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6083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语文导学案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课题: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主备:罗有志 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 :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鬲 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衡: 拂:
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 )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 举于士(今义: 古义: )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在)生于忧患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 ⑤、而后喻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拂士: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⑧、国恒亡 ⑨、生于忧患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展开全文阅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课文内容理解
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二、探究展示: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了什么道理?
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 ),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 )
7、得出的结论句是( )
8、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 )
9、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展开余文
第二部分(第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11、 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答:
1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3、“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1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15、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
16、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
17、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18、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19、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20、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21、拓展: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三、课文理解检测
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2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6、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展开余文
9 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1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11、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12、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13、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14、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5、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17、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四、练习反馈: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空乏其身 ⑩衡于虑 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 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 ⒃池非不深也 ⒄委而去之 ⒅故君子有不战 ⒆兵革非不坚利也 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2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请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词义 例句
入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8、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1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1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4.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15.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1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1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罗有志
标签:
导学案设计
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导学案设计
生于忧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脚踏一方土》高效导学案
下一篇:
乌江自刎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