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阅读:1193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七年级语文第四五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第四单元17 安塞腰鼓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有一部电影叫《黄土地》,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欧洲。它靠什么征服了西欧的观众呢?靠的是有“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自此,每逢国庆庆典,我们总能看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场面。这生长在黄土地上的如火一样热烈的音乐和舞蹈,以其恢宏的气势,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宣泄,感受到铿锵有力的阳刚之美。今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生命激情。
●作者简介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人。现任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他最早写诗,后来专写散文。他的作品都是以黄土高原为内容,具有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
●文化资讯关于安塞腰鼓的源流——陕北高原是边关要塞,安塞腰鼓最开始可能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凯旋的欢迎曲。后来战争擂鼓的场面消失了,但这种仪式却深深地扎根于黄土高原。陕北的乡村城镇,腰鼓成了一种娱乐形式,再演变成为黄土高原人民一种文化生活形式。
第四单元18 竹影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影子让我们想起了童年,也许我们也是个爱同影子玩耍的孩子。你可曾想过在同影子游戏中,常常伴有科学和艺术的“影子”?《竹影》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件事:几个少年描画竹影,在游戏中受到中国画的艺术熏陶。
●作者简介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浙江人。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1921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开始美术和文学创作。1943年起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他的散文以对孩子的入微的观察和体贴为主要内容,为人们所称道,为孩子们所喜爱。散文集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率真集》等。他的散文、漫画作品表现了一种清幽玄妙的情趣,给人以雅逸愉悦之感。
●相关知识中国画与西洋画——东西方文化不同,所以艺术表现形式也不同。概括起来说,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它们大致有如下不同:
中国画西洋画盛用线条线条不显著不注重透视法注重透视法不重背景重视背景以自然为题材以人物为题材
●文题资讯文章以“竹影”为题,是因为描画竹子的影子是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同时竹影包含有丰富的信息,如:有影子就间接点明时间是有太阳或是月夜,影子还让人产生联想。
●文化资讯有关竹子和画竹的论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稍纵则逝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堰竹记》(这段高论就是成语“胸有成竹”的出处)胸中之竹并非眼见之竹,手中之竹又非胸中之竹。 枝长叶少,枝短叶多。世间如此,英雄奈何。栽竹拂枝,拂尘洒露。君子取之,最有用处。——郑板桥《墨竹画谱》
第四单元19 观舞记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你知道杨丽萍和“孔雀舞”吗?舞蹈演员通过自己的动作、姿态、服饰,还有舞台布置、音乐,来展现自己的心灵,达到与观众的情感沟通。今天,冰心的《观舞记》将会给我们带来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享受。
●作者简介冰心(1900—1999),福建人。现代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被人称为海的女儿、世纪老人。她的作品主要以歌颂母爱和儿童为内容,诗集有《繁星》《春水》;儿童作品《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相关知识名家谈冰心——清纯是冰心文学的魅力。——(日本)荻野修二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的心上去,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沈从文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巴金
●文化资讯印度舞历史悠久,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主要特点是音乐优美、服饰华贵,动作灵动飞扬,具有浓郁的民族情调。
●文题资讯作者观看了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印度舞蹈,深为其高妙的技艺折服,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以“观舞记”为题,点明事件,题目简洁。
第四单元20 口 技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中央电视台有一个专栏节目叫“曲苑杂坛”,内容主要有相声、小品、评书、笑话、魔术、杂技等,而这些在过去被称为“民间技艺”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只能在“天桥”摆地摊以谋生。今天,我们就去见识一位技艺高超的口技艺人。
●作者简介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原籍福建晋江。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秋声赋》等。
●文题资讯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共二十卷,所收录的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有评语。
●相关知识口技——口技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是艺人通过自己的口,模仿各种声音。过去口技艺人地位低,只能摆地摊糊口。现在,我们把它当成一门艺术。
展开全文阅读
第五单元21 伟大的悲剧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在地球的南纬90度有一个以两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科学实验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为的就是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90多年前他们各自带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考察者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到达五个星期,并顺利回到了挪威,斯科特等五人却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历史记住了英雄阿蒙森,但也决不会忘记斯科特,他也是真正的英雄。不信,请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其所作的传记《伟大的悲剧》。
●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有早期诗集《银弦》和《往日的花环》。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他曾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作过传记,主要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主要的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等。惟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相关知识人类最早探索南极简况——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一支英国探险队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到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夺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达到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晚到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为什么阿蒙森的探险队能够成功,而斯科特却长眠雪域?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定计划,后者则凭借推理设想来制定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着雪橇前行。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文题资讯《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伟大”与“悲剧”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斯科特一行虽然在探险中牺牲了,但这“悲剧”中,他们始终扮演着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着“伟大”的魅力所在。它启示我们怎样看待真正的英雄。
