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514  
标签:教学论文
透视减负


洪春幸

    新世纪伊始,“减负”在教育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继而在全社会成为一个焦点问题。似乎让人觉得突然,其实不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一直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对此作出过专门的指示;另据统计显示,国家就“减负”问题下发的文件达30个之多。

    也有人认为,“减负”在全社会的快热,是因为“徐力事件”等恶性事故的连续发生所致。其实任何偶然性都是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大于发生一些个别的恶性事故。其一,过重的课业负担窒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个性是在相对自由的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而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像一根绳索捆绑了学生活动的手脚。其二,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了学生想象力。有人曾作过一个调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一个圆圈能作出几十个不同的解释;中学生认为是英语的O、数学的0;大学生只认为是一个圆。其三,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项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中,发现有30%的大学新生存在心理障碍。而个性、想象力和心理状态是个人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因此,过重的课业负担最大的危害是对民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摧残。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减负”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减负”势在必行,不得不行!

    面对“减负”,学校、家庭、社会应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辨证的认识。

    首先,“减负”要减去过重的课业负担,同时要提倡合理的课业负担。

   “减负”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国家教育部的“减负令”对小学各年级的回家作业从时间上规定了这个度;现行小学教学计划从课程安排上规定了这个度;有关的文件从教辅材料的控制、保证学生的睡眠时间等方面规定了这个度。我们应该综合考虑这些规定,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标准,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

    其次,“减负”要减去机械性的课业负担,同时要提倡创造性的课业负担。

    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这些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抄写几遍生字效果最好?实验表明:一般以三遍最为经济有效。因此,以科学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应成为“减负”的重点。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创造性的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甚至没有,而这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是不符的。因此,更新作业观念,改变作业设计思路,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活动、实践、创造的机会是“减负”目的不容忽视的另一面。

    再次,“减负”要减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同时提倡教师要自我加压、探索进取。

    “减负不减质”的含义就好比一句俗语“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在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之间,有一个可以影响全局的变量就是教师。“减负”也是一场教育改革,在这场改革中最可有作为、最可大有作为的就是教师。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工作责任心,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简单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求异、探索创新,提高四十分钟的含金量。

    最后,“减负”要减去“应试教育”的狭隘观念,同时提倡全社会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关心支持教育改革。

    “减负”所面临的最大的深层阻力是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唯升学观念。这种观念的片面性在于:其一是人才观的错位,把人才等同于考试得高分者;其二是教育质量观的错位,把教育质量简单等同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势必使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面前筑起题海,堆起书山,使学生从人的高度降格为物,成为应付考试的解题机器。素质教育把人才重新界定为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因此,可以这样理解:“减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防止学生畸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的有力保障。

    “减负”,请给我们的孩子们再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空间,也许孩子们能还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标签:教学论文 透视减负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从拆到做”——《做毽子》的说课材料
下一篇:克服盲点 走出误区——谈阅读教学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