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965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姓名 日期 2011-10-9
教学背景分析
初一的学生,在入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接触到本文,而且文章的语言朴实而富有生趣、
条理明晰。学习本文,既能对之前学习方法起到一个巩固作用,也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
人生感悟和价值体验。对于90后的孩子而言,他们太缺少文化的熏染,尤其是中国的传统
文化,所以,本文的教学目的也是希望学生在知、情、意上能达到统一,并所有提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过年的习俗,感受其文化内涵及寄予的期盼。
2. 过程与方法:
欣赏作品展现的民俗风景画,理解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所带来的独特的意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尊重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体会意蕴深厚的民俗风情和作者生动传神的语句。
2. 教学难点:
理解传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和期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熟读课文,了解当地过年的习俗,了解作者。
老师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各地春节的风俗习惯,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一、走近节日
过 渡:
二、走进京郊春节
过 渡:
三、再现年味
过 渡:
四、再品年味
五、今昔对比,有感春节
六、展望未来
课后学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三大传统节日吗?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用走近少时的经历把学生引向对过年的热情,如果学生已经提出春节,就顺势而下)
端午已经遥远,中秋悄然过去,春节还会远吗?带着这样的企盼,我们一起走近《本命年的回想》,看看京郊运河的父老乡亲们是如何过年的。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自己故乡京郊大运河过年时的哪些习俗?并说说这些习俗中寄托着人们哪些企盼?
要求:读完后先抓住关键字词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再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2.再次阅读课文,用文中的词句说说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感受。
刘老家乡的过年时如此热闹、隆重,使我们读者犹如身临其境,置身于京郊运河当年过年的场景中,享受别样的年味。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过年的这些习俗的?(老师可以给出范例)
本文的语言表面平淡朴实,读之韵味无穷;本文的故事看似平常,但却意蕴非凡,令人回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字里行间饱含的深刻感情。
1.给出例句,“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为什么“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
2.文中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读完了刘老的《本命年的回想》,我们不可否认被其中浓浓的年味儿感染了,但有人说过一个年,要从年前忙到年后,太累了,而且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互相请客送礼等等。也有人觉得现在过年没有之前的年味了,觉得挺没劲,春节在现今的年代已经没有当初的意义了,可以取消这一风俗。你认为呢?
(教师不否认学生的观点,对于一些偏激的言论作适当的指导)
刚才的辩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了几千年的历史的积淀,也包含了人们无限的期盼。当然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新时代,我们该怎样过年呢?请同学们提出一些建议,并把它写出来。
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出一份专题小报。 春节、端午、中秋(学生畅谈对节日的想法)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小结:(1)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
(2)①辛苦一年,欣喜五谷丰登,可以尽情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②展望未来,祈求好运;③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关系。
预热、增温、红火、发烧
……
学生先读课文,然后在课文中圈点批注,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习俗进行分析。
1.“舍不得吃”是因为腊八粥太珍贵、太可爱,太好吃,出于珍惜心理、俭约心理、好日子要细水长流的心理,从而舍不得吃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也是因为“太好吃”——吃起来就忘掉了其他,怎么吃也不过瘾,吃了还想吃。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似乎矛盾而又同意,人儿真实可爱,富于情趣。
2.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先四人小组内形成观点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形成正反双方的辩论。
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个风俗。
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个风俗。
学生习作、交流
让学生回顾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情。同时也为引入本文探访京郊运河的年味作了一个铺垫,也为下文今昔春节的对比埋下伏笔。
七年级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比较高,且文章的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学生在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培养读书的方法和习惯。
通过学生再次朗读,读出其中的年味,读出作者的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深意,朗读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且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赏析,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文学体验。
在前面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并且有独特的体验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表达的本领。在层层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语言的特色有独到的认识。
结合课内外积累引发的思考,抓住这一点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尊重,和对知识的积累的习惯。在学生发言时不多做评价,对于一些生发的问题作适当的点拨或指导,鼓励和允许学生有独特的价值体验和人生观。本环节既检验了学生的积累,又是对学生性情、价值观的一个透视。
展开全文阅读
本环节与第五个环节一脉相承,在辩论的基础上顺势而下,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学生所交流的“平常我们是如何过年的”,板块清晰而完整。
5
分
钟
8
分
钟
10
分
钟
10
分
钟
8
分
钟
4
分
钟
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本文是介绍京郊运河一带人们过年的情景的文章,意在突出人们对过年的热情,他们的纯真、虔诚、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定位在“朗读”上,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自主的理清文章的内容,读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作者朴实平凡的语言中所流露的无限的情意。
本文教学中,除了读,另一个侧重点就是自主学习的培养。文章条理清晰,所以在处理前几个板块的时候,注重阅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不过分参与,以问题和范例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本获得独特的体验。
在第五、六两个拓展的环节,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升华,又是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贯通,促动学生的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敬畏、尊重,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热爱生活的热情。同时又与第一个板块首尾照应,是的课堂清晰而完整。
最后作业板块,既是对拓展延伸的延伸,也是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和知识积累的过程。
王朝一
标签: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本命年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春》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