●文化资讯为什么探险者选择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选在7月?其实我们学了地理知识就知道: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1月是南半球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最暖和的季节。因此他们选择这个时期本来是没有错误的。只是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暴风雪袭击。
文本浏览:(1)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拽(zhuài)]拉。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无垠]没有界限;没有边际。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就像……一样]这是英国小说家笛福(1660—1731)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一个情节。。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段解]斯科特一行快要到达极地时,却发现阿蒙森已经先到了。(2)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癫(diān)狂]由精神病引起的语言或行动异常。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惧。悚然,恐惧的样子。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段解]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极点,却悲哀的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1)~(2)为第一部分,着力渲染他们沮丧的心理,使文章一开头就笼罩在浓浓的悲剧色彩中。](3)他们怏怏不乐[怏怏(yàngyàng)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凛冽(lǐnliè)]刺骨的寒冷。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段解]斯科特一行插上英国国旗,离开南极点。(4)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罗盘]测定方向的仪器,由有方位刻度的圆盘和装在中间的指南针构成。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加仑]英美制容量单位,英制1加仑等于4.546升,美制1加仑等于3.785升。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段解]总写返回的困难:路线不能偏差,体力不如以前。(5)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毋(wú)宁]不如。说更害怕回家。[段解]写探险队员们既盼望回家又害怕回家的矛盾心理。(6)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吞噬(shì)]吞食。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段解]透过斯科特的日记写在恶劣的环境中队员们的生活,重点刻画了威尔逊博士的形象。
展开余文
(7)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销蚀(shí)]销损腐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段解]人的勇气逐渐销蚀,连身强力壮的埃文斯都发疯了,最后死去。(8)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段解]燃料的缺乏,急需防御严寒的热量是决定队员们生命的关键。(9)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段解]在最艰难的时刻,队员们仍然团结合作,不愿意丢下受伤的奥茨。(10)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段解]为了大家奥茨毅然的选择了死亡。(11)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羸(léi)弱]瘦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步履]行走。。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告罄(qìng)]指财物用完。,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 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段解]面对绝境,队员们毅然作出了选择:爬进睡袋,等待死神的来临。(12)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13)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遗孀(yíshuāng)]某人死后,他的妻子被称为他的遗孀。”。[段解(12)(13)]斯科特海军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书信。[(3)~(13)为第二部分,这些勇敢的探险家们在返程的路上遇到了可怕的不可逾越的困难,最后全军覆没。这部分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叙了悲剧的发生,同时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14)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段解]南极春天到来的时候,营救队找到了英雄们的尸体。(15)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6)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段解(15)(16)]作者最后的议论。作者行文时无法压抑自己的感情,赞叹溢于言表。 [(14)~(16)为第三部分,基地的伙伴们寻找英雄的遗体以及他们的遗物。强调尽管他们失败了,但却是一个时代最伟大的悲剧。]
评点感知:
(1)开头概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一个“拽”字写出了人物梦想即将实现时的急切心理,与下文的失望形成反差,更有力的凸显人物的形象。“不安”“盯着”“战栗”“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像鲁滨孙……”这些动作、心理描写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惊恐之状。(2)极力渲染探险队员们的沮丧,心理描写极其传神。“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句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沮丧、悲哀的心情。其实作者本人并不这样认为,这一点从其为斯科特作传上就可以看出来。国旗不可能“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其实这都是人的主观感受,作者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及其同伴们的心情。在失败的斯科特的眼里,挪威国旗就是对手阿蒙森的代名词。这一处的细节描写再现了人物的形象:斯科特诚实、守信的品德使他不容拒绝。有这一细节,人物的人格魅力得以显现。(3)略写在极点的活动。一句“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进一步描述了人物的心情。“不祥的预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4)较为详细的交代困难,有利于读者认识后文中英雄牺牲的原因,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特别对体力消耗的介绍,更能反映他们的毅力。(5)抓住人物心理,“盼望回家”是对生命的热爱,“害怕回家”是失败后的沮丧。矛盾的斗争正是生活的真实,细腻、传神。(6)“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对威尔逊博士的细节描写“……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活画出热爱科学,坚毅执著的形象。(7)“鲁莽大胆”贬义词褒用,极具赞美之情。“身强力壮”一词不能去掉,以此凸现环境的恶劣是常人无法承受的。