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2434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师:刘建松 

班级:上虞丰惠中学高二(4)班 

(王小波曾说: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他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有这样一位作家, 他创作姿势很独特另类,从来都是站着写作,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的墓碑的碑文也很简洁:“恕我不起来啦!”1954年,他以一本薄薄的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当时的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是——

生:一个老渔夫,叫桑提亚哥。坚强有勇气。

师:老师再追问一下,这位老渔夫的经典名言是

生:一个人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不可能被打败。

师:好,海明威的这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作者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我们包含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投影)(师生共同朗读)今天我们学习海明威笔下的另一位老人的形象,这篇小说的题目就叫

学生:桥边的老人。

师: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小说,我们来复述大概的内容。(学生复述,老师补充和适时的点评,在小说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忽视学生复述这块内容,这是让学生研读文字,考察学生的语言素养很好的一个步骤。)

师:这篇小说和我们平时了解的小说,你阅读时,感觉有区别吗?如果有,你觉得区别在哪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家简洁的风格特征)

生:《桥边的老人》好象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故事也并不吸引人。

生:小说很平淡,没有高潮,扣人心弦的东西。人物之间以对话为主,不精彩。

师:你们的回答,实话实说,老师第一次阅读感觉和你们一样,心里还嘀咕,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如此,但经验告诉本人,真正好的文字和漂亮的MM一样,要耐看,要耐着性子看,要运用头脑思考。这才是阅读的高的境界。老师按照刚才同学们的故事复述,总结就是一座桥,我和一位老人,围绕老人谈论所照看的动物,展开一场对话。如果老师要你们说这是一座怎样的桥?你会怎么说?

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就是一座浮桥。

师:能从文字本身找出来,不错。浮桥,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浮桥意味着什么?

生:浮桥是临时搭建的,小说的背景是战争,浮桥是用来逃命的。

师:看来不是浪漫色调的西湖的断桥和天上的

生:鹊桥。

师:连天上的鹊桥都知道。呵,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哦,原来昨天是

生:情人节(意图,文字结尾有复活节,先做铺垫)

师:由桥想到了战争,有没有战争场面的描写,是怎么写的?

生:第一段就是战争的侧面描写。(学生共同朗读)

师:你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是哪个?(学生自由回答)

生:涌过桥的“涌”,写出了战争来之前人们的慌乱和紧张。

生:车子蹒跚的爬上陡坡中的“蹒跚”用的不错,拟人手法,表面上写骡车的疲惫,实际上写人的疲惫。

师:很精彩的分析。还有吗?

生:而农夫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中的“踯躅”。

师:我们把“踯躅”写一下。(停顿)问一下,踯躅是什么意思?

生:是徘徊不前,犹豫的样子。

师:为何用踯躅这个词语呢?(回答有难度,可以放一放,)我们暂时放一下?我们等会来解决。现在我们说这座桥具有怎样的意义?

生:这是一座生死桥,过了桥就可以活命,不过桥就是死路一条。

生:桥就是生命,就是难民的希望。

师:桥和老人之间有联系吗?你能用最明了的一句话来说出两者的关系?

生:这是一位不愿过桥的老人。

师:概括很到位,老人的选择也很出乎意料。文字中的“我”两次劝老人过桥,天堂有路你不走。

生:地狱无门偏要来。

师:这个老人不一般,我们平时接触的老人一般有怎样的特点?(学生自由说)

生:很慈祥,平易近人。

生:总是提过去怎样怎样,现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生:说话很唠叨,罗嗦的很。

师:看来中外的老人很相似。老人很怀旧,很唠叨。从文字中具体来说一说这些特点。

生:当我问他时,老人露出了笑容,因为提到了故乡,第二次写高兴,微笑。

师:微笑的内在含义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师:后来又重复了一句

生: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

师:这两句话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生:对过去的美好的回忆,依恋和怀念。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

生:用对现实的无奈和惆怅的语气。

师:总之,微笑中,我们我们可以看到老人那时的温暖的时光,其实每个人都不愿离开故乡,这就是一步三回头。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第一段中的与农夫有关的哪个词语?

生:踯躅

生:农民也不愿离开家园,家园是自己真正的栖息地。

生:但战争只能让他们离开,也写出给广大的人民带来的伤害。

师:不仅仅是老人,还有很多遭遇一样的人,多么爱他们生活的家园;哪怕呆在那儿照顾动物,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师: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能找出,并且朗读)。(投影: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师:鲁迅的小说《祝福》主人公悲惨不幸的祥林嫂的语言就很唠叨,哪类人会自言自语,这和他的生活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文中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展开全文阅读
生:我们可以想象老人也很不幸,他原来有美好的家庭,76岁,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现在只能回忆了。

生:老人经常说我在照料动物,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牵挂的是他的那几只动物。来说明老人的善良。

生:照料、照看动物是说这些动物可能不是自己家养的,是流浪猫,流浪狗之类。为何这些动物会流浪呢,原来的主人可能遭遇不幸了,在战争中家破人亡了。

生:“只是”很有意味。

师:能去掉“只是”吗?

生:不能,我只是一个老人。我不关心政治,我只在乎这些小动物,现在连这些小动物都要离开我,有对战争怨愤的心理。

师:讲的很好,老人在传达一种信息,他只是在照看动物,没跟谁过不去,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这些细微之处的鉴赏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师:刚才我们品味了老人的语言,在小说中,也有意识的刻画了老人的神态和动作。比如“微笑”,不过“微笑”是次要的,阅读后文字后,老人给我们的神态的总体印象是,用小说中原话来回答,划出相关的句子并朗读。(他疲惫不堪的茫然的瞅着我,他木然的,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师:疲惫、茫然、木然就是他的精神状态的生动的描绘。老人在文中最常用的动词是(估计学生找出没多大问题)

生:坐

师:就是非常普通的“坐”字,划一划,坐字背后你看到了什么?(投影: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可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来。)

生:因为老人走了12公里,年纪也76岁,行动不便。

师:难道仅仅是身体累

生:还有心理的疲惫,所以终于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生: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师:小说的开头也写到尘土,读一读(生读)

师:我想,结尾不管怎样,但始终有尘土做伴,尘满面,鬓如霜,心已死。暗示老人的悲惨的命运。在当时的环境中,老人,包括许许多多的平民就是微不足道的尘土,不知要飘向何方,哪里才是这些尘土般小人物的归宿啊,和平、鸽子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只有天知道。所以文章是充满悲剧性的。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个故事发生的具体的时间,

生:复活节的礼拜天。

师;后一句是

生: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师:知道复活节吗?我们知道情人节,圣诞节。(估计学生知道的不多,老师简要介绍,联系祝福气氛和祥林嫂的死亡)

( “复活节”使用了象征手法,基督复活,代表重生、拯救与希望。“法西斯正挺进正”描绘出战情的危急和死亡,在“复活节”发生悲惨,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表达对受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揭示战争的残酷,弱者的辛酸,强化小说的悲剧气氛)

我们总结,这篇小说写了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孤身老人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第二课时从第一课时的简洁写实含蓄的文风接触“冰山理论”和“叙述角度”)

 

小刘

标签:课堂实录 高二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二课堂实录 桥边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红楼探秘1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下一篇:高三主题班会《写在200天的日子》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