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565  
标签:备课资料
答《山东青年报》记者问


魏伯河

    2000年5月20日,《山东青年报》记者、《创业导刊》专栏主持人王慧敏女士来校采访,就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大学生创业等问题广泛进行了交谈。下面是谈话的部分内容。

王:魏校长,久闻宁阳一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进单位,您个人也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今天来到学校,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所办得很好、管理水平很高的学校。我想就当前教育上的几个热点问题,听听您的见解。

魏:非常欢迎新闻界的朋友到学校来做客。教育需要及时地了解社会的变革,教育也需要向社会介绍情况,输送信息,以让社会更多更好地了解和关心教育。您有什么问题,我很乐意共同探讨交流。

王:现在到处都在讲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变,可我到过的不少学校素质教育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表面上,实质上比过去没有多大变化。不知您对素质教育是怎样认识、又是怎样实施的?

魏:实施素质教育,我校一直是自觉的、扎实的、而且起步也是比较早的。在“应试教育”倾向最严重的时候,我校也坚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1994年,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以开拓进取为主旋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我们认为,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为学生的长期发展服务的,教职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育人就是学校对学生提供的服务。我们确定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学业扎实,志向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这一目标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为学生服务,就是要为学生成长为这样的人服务。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突出了三点:

    第一,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我们各学科开展的教研教改活动,都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中心,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学生才能在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面前应付裕如,才能适应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终生受益。

第二,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的自主型人格。我校多年来班干部由学生轮流当,学生对班内大事、学校大事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参与管理、锻炼能力,并且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合作,养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争强好胜的竞争精神。

第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造型、创业型人才。我校的各种课外活动,包括大型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等,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创意、投标竞争承办的。事实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给他们必要的时间、空间和条件,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会蓬蓬勃勃地发育起来。这是我们学生文学社自办的刊物(递过1册《光河》),你看怎么样,还不错吧?

王:学生自办刊物达到这个水平的,真是不多见。我还想问一个问题,象你们这样一所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三、四百名教职工,您是凭了什么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和你同舟共济干事业的?

魏:我们是公办学校,不能象民办学校那样给教师发高薪。而且,你可能想象不到,由于我们这几年学校建设走的是一条负债发展的路子,经费特别紧张,我们发给老师的奖金补贴在县内外同类学校中都是最低的。但是我们的教职工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精神风貌、无私的奉献精神,精诚团结,锐意进取,政治上、业务上都千方百计地力争上游,确实是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所以能如此,我认为应归结于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有一个明确的办学目标,这就是1994年提出的“创中华名校,育四有新人”。在确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同时,我们提出“中华名校要由中华名师来执教”,实施了“名师工程”,鼓励教师树立个人的成才目标,争当中华名师。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师个人的成才目标统一起来,大家才会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崇高的理想是鼓舞、凝聚人心的法宝。当然我们还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措施,使大家感受到崇高的理想不仅是诱人的,而且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第二,我们竭尽所能为老师们解决了后顾之忧。我校教师的办公条件是一流的;住房问题也已彻底解决;子女上学享受各种优惠:不出校门可以免费上幼儿园,上小学我们有专车接送,上中学我们免收学费,考上大学我们还要发给奖金。医疗、保险也都有充分保障。为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三,我们认为: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些年来在教职工培训上舍得投入:每年都要安排教师轮流到各地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博采信息、广交朋友、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我们要求学历不达标的教师通过进修限期达标,鼓励达标教师继续攻读更高学历。学习、进修的费用主要由学校负担。现在,我们不仅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而且已拥有了一批研究生学历的教师。

王:你不担心这些教师有了更高学历以后不回校工作了吗?

魏:不回来工作的当然是有的。象读到山东大学美学博士的董强老师,现在是《解放军报》的知名记者;读到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的杨韶光老师,现在在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这些人不回来,可以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也是很好的吗?如果把朱自清拴在中学里教语文、把陈景润拴在中学里教数学,对我们的民族、国家就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王:有您这种胸怀的人可不多见。现在不少学校就怕老师考研,千方百计施加压力,制造障碍,弄得关系很紧张。不过,如果骨干教师外流比较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吗?

