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中考范文
阅读:8463  
标签:中考范文 九年级中考范文
材料作文素材 中考复习(九年级)
 材料作文素材0710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多角度解读: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或切莫“以己律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 

例文1.               心灵换位——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高三(4.)孔志文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却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成白色,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这自然闹出了不少的摩擦与笑话。追根到底,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绵羊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应该适当的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心灵的换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团结众人之力。大家对“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也许都耳熟能详了吧。老将廉颇自恃武艺高强,且屡建战功,于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靠着能言善辩多次帮国家化险为夷的蔺相如却悄无声息的超过了他的头衔。廉颇当然无法忍受,竟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一番。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不仅不气愤,反而处处忍让,回避廉颇。最终他为国家着想的初衷也被廉颇所理解,两人从而团结一致,使赵国日趋强盛。试想,若不是蔺相如站在廉颇的立场上,了解廉颇争强好胜的个性,也了解他建功立业的壮志,那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两人关系的决裂,更严重的是国家前途的断丧。 

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发展。美国的对伊战争,造成的是千万无辜伊拉克人民的生灵涂炭。倘若美国人能够站在伊拉克人民的立场上为他国想想,那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相反的,当印尼饱受海啸的侵袭时,国际友人站在印尼人民的生活安危上为他国着想,于是千千万万国际友人慷慨解囊援助,给印尼人民帮助,给印尼人民希望,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多么重要。 

但是要做到心灵换位,为别人着想确实不容易。 

首先,我们必须摆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从小的方面讲,以我为中心造成的是个人的孤立与对他人的侵害;从大的方面讲,以我中心造成的会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火纷飞,造成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我们少把利益渗进人际交往中去。现实中许多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之着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对利益的迫切追求。我们不应把利益看得如此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适当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这样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才能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  838 

得分:21+20+8=49分 

例文2 

己所欲者,勿施于人 

高三(4)余庆丰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 

绵羊下海经商失败源于此。它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把己所欲者,施于人。 

首先,“己所欲者”不一定符合别人的需要。绵羊将乌鸦的毛染成白色,给狐狸上了炒青菜,这些做法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这注定了绵羊的失败。 

人与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果己所欲,也人所欲,那么,人就没有了你、我他之分,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己所欲,非人所欲,怎能施于人呢? 

很多时候,人们的需要是不同的,所“施”的也不尽相同。同样一场雨对卖雨伞的人来说是“欲”,对于卖太阳镜的人来说是“不欲”,他们的需求不同,他们所想要的“施”也一定不同,卖雨伞的人希望下雨,卖太阳镜的人希望晴空万里。怎能把卖雨伞的人的想法当做卖太阳镜的人的想法!由此说,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 

其次,“己所欲者”也许会侵犯别人的利益。绵羊把刺猬的刺烫成卷的,这就破坏了刺猬保护自身的需要,不符合刺猬的利益。美国把己所欲,施于伊拉克等国家,这也侵犯了伊拉克等国家的利益。使得伊拉克这个原本富庶之国变成了废墟。正是美国的这种己所欲,施于人的霸权主义损害了很多国家的利益,也为美国树立了很多敌人。正所谓,己所欲,勿施于人。

[材料一]

   集中营里的孩子们(节选)

   一个叫做玛莎的小孩在死前不久这样写道:

   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

   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

   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

   和我的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展开全文阅读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摘自《一个犹太人的一天》)

   [材料二]

   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

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

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

,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

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

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

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

他一轮明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如果你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上述素材中的某一则,那么,面对2002年高考全

国卷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你将如何运用它呢?读者朋友不妨先认真思考一下

,再细细品读下面三篇考场佳作。

   [文一]

