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475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内容概述】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作品的主题:

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

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艺术特色】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片段精选】

三军鼓角已罢,司徒王朗乘马而出。上首乃都督曹真,下首乃副都督郭淮;两个先锋压住阵角。探子马出军前,大叫曰:“请对阵主将答话!”只见蜀兵门旗开处,关兴、张苞分左右而出,立马于两边;次后一队队骁将分列;门旗影下,中央一辆四轮车,孔明端坐车中,纶巾羽扇,素衣皂绦,飘然而出。孔明举目见魏阵前三个麾盖,旗上大书姓名:中央白髯老者,乃军师、司徒王朗。孔明暗忖曰:“王朗必下说词,吾当随机应之。”遂教推车出阵外,令护军小校传曰:“汉丞相与司徒会话。”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展开全文阅读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孔明骂死王朗

【艺术鉴赏】

论”骂死王朗”

——-略谈关于辩论中的人身攻击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过程确实精彩,各位可能不禁要问,讨论这个三国第一可怜虫被谋杀的过程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王朗是被“骂”死的,这个“骂”就很说明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他和诸葛亮交锋的过程。 

王朗的中心论点是:“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

王朗把社会更替、改朝换代的过程等同于所谓“自然之理”,现在看来有混淆概念之嫌,不过那时还没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分,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妨将王朗的所谓“自然之理”理解为“社会发展规律”吧。 

接下来,王朗的论证过程如下: 

“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他先陈述了汉室没落、诸侯争乱的事实,但这些争乱中的胜利者,毫无疑问是曹操,“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曹操在北方非但能用武力取得霸主地位,而且还是很能施行仁政,颇得民心的。所以王朗的“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的说法也是成立的。 

然后他进一步指出:“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 

这里的“法尧禅舜”当然是在美化曹丕称帝;掩盖其废刘篡汉的“叛逆”行为。但是曹丕称帝已经是既成事实,而且曹丕在治理国家、施行仁政方面做得也还不错,所以王朗说他“应天合人”也还说得过去。 

于是,我们看见,王朗关于“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的论证还是比较充分,还是站得住脚的。 

然后,王朗就说了:“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希望能劝说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并还列出了一个颇为堂皇的理由:“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的情况,其实,从诸葛亮内心里,是承认王朗关于曹魏如日中天、万姓倾心的说法的。 

因为这从诸葛亮原本的立场和态度是一致的。 

早年的诸葛亮其实对当时的天下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非常清楚,最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曹操;或者即使不能在曹操幕下,也不妨象他哥哥诸葛谨那样加入东吴的势力。 

别看是在古代,其实那时候的人事照样是“双向选择”。不但是各个势力的首领在选择人才,人才也在选择可以为之效力的势力。比如袁绍屡邀赵云而不至;庞统因为其貌不扬而被孙权拒绝等例子。 

诸葛亮其实真正倾心的主君应该是曹操,至于当时没什么力量的刘嘛……大概根本不在诸葛亮自己开列的清单上。 

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了他让刘备“三顾茅庐”时的距傲态度。 

徐庶离开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且还专程到诸葛亮的住处向诸葛亮说明了此事,但诸葛亮的态度却是:闻言作色曰:“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说罢,拂袖而入。 

这个“享祭之牺牲”颇耐人寻味,似乎传达了诸葛亮当时的这样一种想法:即在那样兵荒马乱的环境下,给象刘备这样的朝不保夕的弱小主君效力,比挥刀自刎强不了多少。 

而且,徐庶好歹也是诸葛亮同窗多年的好友,此番向诸葛亮说明此事也是出于一番好意,并没有强迫他答应的意思,可是为什么诸葛亮的反应却如此强烈?“闻言作色、拂袖而入”,几乎有点不近人情了。 

实,只要分析一下此时二人的立场就不难理解。 

徐庶本来辅佐势力弱小的刘备,可是由于他在对曹军作战中的出色指挥,令曹操非常欣赏,千方百计地想要将他收入自己的幕下。 

此时的徐庶前去曹营,迎接他的必然是曹操的礼遇和器重以及可以大展宏图的锦绣前程,而这,也正是“布衣”诸葛亮梦寐以求的。 

此时面对着徐庶的诸葛亮,有艳羡?有妒忌?也许兼而有之? 

