有特征的肖像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是构成典型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肖像描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静态的肖像描写,是把人物静止时的外部特征,像静物写生似的详尽地加以刻画,给读者的印象完整、清晰、深刻,能使读者注意力集中,有它的好处,但有时容易流于平板。

二是动态的肖像描写,是在人物的活动中,在情景发展中写人物的肖像。这种写法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因为随着人物言行、内心的变化、复杂而紧张的思想斗争的展开,必然引起人物的面容、表情发生变化;所以从人物的一系列肖像的变化中,可以透露出人物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譬如鲁迅的《祝福》,结合情节的发展描写了祥林嫂三个不同生活时期的肖像,就是从祥林嫂生活变化所引起的肖像变化中,显示祥林嫂的性格、遭遇和心理状态的。这三幅肖像,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难一生的悲痛历程,概括地描绘了农村劳动妇女受尽地主豪绅的奴役、剥削和封建礼教的摧残、迫害而致死的残象,并暗示出祥林嫂之所以会有如此悲剧结局的社会根源。

2、人物的心理描写

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但由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外表并非完全吻合,也不是都有直接的联系,因而仅仅靠外形的描写,对于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要受很大的局限。事实上,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只靠外貌描写所能完全表明的。所以,作家必须直接描写人物的意志愿望、爱好和思想感情,就是说,要写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内心思想斗争的历程,描写人物的体验、感受。总之,要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才能有力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给读者以深刻的教育和感受。


展开全文阅读
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描写,是小说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

(1)内心独白,即作者直接剖析主要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方法。如“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之间面皮渐渐地变了。鲁提辖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段心理描写写了鲁达对这个不曾料到的人命案的认真思考。为了逃脱官司,他使巧甚至作假,用起权诈来,比起李逵式的一味蛮横自是不同;可是,他之所以要使巧逃脱官司,只是担心没人送饭,这说明即使是他的仔细思考、使巧,也不过是“鲁达式”的,并非老奸巨猾或深谋远虑。金圣叹批道“粗人偏细,妙绝”。这样简单的几句内心独白就刻画了一个独具个性、栩栩如生的鲁达形象,可爱又可笑,活生生宛如在眼前。再比如《罪与罚》就是通过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

(2)还有一种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梦境、幻觉写人物的思想、愿望,用以显示人物思想意识变化的曲折历程。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反映,如《红楼梦》的“病潇湘痴魂惊恶梦”。高尔基的《万卡》中万卡给爷爷写完信后的梦,正是他内心最大的愿望。梦境越是美好,现实就越是显得残酷。

五、人物的语言和行动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在于人的想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言行也就随之变动。如同意识流一样,人物总有些不确定的情绪出现,对这些变化中的情绪和心理的外化表现的把握,可见出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和性格,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者行动等外部活动,表现人物内心。

1、人物的语言,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日记、书信等。成功的语言描写,不仅写出人物的谈话内容,并要具有个性化特点,使人物的语言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他的年龄、职业、身份、爱好和思想感情。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杨二嫂的一段谈话,便形象地揭示了杨二嫂这个小市民人物的刻薄、自私、鄙俗的性格特征,透示出她被剥削阶级意识和恶习多年侵染的丑恶的灵魂;同时,也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杨二嫂谈话时的尖刻、放肆的腔调以及她那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相比之下,“我”的神态是愕然,愈加愕然、惶恐、嗫嚅,直至闭了口、默默无言以对。每个人物是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现着自己的性格特点。

2、人物的行动,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有时,作者没有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物的内心活动,而是以动态的方式通过对动作表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项链》)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直接剖析马蒂尔德的内心活动,只是描写了她的几个动作。但这些举动恰恰是马蒂尔德丰富的心理活动的外化,充分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跳”“搂”“亲”“跑”体现了马蒂尔德在拿到项链之后的狂喜之情。再如泰戈尔的《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但她的形象通过行动展示出来。

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是性格复杂的人物。莫里哀笔下的戏剧人物都是扁平人物,而莎士比亚笔下的则是圆形人物。狄更斯小说里的人物几乎都属于扁平型,却又不失人性的深度。

扁平人物又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而被创造出来。扁平人物指性格单一的人物。

佛斯特认为:“通常一本构思复杂的小说不仅需要有扁平人物,也要有圆形人物。”(《小说面面观》)在《阿Q正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形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形人物。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都是扁平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了很大作用。圆形人物理论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或结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80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隶,在妻子面前,是一个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入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映。