   诗意地栖居

   江苏考生 

     “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哲人在淡淡地微笑着。于是,有了负

重一生的小蜗牛,也有了逍遥一世的沙鸥。 

     在二战集中营里,一个叫玛莎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我要节省/我没有钱

可以节省/我要节省力量和勇气/使它们可以支持我很长时间/我要节省我的生

命,我的灵魂,我的精神的火/我还需要它们很长时间/在这风暴肆虐的日子里

/这些上帝的礼物/我将很快死去,一旦我失去了它们。 

     每当我想起这首诗,鼻子总忍不住发酸。当潘多拉打开罪恶的盒子,一切

灾难向人类袭来时,一个朝不保夕的脆弱的小女孩,她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活的

希望。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人生的确不可能是一条坦途。悲伤

与灾难的黑乌鸦时时在你头上盘旋,绝望的死水常常挡住你的去路。是躺下来哀

叹命运的不公,还是选择摆渡自己的渡船?史铁生折了一只“写作”的渡船,霍

金打造了一条思考的渡船,他们选择了摆渡苦难,因此他们又踏上了繁花似锦的

人生大道。 

   有人说:“一个人不可能既侍奉金钱,又去当上帝的仆人。”它揭示了一个道

理:在许多情况下,人要么选择物质上的富有,要么选择精神上的高尚,这两者

不可得兼。比尔•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经商,成为世界首富,世人顶礼膜拜的榜

样。可他想参加哈佛校友聚会,却遭到了部分校友的拒绝,原因是他中途退学,

不配称作哈佛人。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精神上的一块净土,供我

们诗意地栖居。哈佛校友选择了精神上的高贵,这也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既然必须得选择,那么就让我们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用希望、坚强、

勇敢、自信……这些人间的美德来装饰它;选择泊在小屋边那摆渡苦难的渡船,

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处诗意的栖息地。 

   这位考生在论及“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时,把“诗意地栖居”作为自己文章

的主旨,

   提倡“选择一栋精神上的小屋……使我们的灵魂可以在这功利的世界里,有一

处诗意的栖息地”,让人看到了一片恬然澄明的心灵。

   文章不但立意高远,而且论证精当,集中营里小女孩的事例尤其富于动人的魅

力。在作者笔下,小女孩的诗句的引用与对诗本身的解悟紧密相连,给读者以新

鲜丰富的感受和相当深刻的印象。

   [文二]

   他们都选择了明月

   浙江考生

   佛典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心灵选择的故事:有位老禅师住在深山中。一日他

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光顾他家。老禅师初见之时起了

些微嗔怒之意,想将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诲令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选择了仁

慈与宽容:脱下身上的长袍,静静地候在门外,等小偷出来之时,老禅师对小偷

说:“你大老远来看望我,可我实在穷,没什么好让你拿的,就把这件长袍送你

吧。”说着便将长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惊慌,抓着长袍跑了。老禅师看着

小偷远去的背影,又看看头上的明月,叹了口气:“但愿我能将这轮明月送给他

。”第二日,当老禅师打开门时,发现他的长袍整整齐齐叠放在门口,老禅师庆

幸自己选择了仁慈,说道:“我终于送了一轮明月给他。”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

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

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般的心灵选择。

   孟子在生和义的选择中,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正义的明月。

俞伯牙在钟子期过世后选择了永不弹琴来纪念友人,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象征友

谊的明月。孙犁在富贵与艺术之间选择了过清贫的生活以磨炼自己的文学艺术,

于是我们说他选择了不断追求进取的明月。他们,都在心灵的天平上,选择了美

好,选择了光辉。也因此,他们的选择成为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永远照耀人们的

心灵。

   试想我们正捧着一轮皎洁的明月,她温柔、宁静的光华正笼罩着我们,连我们

的心灵,都披戴上了祥和平静、无怨无悔的纱衣……那么,所有的金钱、地位、

权利、名望又算得了什么呢?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

的心灵财富。

   因此,在越来越纸醉金迷、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我们更要摆正心灵的天平,用

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

心灵和神明的选择。也许,这谈何容易。但在面临这种选择时,请想想老禅师,



展开余文想想故事中的小偷,想想孟子……他们或成千古佳话,或彪炳于世,因为他们都

选择了明月,他们都极其富有。

   佛典故事“送一轮明月”的含义隽永而深远——这里的“明月”,是一轮照亮

良知的皎洁“明月”,是使误入迷途者感到惭愧进而走向光明的“明月”。作者

对此的解读是:“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

这种解读无疑是准确的。

   可贵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此,单论选择“宽容”或选择“悔悟”,而是由“

宽容的明月”“悔悟的明月”生发出“正义的明月”“友谊的明月”“进取的明

月”,表现出一种过人的敏捷与机智,这样的划分也使文章思路浑然连贯而又出

人意料,具有了创新气象。随后,作者又把“明月”的意象进一步抽象,论述“

只要我们心中包孕了一轮明月,我们便已有了无价的心灵财富”。最后联系现实

,指出我们应该“摆正心灵的天平,用理性和智慧的砝码去称量物欲的卑微,去

体量明月的可贵,作出正确的、对得起心灵和神明的选择”。文章立意之深刻,

思路之畅达,让人不能不动容。

   [材料三]

