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619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作诗有何不可?
随着高考阅卷工作的落幕,各考生的成绩基本上已是“一锤定音”。但对有的关于试卷特别是语文中“以诗作文”的报道和争论方兴未艾。笔者就在同一个晚报上看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第一次是说,一位考生以50行长诗写出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诠释,洋洋洒洒,被阅卷老师广为传阅和好评,获得了50分(总分60)的好成绩。过了没几天,还是这家报纸,以“作文用诗引起争议”为题援引了阅卷小组的意见,说:以诗歌为体答卷,极有可能遮掩他的语文水平上的某些缺陷。我们也不否认其中确实有许多好诗的存在,但其中投机取巧之作也不少。其中有一位高级教师还建议,考生尽量不要以诗歌为体裁答卷,因为诗歌太直露易浅白,太含蓄易隐晦,可信度比较低。且阅卷人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可执行,估计以后这种文体会受到限制。
看了以上报道,说实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诗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诗经到现代的白话诗、当代的朦胧诗,均不乏经典和传世之作,也有过辉煌的时期,如唐诗中的精华至今还是儿童启蒙的最好的语言形式之一。“诗言志、歌咏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等等,这都是古人对诗歌的最好注解。为什么这样妙的文学体裁近年来却明显衰败甚至几近消失,写的少了,读的少了,细想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干系。为了成绩,为了升学,中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记住的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浪漫的抒情,更不用说把美好的憧憬变成诗、变成美文来供大家欣赏了。就是有,也是偷偷的记在日记里或写在送给异性同学的纸条里。因为我们都是从那个年月经过,激动或苦闷时都会来几句顺口溜或打油诗。笔者就买过一本这样的书———《献给十八岁的诗人》,书中说:“十八岁的人都是诗人”。诗人都是创造者,也许正是寄于此,这两年,北大、清华等一些大的学府,才果敢的把一些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涌现的出类拔萃的同学抢先、破格招收到自己的门下。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写自己喜欢、熟悉的题材、体裁,应该是最好的招考办法,估计出题的老师也充分考虑过这一点,不然,怎么会没有注明或限制不准用诗体?从这一点上看,阅卷老师因“没有统一标准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可执行”而提出疑义或非议,更大可不必了。我们的某些老师太注重标准答案了,课本上怎么写,他就怎么教,比着葫芦画瓢,画出个“电灯泡”都是错的,这可咋行?高级教师也是某个学科的高级,不可一概而论的。再说,全省数十万名考生中,以诗歌答卷的“据统计有百名之多”,更没必要大惊小怪,作惊讶状了。
摘自《中华读书报》
济南市历山路74号矿业导报 吴文峰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作诗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考研了我怕谁(爆笑)
下一篇:
校园大虾给大学新生的“完全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