魏:在我的观念里,人才应该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流”,而不应该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潭”。水如果静止不动,就会失去生机;一个人才群体如果完全不流动,也会老化、退化。现在讲优胜劣汰,也是一种流动的形式,但如果在一个单位里仅仅是不断地淘汰,而没有一部分走上更高层次,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流”。一个真正的“流”,才能保证人才辈出、青出于蓝。人才流动如果每年在10%左右,应该是一个最佳状态。

王:看起来,宁阳一中的教师真是幸运。听了您的一番话,我真想到宁阳一中来当一名教师了。如果我们的教育以及社会各界多一些您这样的领导,该多好啊!


展开全文阅读
魏:您过奖了。比我更好的应该多得是。在您今后的采访中肯定会遇到。

王:最近,我受命主编《创业导刊》,了解到当前大学生创业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不知您是什么看法?

魏:我认为,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应予鼓励和扶持。在我国目前,更有现实意义,尤其应该大力倡导。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四化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几乎到处都喊着人才不足。我们这些年的教育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按理说,这些大学生正好有用武之地。然而事实却是,现在几乎到处都存在着大学生分配难、就业难的尖锐矛盾。矛盾的产生,固然有用人体制上的原因,大学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在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是一种窒息创造精神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主要是大批缺乏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求职者(有的则连求职的本领也没有,只会坐等分配),而很少有创业者。创业者可以给社会增加一定量的就业机会,求职者则只是与现有就业者争饭碗,给社会增加就业压力,更不要说在高科技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了。我们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大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不包分配”对他们几乎成了灭顶之灾。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起码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也使社会上人们有关教育功能、目的的观念发生了扭曲。这种扭曲了的教育功能、目的观长期积累,形成了“应试教育”的社会基础。父母送孩子上学,从小就希望他能考上好的大学、选学好的专业。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上大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为了将来能分配到一个好的单位,工作轻松、付出少而条件好、收入多的单位,也就是谋一个好的饭碗。听说“大学生今后不包分配”了,不少家长马上产生了“那上大学还有什么用”的困惑,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家长便纷纷拉孩子辍学。他们不懂得教育的目的是为人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打基础,是为下一代人继承上一代人的事业、进而开辟创造新的事业打基础的。这种扭曲了的观念必须逐步调整过来。

在校大学生创业,当然面临着会和学业发生矛盾的问题。对此,要从政策上创造条件。不仅应当允许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从事创业活动,还应当象国际上大学那样,允许大学生申请暂时停止学业从事创业活动,保留学籍和学分,今后在适当的时候再来完成学业。至于有的大学生创业有成后不再回校学习,也应看作是正常的现象。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大学一年级后开始创业的,后来也没能再回校学习。但社会上少了一个拿着毕业证的大学生、多了一个比尔·盖茨,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对家庭都没有什么不好。我校历届学生中有不少是富有创业意识的。例如,92届校友陈廷宇,考入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学期间开始从事微机的销售活动,毕业时已积累了一批资金,没有等国家分配,自己在济南搞了一家计算机公司,现在已初具规模,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为其他人创造了就业机会。我校96届校友桑哲,大学三年级开始从事文化出版方面的创业活动,今年春节后在济南注册了一家公司,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在校大学生老板。他们的成功经验证明大学生创业是一条可行的发展道路。大学生创业还会面临其他问题,但在实践中都会逐步解决的。有的人也可能要跌几个跟头,这并不可怕,创业过程中本来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重整旗鼓再干,只要不气馁、不退缩、不服输,最后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作为我们中学,好象和大学生创业没有直接关系,但应该教育学生及早树立创业意识。有了创业意识,就会自觉地培养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将来不论是大学在校期间创业、还是大学毕业后创业,都更有成功的希望。没有创业意识,还想着上了大学之后坐等国家分配,将来就不仅不可能大有作为,还将面临失业的危险。

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创业者,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我希望我们宁阳一中的学生早一点树立创业意识,也要求我们的老师及早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这样,在今后的竞争中,我们的学生将比他们的同龄人抢先一步,取得主动,并有可能从中出现中国的比尔·盖茨。

      

标签:备课资料 答《山东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实施“名师工程”,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下一篇:新教材文言文5+1教学法(本站教师中心稿)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