   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郭品正,在工作期间有两个课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

平。因反对为拿高额回扣而滥用药等,年度考核被评为最差,且被“优化组合”

而下岗。以后其他大医院想用他,又因听说他不会做人而放弃。最后美国加州大

学医学中心派人到上海面试,以优厚待遇聘用了他。博士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祖国



   (根据新闻报道缩写)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话题是“‘规则’(或‘规则与……’)”。同样地

,如果你掌握了郭博士下岗并被迫出国的材料,你打算如何借用于这个话题中呢

?下面一篇金牌作文,是创造性地运用这段材料的典范。

   [文三]

   一个人的战争

   北京考生

   现在已经午夜两点了,我坐在桌前,没开灯,黑暗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在我周

围散开,

   缓慢而坚定。明天应是—个好天气,飞机会准时起飞,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

上。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像现在这样平静了,报纸上的话太过于矫情,我也爱我的国

家,爱我的病人,但当我为人的原则,我行医的规则被人耻笑时,我不得不选择

离开。

   我这几个月的遭遇,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因为拒拿黑钱而在医院年终评比中

评为最差,被“优化”下岗了,我无法忍受在白大褂的掩护下握着金钱来来回回

伸缩的手,无法忍受在病人的呻吟中卑鄙的窃窃私语。他们玷污了医生这个崇高

而圣洁的名字,他们违反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当我拒绝与他

们同流合污时,他们笑着对我说:“嗨!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吗?”可是他们忘

了,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谁也无法逃避。于是我决定用我还未嘶哑的喉咙,发出

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将事情告诉了领导,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热血撞

在现实的铁壁上,徒然淋漓罢了。我,从一个国内著名的脑外

   科医生,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份子。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被动的,是力量悬殊的,是看不

见硝烟的。我因为捍卫人生游戏的规则,捍卫我为人的原则而被迫打响了这场艰

苦卓绝的战争的第一枪。没有医院愿意要我,我过着失业的生活,我实在很失望

,因为这一切,使这场战争看起来如此可笑,像我一个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

天,美国加州一所大学医院聘我任职,我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张

在社会中行走的通行证。失去规则,丑恶将到处滋生,善与爱将迅速枯萎,人们

将会活得盲目而惊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个脑外科专家,我打了一场一个人的

战争,结果输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临行前的自白。

   部分考生也了解郭博士下岗的材料,但只是把它用作一个例证而已。本文作者

则不同,他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冷静发挥,精心构思出一篇郭博士离开祖国前

的内心独白,形象而透彻地阐明了“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

一个人的尊严”的道理,具有很强的警世作用。

   很明显,此文决不是对新闻材料的直接照搬,而是以材料为背景的真正的创作

。文章写得“深刻”而“有文采”。“一个人的战争”,这标题就很醒目,“我

”一个人跟谁作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战争?问题显示得很有深度。再如开头

一段:“午夜两点”,为何仍不能安眠?“黑暗”“散开,缓慢而坚定”——此

时此刻,在“我”的心里,仅仅是自然的黑暗吗?为什么会有黑暗“缓慢”之感

、“坚定”之感?“明天应是—个好天气”,仅仅在说天气吗?离国远去,是喜

是忧?一切的一切,都包含在简洁的叙述中,让读者去体会,去咀嚼。这就叫有

涵蕴,有文采。

   综上所述,活用报章材料,至少有如下几种方法:1、用作例证,为文章增加

一个亮点(如《诗意地栖居》)。2、从材料中提炼出一种思想,并以材料作为开

启文思的由头,层层深入地拓展出深刻的意旨(如《他们都选择了明月》)。3、

利用材料为背景,大胆地进行联想、想象,创造性地补充细节,巧妙地构思出全

新的篇章(如《一个人的战争》)。

1、解决"无米下锅的危机"   

  长城的壮美体现在一个个古砖有次序的排列,金字塔的雄奇表现为一块块垒石有规则的 组合,而文章的优美则是由一则则材料按文意巧妙的聚合。应试作文犹如营建一座大厦,这座大厦要建得雄伟壮观,金壁辉煌,建筑师就必须具有识材、选材、用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才识问题。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高超,选择的是高质量的新产品,将材料组合得无衣无缝,那么别人就会产生佩服感。相反,如果这个建筑师才识平庸,选择的是低劣产品,组合得漏洞百出,别人只会不屑一顾,只能是危险工程。  