由此可见他们内心的淳朴与善良,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8)“惟一”表明别无他法,燃料此时决定的是队员们的生命。“胆怯的睁着眼”“没有力气……翻过来”说明队员们的体力已经消耗得非常严重。由“失望”到“绝望”,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已经到了生死考验的时刻。(9)引述日记中的记载,进一步点明境况的危急。表明了他们坚毅执著,不言放弃的品格。 加线句是又一处细节描写:不幸的奥茨为了不拖累大家要求队友们抛下自己, 遭到了队友们的坚决反对。凸现了他们互相关怀,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10)“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从容的面对死亡,视死如归。人物此时的心情真实的流露:面对队友作出的选择除了感动外,还能说什么呢?(11)采用“典型环境”去写“典型人物”,从环境状况、身体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详写探险队员们最后的时刻。“疲惫、羸弱”“蹒跚的步履”等词极显身体的虚弱。“(天气)愈来愈可怕”、“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零下40摄氏度”表明环境的恶劣与艰难。而“极少的煤油”“燃料已经告罄”“(只能)饿死或冻死”表明英雄们已别无选择。不仅表现了英雄的性格,而且还显示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2)“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 朋友的怀想。海市蜃楼是美好的,但也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写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以心灵冲击。(13)加线句子表明他已经完全作好了为科学献身的准备;也显示出他对世界、亲人的眷恋、关爱,进一步表现了其人格的魅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14)“他们曾……挡了回来”与上文的环境描写相照应,进一步表明英雄的牺牲是客观造成的。细节:“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再次突出了斯科特对战友们无私的爱。(15)他们其实是真正的英雄。(16)这句话在全文中是个主旨句,起到点题作用。“毁灭了自己”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失败了,肉体倒下了。“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指心灵受到了考验,变得无比崇高,必将激励后人。
展开余文
第五单元22 荒岛余生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有一部作品一直被当作青少年人的必读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它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逆境中不悲观绝望,努力看到积极因素,去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它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这部小说的节选《荒岛余生》。
●作者简介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出生于伦敦。他的一生经历非常坎坷,经过商,当过政府的秘密情报员,还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而几度入狱。笛福59岁开始写作小说。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1720年又写了《鲁滨孙的沉思集》。此后,他写了四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那》。但这些小说以《鲁滨孙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其代表作。
●相关知识小说《鲁滨孙漂流记》梗概——鲁滨孙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他一心要遨游四海、了解世界,终于不听父亲的劝告而离家去做了船员。他在非洲海岸遭到海盗袭击成了奴隶,逃脱后在巴西开始经营种植业并发了财。为了补充庄园的劳动力他登上了去非洲的航海之途。途中突遇风暴,他只身一人漂流到无人荒岛上。他从遇难船上运出粮食、衣物、工具等物,开始了在岛上的独立生活。《圣经》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凭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不息的劳动,他盖起了房子,收获谷物,驯养山羊,用兽皮制作衣物。后来搭救了一个土人,把他收为仆人。一直到第28个年头,一艘英国船来到该岛附近,鲁滨孙帮助船长制服了叛乱的水手,才返回英国。这时他父母双亡,鲁滨孙收回他巴西庄园的全部收益,并把一部分赠给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除了精彩离奇的故事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滨孙的性格。他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自己搭房子、打猎、种谷子、驯山羊、晒葡萄干、做桌子……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仆人。就这样鲁滨孙在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现在,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文题资讯《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徐霞村译。题目就点明了故事的地点和内容,即写的是鲁滨孙初到荒岛面临怎样生存,度过余生的问题。
第五单元23 登上地球之巅
文化视野•知人论世巍巍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被誉为“世界的第三极”,而其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是世界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越过”,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然而,1960年,在这“死亡之路”上,我国登山队员们凭着顽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我们就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走近这些登上地球最高峰的勇士们。
●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湖北武穴人,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曾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相关知识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的边界上,它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海拔884813米,也是世界的最高峰,被称为“世界的屋脊”。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珠穆朗玛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背景介绍——1960年5月,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记录。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人,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为尽早征服顶峰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山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为四个“战役”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况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文题资讯《登上地球之巅》选自《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体育新闻选1949-1999,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文题交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又给人一种自豪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戴宗文
标签:
备课资料
七年级备课资料
七年级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七年级语文第三 四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下一篇:
七年级语文第一二单元 备课资料(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