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阅读:2628  
标签:教师随笔
解读苏轼 教师随笔
 第五章、   宋代文学的高峰——苏轼

第一节、人生道路

    文学世家:唐代苏味道入蜀,后代有人留在四川。祖父苏序,生性平淡,耕读持家,有诗作上千首。大伯苏澹、二伯苏涣(曾中举,在乡间引起极大轰动,给幼年的苏轼兄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发奋读书、荣宗耀祖的信心)。父苏洵“为人聪明,辨智过人”。(曾巩《苏明允哀辞》),早年漫游天下,不喜读书,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史本传)苏轼最早是由母亲程氏教育,有一次程氏讲授《后汉书•范滂传》,苏轼问她,假如我将来象范滂那样,你答应吗?程氏回答:如果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后来苏洵亲自指导苏轼和苏辙读书。《名二子说》十二岁,苏辙八岁: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轼英华早露。八岁听读石介《庆历圣德诗》,先生:小孩、童子何用知之?苏轼答道:“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十岁作《夏侯太初论》:“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蜇。”十三岁时,刘巨《鹭鸶诗》结尾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苏轼对:雪片落蒹葭。先生大惊说:“吾非若师也。”大概十六七岁在学校和同学联句,程建用:“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夏雨凄凉似秋”;苏轼:“有客高吟拥鼻”,苏辙 “无人共吃馒头”。苏洵三子,苏景先(早夭)、苏轼、苏辙,三女,大女、次女早夭,三女嫁表哥程之才,受欺凌去世,苏轼兄弟与程家断交。

    宦海浮沉: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苏轼、苏辙都中举。苏轼《刑赏忠厚之至》,欧阳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故不以头名录取。公布后才知道是苏轼。《与梅圣俞书》:“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风月堂诗话》:对欧阳发说:你们记着吧,再过三十年,就不会有人谈起我了。同榜有程颢、张载、曾巩、曾布、吕惠卿。

嘉佑二年四月,程氏病逝,苏轼回川守丧。嘉佑六年,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写了二十五篇《进论》和二十五篇《进策》,全面阐述了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归纳起来就是两点:一是渐进的革新,反对操之过急;二是重视用人:“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大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最后入第三等,这是宋代制科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宋代制科一二等从来不录取,从三等、三次等开始录取。王安石讥刺“全类战国文章,若安石为考官,必黜之。”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作为地方官,开始接触实际。

    此后经历了一些仕途变化(任直史馆)和家庭变故(苏洵去世回家守丧,后来王弗去世,续娶王闰之),熙宁二年回朝,正遇上王安石的变法全面展开。最初,苏轼任职官告院,司马光、苏辙等激烈反对新法,批评不遗余力,苏轼保持沉默。只写过《论学校贡举状》反对王安石革新科考,推行新学。(晚年仍说:王氏之文,未必不善,而患在好使人同己)。后来,苏轼改任开封推官。熙宁四年《上神宗皇帝书》,这是对新法的批评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篇。他对王氏变法并非彻底反对,只是认为王氏的经济政策是“取天下之财,与民争利。”现代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王氏的经济政策不但没有增强反而削弱了宋朝的经济实力。(汪圣铎《两宋财政史》)苏王二人的对立公开化。王安石姻亲谢景温诬告苏轼兄弟扶父柩回乡,沿途贩卖私盐,又冒朝廷名义,征用车马。查无实据,苏轼请求外任,先任杭州通判,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在杭州:勤于政事,修复钱塘水井,巡视地方,除夕尚在外奔波;在密州,亲自捕蝗,收养弃婴;在徐州,组织军民修堤抗洪,亲自督战。

    在外任职期间,由于深入民间,目睹新法弊端,不断批评新法。这些批评影响很大,在杭州时,沈括就曾搜集证据,但王安石并没有对苏轼打击、报复。元丰二年,王安石已去职,其门生李定、舒亶等人搜集苏轼所有诗歌,陷害苏轼。苏辙闻讯后派人通知苏轼,但朝廷的使者皇甫遵快马加鞭,赶到湖州,“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关进监狱,受尽折磨。苏辙上书乞求纳爵赎罪,元老张方平、范镇、司马光都上书求情,新党领袖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子乎?”章惇也极力援救,后宫曹太后也施压,神宗本无杀苏轼之心,贬黄州团练副使。

到黄州后,苏轼生活艰辛,经常领不到工资,寄居寺院,后迁临皋亭,亲自种地,号东坡、雪堂。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东坡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此地,他欣赏了许多伟大人物留下的遗迹,和钱道人、参寥、佛印等和尚、潘、郭等当地的下层读书人来往交游,研究《论语》《易传》《尚书》等学术著作。以自己重大的人生挫折为契机,融汇对历史的反思、对儒佛道等学说的研究、对现实的思考,沉潜玩味,形成了东坡特有的思想个性,也从而迎来了他文学上的第一个高峰。东坡随遇而安,学酿酒,学养生,欣赏当地的风光。

    元丰七年,神宗叹息“人才实难”,调东坡担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拜访王安石。东坡:“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王安石:“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东坡《与滕达道书》:吾侪新法之初,辄守偏见,至有异同之论。虽此心耿耿,归于忧国,而所言差谬,少有中理。