   应试作文的竞争其实就是才识的竞争,没有丰富的才识,就不会有滔滔不绝的文思,就 不可能选好材料,用好材料,组织好优美的文章。那么,在应试写作中,考生怎样充分显露 自己的才识,从而使阅卷人"信服、佩服、折服"呢?怎么解决了这个问题,"无米下锅的危"也就迎刃而解。  

    (1)广博联想  

    (2)想象创造  

2、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如,《珍贵的"对手"》中写有这样一个材料: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主。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它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鼾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而倒把满满一船仓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写文章需要联想,而联想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想到的东西都写进文章中去,而是要从调集 的材料中比较筛选自己所需的材料,才识高的考生,往往择取的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的闪光贝壳,而才识低的人,认为拣到篮子里就是菜,他们所捡取的只能是被人丢弃的鱼骨。  

     据载,在宋代,宋徽宗赵佶喜爱绘画,于蛤了就把考画家列为科举制度的一部分。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怎样表现这个主题呢?怎样把这个古寺"藏得"更好更妙呢?有的在崇山峻岭间画上一座古庙,有的在茂密丛林中伸出庙的一个角,或露出一段残垣断壁,但主考官都不甚满意。另有一位画家则独辟蹊径:画面上崇山、清泉,有一个老和尚正一瓢一瓢地将泉水舀进桶里。画和尚而不画庙,有和尚则必有庙,确实抒情 座古寺深深地"藏"起来了,真是别出心裁,令主考官拍案称绝。选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主题往往可能用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也可以用那样的材料来说明,但是,不同的材料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就不利于主题的表达,甚至会削兹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贴的材料常使主题不同凡响,令人耳目一新。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于是赞美日出就成了许多文人大家笔下的共同主题。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有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衬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作家总是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每天都是新的"太阳,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启发吗?  

   例如,你有一个题材,讲的是电力公司经理为让王老师给自己的儿子补课,送给一盒燕窝给王老师,而王老师为了把分居多年的妻子调到本地纺织厂,把燕窝送给了纺织厂厂长,而厂长为保证用电,又把燕窝送给电力公司经理。假如把这个题材重新组接,先叙王老师忍痛将准备自费出书的钱买燕窝给纺织厂厂长……最后王老师百感交集,第一次吃了燕窝这种高级滋补品。同样是一命燕窝,同样是一个循环,但两者之间的意义是迥然不同的。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而没有好的材料,就象一个婴儿先天不足,也是产生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好"字。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应试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文章的诱发因素。如1988年全国高考试题《习惯》,有一个考生并没有正面去解释什么是习惯,而是述说一人则故事,他说:"一个小和尚经常用冬瓜练习剃头,每当剃完后,总是得意地把剃刀砍进冬瓜里,再去做别的事,这便成了习惯。有一次给老和尚剃头,竟无意中闹出了悲剧"。虽是笑话,却巧妙地解说了习惯是不自觉地或无意识的行为,这样的材料能引起阅卷者的很大兴趣。  


展开余文
    如2000年,举例雷同的多,大多都举到小马过河、用气压计测量楼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活泼的阳光、"1+1=?"以及大中小学生对口的不同解释等例子。还有用通俗刊物上的小故事,稍作扩展,成了许多考生作文的主体。由于阅读太少,视野狭窄,所以仿作、套作型的雷同的故事或构思很多,如"老树皮、新树皮"、月亮与豆荚、新愚公故事、"我爱你"等等。这说明考生缺乏变通能力,即使话题很宽泛,也很难展开积极思维。  

    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突出,有说服力。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又如,有则笑话,说的是有个人母亲去世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居丧者不能吃红米。理由是,红色是喜事的颜色。对此谬论,那人从腐儒的论据中寻找突破口,反问道:"照你的说法,那么吃白米饭的人家就都有丧事了?"这样的反驳,不仅简明有力,而且饶有兴趣。  

    再如,有位学生为了证明"弱小者只要创造条件,把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就可能战胜强者"的观点,用了这样一则材料作论据:浙江西部山区有一种刺猥,常腹部朝天地蜷缩在猛兽出没的地方,当饿虎一口把它吞下之后,它就立即恢复原形,用全身钢针般的硬毛刺穿虎霸王的胃壁,致虎于死命,然后慢慢啃食虎肉。  

