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01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课的创造思维训练


       

      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 

      ○叶多嘉○ 

      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培养的学生,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爱因斯坦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为了赶超世界先进的国家,为了民族的腾飞,为了使小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他们习惯依据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要帮助学生打破这种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记得我在五年级讲《小桂花》一课时,部分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他们问:“老师,课文内容主要记载周总理的两件事,其中涉及到小桂花,为什么课题叫《小桂花》,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合。”经研究,我认为学生提的问题有道理,这其中有他们的“发现”,于是我及时把问题反映给有关单位。一年后课文题目改为《一张珍贵的照片》。我把这个信息告诉学生,他们高兴极了,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寻求问题尽可能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书中这样描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这时我提问:“内洞的双龙叶老看罢说‘有点像’,到底像还是不像呢?”学生各抒己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我提示说:“像与不像,不是凭你们的主观臆断,而是结合课文内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来体会叶老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再阅读课文,然后继续讨论。认为不像的同学说:“有点像,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像,那么大部分都不像,总起来说还是不像。”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我不同意他的发言。有点像,我以为还是像。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形象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过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蜿蜒这个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用来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

      又因为是借着灯光去看,灯光摇曳,朦朦胧胧,大轮廊又很像,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这是肯定,而不是否定,也正是叶老语言准确的体现。所以我们应当理解‘有点像’是说像而不是不像。”课堂上这样的讨论,尽管答案不一致,但同学们根据课文字里行间的意思,反复推敲,会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讨论最后意见、认识会趋于一致的,不必老师“奉送”正确答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从众心理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推理的严密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上课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许对不许错。有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常同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老师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课,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表示意见相同的就不用重复了。但这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蔺相如都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整个的为人、执政的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老师给以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里十分高兴。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信心,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展开全文阅读
      四、打破“思维惯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思考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敢于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观点,从而形成超常的构思。

      如在十一册里有一组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我抓住这些课文写作特点的同异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来提高学生分析文章、鉴赏文章的能力。如这样提问:“《少年闰土》、《大仓老师》、《忆铁人》都是写人的文章,你最喜欢哪篇的写法?”“三篇文章在刻画人物上有什么不同?哪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外貌?哪篇着重刻画语言和动作?哪篇文章又着重刻画了神态?这些侧重点都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学生在比较中,认真思考,人人动脑、动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在分析、比较、鉴别过程中,不仅使学到的知识形成网络,口头表达能力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续讲、续写故事的结局。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并掌握了文章中心,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续讲、续写故事内容或结尾,丰富他们合情合理的想象能力。如讲完《会摇尾巴的狼》、《凡卡》、《穷人》……引导学生续讲,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多种多样的片段。

      2写想象作文。低年级孩子学了《小猴子下山》一课,老师叫学生摹仿,自己编个童话故事,一句话一幅图,可自绘可剪贴,最后粘贴成一本书。学生自编出许多小童话故事如《先让猴妈妈吃》。高年级学生学习《黄河象》后,写《柏抱槐》。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写《盖大楼》等想象性作文。

      3写一事一议的文章,训练学生联想的能力。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都叫联想。

      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就是以类比为出发点,找出它们之间相同或相异属性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法能够在广阔的范围内把两个不同的事物从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产生超常的构思,这是创造思维的火花。如学生写《我喜爱的玩具---小泥人七品芝麻官》,进而联想到当今有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损公肥私……对此进行了抨击。写《买咸菜》,联系到九十年代复杂的人际关系,走后门,拉关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草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课前教师在黑板上方挂好一幅彩色手绘的草原风光图,长可达墙壁两端。学生进入教室,马上被彩图吸引,犹如置身于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之中。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并放录音)

      师:草原这课书的作者是谁?写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写的草原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

      师:对。陈巴尔虎旗是个天然牧场,方圆几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气新鲜,湖泊晶莹,像蓝宝石镶嵌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风景如画的草原上。草原风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两相比较,谁更美呢?它们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课书。

      师:请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读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生:(读课文第一段)“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从“这次”这个词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清鲜,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师:回答得好,是认真读书了。用自己的话讲讲是怎样理解“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与天空有关系吗?为什么?

      生:我从彩图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蓝碧蓝的,像一块蓝宝石,天空明朗纯净。这里没有林立的工厂、密集的楼群,因而少污染,空气清鲜。正因为空气清洁新鲜天空才明朗碧澄。

      师:(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对。是草原上的青草净化了空气,泛着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远离喧闹的城市,初入草原,顿觉神清气爽。请看课文中在“清鲜”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这是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说明这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师,我再补充一点,两个“那么”连用,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师:对。密切相关的、性质相近的两种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连接。课文中空气和天空就是紧密相连的两种事物。在这样美丽辽阔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犹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师板书:高歌一曲 愉快)

      师;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生:(齐读)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师板书:)

      师:请同学按词素解释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

      师:那满眼无边的青草,为什么又不给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旷的感觉呢?哪位同学到前面指着彩图来讲。

      生:(用教杆指图)平地是绿的,草也是绿的。雪白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线条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国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轻轻流入云际。

      师:书上怎样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请齐读。

      生:(齐读)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师:这句话,不用语言讲解,谁能用国画的画法表示出来?(老师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

      生:(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边讲解)在国画中用颜色来润湿出事物的形象轮廓,用色彩的浓淡表示阴阳面,不具体勾出事物的轮廓。(老师板书:柔美、渲染)

      师:回答得很正确。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来描述。


展开余文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样表达的?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又让齐读)

      师:这一小节老舍先生用了几种方法来抒情?

      生:两种修辞方法。一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时,对一切感到新奇,产生兴奋、喜悦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另一种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静立不动的骏马、大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骏马和大牛望着这小草丰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静立不动,忘了周围的一切。

      师:说得好。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读得认真,会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语言来表达、学得不错。这一节就上到这里。

      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进行创造思维训练

      ——《草原》课堂教学评析

      陈哲文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成为评价教师改革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叶多嘉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把思维科学的一般理论同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可喜的成绩。从叶老师的实践中,我们受到不少启发。

      叶老师之所以致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素质,以利于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这是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紧紧地同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叶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以加深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然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既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作用,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基础,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次发展,从而较好地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的效果。

      叶老师坚持教学是双向活动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多思。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判断,逐步改变学生的“从众心理”。

      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叶老师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辨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度。这样做也有利于改变学生用“是”“非”答问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很多,具有极为丰富的形象思维的内容。叶老师指引学生熟读课文,透过自然景物、人物特征的形象,去认识和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大为活跃,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在语言方面、思维方面都有所受益。

      叶老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上,会取得进一步的成绩的。我们祝愿她成功。

       

       

       

      
标签:教学论文 语文课的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激起感情波澜,增强感染效果
下一篇:教学生布局谋篇的基本规律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