七、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1、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如《红与黑》中的于连。

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如卡夫卡的《城堡》、《审判》。

 

八、以《娜塔莎》为例,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娜塔莎的性格特征。

内容见PPT演示

九、以《曹操献刀》为例,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为英雄反革命搭建了舞台,小说为英雄做了诗意诠释,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巳沉沉睡去,但,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一代枭雄曹操的形象却仍然栩栩如生。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的历史天空,深入认识曹操的形象。了解《三国演义》 

1、阅读“课前提示”

《三国演义》所叙故事起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三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书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经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由哪一方来统一天下,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成为表现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

2、作者简介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罗贯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展开余文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3.补充介绍:历史演义小说的源头。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描写了上百次战争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堪称“军事文学”之王。  

4.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它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斗争,斗争的方式有公开的,有隐蔽的。通过这些斗争,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也表现了他们对统治集团的爱憎和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分袭,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5.《三国演义》的主题。 

  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正统说,即所谓的"尊刘抑曹"。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的愿望。 

(3)“忠义”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讴歌封建贤才说。 

解读文本  

㈠梳理情节 

⒈概括故事梗概(理清结构): 

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节选的主要内容。 

①曹操借刀  ②曹操献刀 

③路遇陈宫  ④错杀伯奢  

⒉依照回目的形式概括每部分内容(教师出示一例)学生仿写交流  

示例:王允旧臣哭社稷  曹操奇谋借宝刀  

孟德献刀遇弑贼  李儒献计操脱身  

识谎言陈宫擒曹  仰曹志二人携手  

访伯奢孟德心疑  杀无辜陈宫识操  

㈡文本中人物形象分析 

(方法提示:①必须抓住文中的细节等描写,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⒈品味语段,分析本文中曹操人物形象 

(学生按情节分成四小组,分析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记录发言) 

⑴借刀: 

问:“曹操借刀”这一情节中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它能反映出曹操的什么性格特点?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心明,果断  (语言描写,反衬手法)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语言描写 

B “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辞别众官而去。 

有志,有勇,有谋(语言动作描写) 

说明曹操识大义,谋大略,勇猛与胆识——体现其英雄的一面。 

⑵献刀 

A操径入 

目的性强,勇敢果断(动作描写) 

B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善度势情(心理描写) 

C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 

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动作语言描写) 

⑶路遇陈宫 

操言:“我是客商---” 

奸诈,狡猾 

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吾将归乡里,-----吾之愿也” 

有大志(语言描写) 

陈宫收拾盘费,----投故乡来 

有感召力(侧面烘托) 

⑷错杀伯奢 

问:曹操为何要杀死吕伯奢全家?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从中又能体现他的什么性格? 

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多疑 

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残暴不仁(动作描写)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自私(语言描写) 

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 

自私残忍(语言心理描写 侧面烘托) 

体现其多疑、狡诈、残忍与自私的性格特征——奸枭的一面 

⒉总结 

本文中曹操形象:智谋机警,志大才高,奸诈狡猾,自私残忍,文本中人物形象刻画方法: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以及对比,陈宫之言等侧面描写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

拓展

⒈《三国演义》中有“三绝”,同学们知道吗,请谈谈对他们的理解? 

  “奸绝”——曹操。他奸邪狡诈,又残忍多疑,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借粮官的人头以弹压军心、梦中杀人等都可以看出他的狠毒。

  “义绝”——关羽。他义薄云天,身陷曹营,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为寻找刘备,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煌是不负桃园结义。

  “智绝”——诸葛亮。他神机妙算,才智过人,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退敌、造木流马等,都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⒉结合对文本理解谈谈曹操的人物形象。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满,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是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

一千多年来,曹操在历史和文艺作品中是一个被严重歪曲和丑化了的人物,许多史书把曹操写成一个暴君,小说《三国演义》也把曹操刻画成一个阴险毒辣的奸臣。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个大粉白脸,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曹操是坏蛋。总之,小说和舞台上的曹操是个十足的奸雄形象。

总结:阅读小说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能停留在表面印象上,要学会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鉴赏解读人物形象。 

 

胡迎雪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中外小说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爱心回报——论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求”“异”化“新”,文不惊人“练“不休——创新作文训练摭谈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