    再如,某著名作家刘绍棠(16岁上高一,发表了《青枝绿叶》)到某国去访问,一位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刘先生,听说贵国进行改革开放,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这样一来,你们的国家不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吗?"刘绍棠反戈一击:"照此说来,你们喝了牛奶,就会变成牛了!"吃牛肉不会长牛肉,吃鸡蛋不会下鸡蛋。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不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再比如:有则材料说,一位市长一直把"造诣"读成zao zhi。后来还是一个中学生给他指了出来。就此事,有文分析:为什么一位市长将一个字错念了许多年,同僚、下属里头,竟没有肯为市长纠正一下,究其原因,都是怕冒犯市长,没勇气站出来。推而广之,纠正市长的其他错误提出批评,那该是何等的不易。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有些考生作文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涛声依旧",让人兴味索然。   

 3、收光聚焦,点"材"成金   

    这是指将所有材料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凝炼成一个鲜明的观点或发人深省的问题,进而深化全文的意旨,使文章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一篇文章如仅仅局限于某一事物或某几个材料的界定之内,就象课堂上端坐的小学生,那表达效果一定不好,相反,如果考生能够将文章的材料聚焦在一个深刻的道理上,就会平添文章深遂的内涵,使阅卷人折服。1992年高考中的记叙文,有一考生在具体描写了"运动鞋"看过让人生气的足球赛后,回到他踢碎瓶子的地方,耳闻目睹了'红雨衣"、"伞下一对"的牢骚话和行为后,亲自打扫完垃圾,他写道:"他胜利者般地开怀大笑了,他充满自豪地喊'中国人'。接着,他朝着回家的路走去。他要回去看那场足球赛的录相,琢磨琢磨中国到底输在哪儿,现在他明白,足球腾飞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一样,要每个中国人尽心尽力!"把一件平凡的材料引向了足球的腾飞,环境的改变,中国人的素质,概括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又如同年的议论文中有一篇《劝君莫作"批评家"》的文章,考生在抨击了"高跟鞋"、以及社会上空头批评家的态度作法后,写道:"空谈误国,实干兴帮,劝君莫做'批评家',要脚踏实地去干,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这些概括可谓一语中的,使评卷者佩服你的见识非凡。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的境界,必须收光聚焦。所谓收光聚焦,即材料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有的同学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文章的格调不高。'95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一个圆想象作文,有些同学想象的画面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毫无美感。有一考生写道:"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民生大楼。路过十字路口,看到交通警察站的那个岗楼是圆的。进了民生大楼,迎面碰见一女售货员,她的脸也是圆的。她的背后,摆的一排排脸盆,都是圆的。另一边商品背后是一幅大广告画,画着一个运动员在溜旱冰,他的背弓成了半个圆,脚下也仿佛滑出了半个圆,这时候来了一个小经理,他的头也是圆圆的,眼睛也是圆圆的。"且不说他写了这么多的"圆"违背了命题的要求,就是所写的内容,也没有一点美感,流露出的感情也格调不高。有一位同学在《童年趣事》这篇习作中选了这样几则材料:①恶作剧和新分配来的女班主任作对;②想办法吓唬胆小的女同学;③根据同学们生理或行为上的缺陷给同学取绰号。也许这些事情在作者童年时确实感到有趣,但是作为一个中学生至今仍然视之为有趣,表现出的趣是很不高的。尽管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主题和中心。  

     文章的境界问题看上去似乎是个单纯的思想问题,其实对整个文章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要求作文要有高境界,并不是要同学们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而要收光聚焦,点材成金,言发于哀,情出于腑。要不,伪而不诚,浮而不实,正是低境界的表现。  

  古人云:"言为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材料的提炼、概括主要来源于考生的思想。考生要在应试中将材料聚成一个"闪光点",将应试文章之龙能够点上炯炯之睛,就必须通过教材的学习,锤炼思想,陶冶情操;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扩大视野,拓宽领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事物,把握本质。  

    总之,考生社会经验丰富了,思想水平提高了,就可将文章的散兵游勇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使之成为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强将。"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考生只有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出人头地"的文章。

给材料作文,指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因其在考查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兼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而备受中考的关注。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1、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2、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3、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4、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5、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江上涛

标签:中考范文 九年级中考范文 材料作文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学生课外名句积累 中考复习(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