    元丰八年,神宗去世,高太后掌权,重用司马光等新派人物,彻底废除新法。元佑元年,苏轼回朝。但曾经的同志现在不再志同道合,甚至成了敌人,苏轼主张对新法“校量利害,参用所长。”与司马光发生冲突,称司马牛。苏轼反对报复新党,在车盖亭诗案中曾救蔡确,未果。又与洛党(程颐、朱光庭、贾易)发生纠纷。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知州。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绍圣元年苏轼被贬左朝奉郎,知英州,闰四月降左承议郎,知英州。六月才到安徽,又被贬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又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到惠州后先住在寺庙里,后买屋准备久住,朝云病逝,与程之才和好。推广秧马,造真一酒,种药材。“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敲午时钟。”传回京师,于是绍圣四年,贬儋州,生活更加艰难,被逐出官舍,连同情他的地方官也受到牵连。葛延之自江阴万里来拜访,巢谷徒步自眉山徒步来访。东坡自觉无生还之望,准备终老于此。元符三年,哲宗病逝,徽宗即为,向太后掌权,参用新旧两党,但新党领袖蔡京、蔡卞、旧党领袖苏轼、苏辙,都不得重用。苏轼遇赦北还,次年病逝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在北还途中经过金山时,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展开全文阅读
    李方叔:道大不容,才高为累,皇天后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未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

    参寥: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第二节、思想性格

    (一)心态模式:以儒家为主,道禅为补。从小饱读经史,受儒学影响很深,“奋厉有当世志”。一生为官尽忠报国,在朝廷坚持真理,刚直敢言,从不虚与委蛇;在地方恪尽职责,兴利除弊。“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但一生实在受苦太多,所受污蔑、打击和陷害太多,敌人中既有李定、舒亶等恶劣之徒,也有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同样正直、有良知的士大夫,因此心理常常产生无可奈何的疲倦、厌倦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因此心灵需要抚慰和解脱。佛道的思想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老庄以道为出发点,看待人生世界,觉得这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意义,因而反对人们执着于浊世中的这一切,主张贵生全性。庄周梦蝶、鼓盆而歌、弃官不做。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主张不动心,即一切顺任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佛道的思想舒缓了东坡的痛苦,也成为他对抗庸常猥琐的现实世界的勇气。

    (二)生命意识:如寄感与如梦感。《鹤叹》:“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之一:“吾生如寄耳,宁独为此别?别离随处有,悲恼缘爱结。”《谢运使仲适座上送王敏仲北使》:“聚散一梦中,人北雁南翔。吾生如寄耳,送老天一方。”《郁孤台》:“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南宋陈贯道即以如寄为号。如寄意味着眼前的世界不再是自我真正的归宿,自我与这个世界可以分离,在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另外的地方可以作为自我栖息的故乡。如寄感,实质上就是自我与世界在本质上的疏离,有了这样的生命意识,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所遭受的种种痛苦、种种无奈就失去了分量,因为还有故乡可以回归,可以栖息。东坡感慨:“我欲乘风归去”。既然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本质的,而只是寄寓,也就意味着这个关系是表面的、暂时的,甚至不真实的,因此东坡又发展出人生如梦的感想:人生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人生如梦是此生如寄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进一步虚化,进一步的怀疑和否定。尽管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类面临的很多基本问题却是永恒的,今人的思考未必比古人的思考更深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东坡的感慨和思考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值得今人借镜。

(三)行为方式:旷达洒脱。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东坡:吾可以上陪玉皇大帝,下陪卑田院乞儿。

A在逆境中随遇而安:1,在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2,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黄庭坚:东坡天下士,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3,在儋州,答参寥:专人远来,辱手书,并示近诗,如获一笑之乐,数日喜慰忘味也。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余人不足与道也。未会合间,千万为道善爱自重。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B生活中幽默风趣,谑而不虐。骗刘安世:同参玉版长老。嘲顾子敦:顾屠肉案。西山戏题武昌王居士:江干高居坚关扃,犍耕躬稼角挂经。篙竿系舸菰茭隔,笳鼓过军鸡狗惊。解襟顾景各箕踞,击剑赓歌几举觥。荆笄供脍愧搅聒,干锅更戛甘瓜羹。C待人宽宏大量:与章致平      某顿首致平学士:某自仪真得暑毒,困卧如昏醉中,到京口,自太守以下皆不能见,茫然不知致平在此,辱书乃渐醒悟。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鱼所知也。建中靖国之意,又恃以安。海康风土不甚恶,寒热皆适中,舶到时四方物多有,若昆仲先于闽客川广舟中准备家常要用药百千去,自治之余,亦可及邻里乡党。又丞相知养内外丹久矣,所以未成者,正坐大用故也。今兹闲放,正宜成此,然可自内养丹,切不可外服物也。某在海外,曾作《续养生论》一首,甚愿写寄,病困未能,到毗陵定叠检获,当录呈也。所云穆卜,反究绎,必是误听,纷纷见及已多矣,得安此行为幸,幸更徐听其审。又见今病状,死生未可必,自半月来,日食米不半合,见食即先饱,今且归毗陵,聊自欺:此我里,庶几且少休,不即死。书至此困惫,放笔太息而已。某顿首再拜致平学士阁下。六月十四日。 

 

宇小芋

标签:教师随笔 解读苏轼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适度“自虐”巧立威 班级管理反思()
下一篇:解读欧阳修和王安石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