而徐庶却劝他去辅佐当时毫无魅力可言的刘备,诸葛亮的心情肯定好不了。 

刘备连吃几次闭门羹,其实都是诸葛亮根本不愿接受他的聘请故意回避他的。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辞别家人时曾经表示:蒙使君三顾之礼,不容我不出。 

这个“不容我不出”之中,无可奈何的形态跃然纸上。 

“三顾茅庐”的典故一直被人当作“以诚相待”的典范,我个人却认为,刘备的三顾之礼实在是在强人所难,诸葛亮是让刘使君给逼上梁山、拉上贼船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年刘使君势力孤危之时那种“求贤若渴”的模样简直就是一副饿狼相。)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在同王朗的这场舌战中,其实诸葛亮对于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的论点是不想驳也驳不了的。 

但,在诸葛亮的立场上,这场舌战又非赢不可。那么我们来看看他如何反击。 

“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 

诸葛亮从一开始就强调王朗“汉朝大老元臣”的身份,其居心可谓叵测也! 

“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 

这段话不过是指出了汉朝没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生灵涂炭的事实,跟王朗先前说的:“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的论调其实是一回事,并没有切入王朗论证过程中可能的漏洞。 

以上这段话,其实根本不能用来推翻王朗“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论点。 

而我说过,诸葛亮其实根本驳不了这个论点,所以他列举这些事例根本不是打算反驳王朗的论点。 

诸葛亮接下来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这位“汉朝大老元臣”身上。 

“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诸葛亮没有对王朗的“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论点发起任何正面攻击,而是说“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 


展开余文
一句“同谋篡位”就将王朗这位“汉朝大老元臣”在道义和人格上彻底判了死刑! 

接下来更是大开杀戒:“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 

这是什么? 

这是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这就是为什么王朗是被“骂”死的,不是给“辩”死的。 

过王朗这家伙也是活该。他战前口出狂言:定能说孔明来降。这样的论调只不过反映了他的天真罢了。 

因为你王朗能“识天数”,所以诸葛亮就要向你投降? 

因为你王朗在这个问题上比他诸葛亮“高明”,所以诸葛亮就要放弃他在蜀国的一手擎天的境界,跑到你们曹魏来混个“封侯之位”? 

因为你王朗在这个问题上无比正确,所以诸葛亮就应该否定他自己将蜀汉政权建立并发展壮大,所谓“功盖三分国”的不世功勋? 

就凭你王朗一席话,他诸葛亮就要否定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否定自己以往一切的行动的价值? 

我看,王朗说的:“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这句话用来形容他自己才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诸葛亮带头运用了“人身攻击”,就是给在辩论中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提供了依据。

诸葛亮与王朗的舌战不是普通的辩论,而是军国大事,是到底是谁“师出正义”的问题,不能用普通的辩论的规则为标准来衡量。 

而我们通常面临的辩论都不过是观点的分歧,没有那些“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的辩论中进行人身攻击,如果在道义上不占绝对优势的话,多半都不过是“输了道理又丢人”而已。

【中考试题】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______,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______、华容道义释______、过五关______、水淹______、败走______。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______、七擒______、六出______、空城计智退______、挥泪斩______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______,使丈八蛇矛枪的______和使______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 _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______、______,______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______,______。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故事:  

成语: 故事: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10.《三国演义》中           一战,曹军八十万大部分被烧死,曹操率残余狼狈逃跑,到乌林口被赵云截杀,又中张飞埋伏,几近全军覆没,眼看过了              就能逃出重围,可又遭遇武艺高强的关羽。绝望的曹操只好向关羽求情,关羽念当年曹操对他的恩义,违诸葛亮军令放过了曹操。

11.《三国演义》中表现关羽意志刚强、胆气过人、不惧疼痛的故事是 

参考答案 

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双股剑的刘备,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和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  

7.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深化而来的。  

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成语: 三顾茅庐 故事: 刘备三请诸葛亮;  

成语: 身在曹营心在汉 故事: 徐庶人在曹营不献一策  

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煮酒论英雄 。  

9.下面的一幅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六出祁山 东和: 东和孙吴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  

七擒: 七擒孟获 北拒: 北拒曹魏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10.赤壁  华容道

11.刮骨疗毒(刮骨疗伤)

 

王旺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三国演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儒林外史》欣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下一篇:《三个太阳》(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