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杂文参考
》
学生随笔
阅读:4643
标签:
学生随笔
以学会读书为话题的作文思路及范文
思路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读书有益于人生
读书是一种乐趣
读书需要下苦工夫
读书使人增长智慧
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读懂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生活是一本大书,需要认真品读
读懂社会,读懂人生
名言
书是死的,自然是活的。读书是间接的求学,读自然书乃是直接的求学。只知道书不知道自然的人是书呆子。———李四光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林语堂
精读一本书,深深挖掘下去,就能寻根求源,探得其中之奥妙,这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池田大作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学者,皆成性格。———培 根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 根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时刻。———孟德斯鸠
每当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情况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 果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大师们的作品在我们心灵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们血管中运行。我们年轻时读了书,年老了又把它们记起。———赫兹利特
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在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尚·保罗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悠婉的安慰者。———佚名
经典素材
《孙子兵法》与索尼公司
(读书是创造的基础)
十几年前,日本索尼公司还是一家小公司,但是,经过一番努力,一跃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公司之一,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当然,这之中自然不乏其本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但是他们学习了中国的《孙子兵法》,并把它灵活地运用到商业领域,由此打开产品的销路,也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孙子兵法》由军事而推广到商业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但是这个创造有是以读书为基础的,如果不读书,根本不知道有这本书存在,也就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内容,更谈不上由此而进行的创造了。
由此可见,读书,这一项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正日益显示它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读书,就会被日益发展的时代所淘汰,不读书,就更谈不上什么革新创造。
毛泽东的爱好
(热爱读书)
几十年来,毛主席工作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部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一下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种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就是几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的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名人与读书
(读书的各种方式)
许多名人之所以出类拔萃,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书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均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猜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像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抄书,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著名的语言学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时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一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林肯读书的故事
(肯读书就不怕困难)
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的林肯在15岁才开始吃力的学习字母。这个时候的林肯,每天早晚都要走四英里的森林小道到老师的私塾求学。老师认为只有大声朗读,才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认真,才可以让记忆更加深刻,出于这样的启蒙,林肯在后来的读书生活里面,大声朗读成了他读书的一个习惯,也为林肯后来杰出的演讲技巧奠定了基础。
展开全文阅读
林肯习字是以华盛顿和杰佛逊两位总统的笔迹做范本,习字过程非常用心。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练习,林肯的字迹清晰且与这两位总统的字迹很像,在林肯后来的律师生涯里,林肯的字迹曾被誉为“有总统天赋”的字迹。
他向一个常请他帮忙挖树桩、种玉米的农人借阅两三本传记,威姆斯牧师写的《华盛顿传》正在其中。林肯看了此书后很着迷,傍晚总是尽量利用月光看到很晚,临睡前,他把书塞在圆木缝中,当第二天日光一照进小屋,就拿起来看。有一天晚上下起暴雨,书本浸湿了,书的主人不肯罢休,林肯只得以割捆三天的草料来作为赔偿。下田工作的时候,他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他就坐在围墙顶栏上看书。中午他不与家人一同进餐,却一手拿着玉米饼,一手捧书,看书看得入神。
马克思的书房
(让书籍为自己服务)
马克思有他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马克思的书房里,靠墙放着装满书籍的书柜,书柜上堆着一包包的报纸和稿件,直挨到天花板。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去整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去弄乱他的书籍和文件。因为那只是表面的混乱而已,实际上,一切东西都在一定的地方,不需要寻找,他就能很快拿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书籍和笔记簿。
他放置书籍时并不注意外表的整齐,各种开本的书和小册子紧挨着放在一起,他不是按书本的大小而是按内容来安排书籍的。书对于他乃是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不是装饰品。他常说“它们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志”。他不重视它的样式、装订以及纸张和印刷的美观,他经常折叠书角、画线,用铅笔在页边的空白上做满记号。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书求精)
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常常手不释卷。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而确实,赵普“临政处决如流”。
可见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
古人论读书
(读书的重要性)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韦编三绝
(有的书需要反复阅读)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意林故事
读书,读人
书是清高之品,书中的人物更是其中的精华,只可用心细细品读而不可泛读。朋友是不同风格的休闲杂志,慢慢地享受,你会发现所有滋味都齐全了;父母是本教科书,永远是行动的参照与准则,人生的第一课从这里起步,由此出发,走向前方;爱人是本挚情散文集,越读越充满真情实感;老人是本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似一瓶陈年老酿的酒,味道辛辣而甘甜,清醇宜人,有时只有几页,有时洋洋洒洒,足以使脆弱的心灵得到慈爱的轻抚。
人是社会的产物,只要你留心观察,便能发现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写实的书,主人公便是生活中真真切切的你我他。由远及近的读,他(她)是忧郁多情的林黛玉,是追求与奋斗着的于连,是忏悔与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读他们的故事足以使你在纷杂的生活中有了一种悟道的宁静。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然而,读人比读用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的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流淌一条清纯洁净的小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假面具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
读别人,真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为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因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品读自然
自然本身并不等于冥想,它自有实际内容。但它不一定就是山山水水,也许就是声音、面孔和图画,就是美丽、开阔和超脱。所以,尽管你尽可以接触风景,但山水却未必入怀。很遗憾,常常地,我们认识不到这些,所以读不懂自然,走不进自然。那山那水那石头那草,那裸露的大地和无际的星空,我们多是视而不见,我们不知道那石头永恒的沉默里所带出的对易朽易腐之人的质疑和盘问;我们不会对温柔的鸟窝和四散飘香的丁香树投去深情的一瞥;我们不会为山径神秘的大写意而惊诧;不会为会哭的风伤感,不会为花的飘零而啜泣。自然,现在并没有与我们并枝连根,尽管我们本和自然共属一体。
读海
临风读海———这片故乡的海,读她的容纳百川,读她的宽广辽阔,读她夏日的清凉胸怀,读她蕴含的万千珍奇。一页页翻过,却更感慨于她的沉静,她的宠辱不惊。常常想,海有何等深邃的内涵,即使海面十级狂风惊涛拍岸,几百米深的海底却仍平静如常,五彩斑斓的生命们仍悠然自得地游弋在自己的世界,没有打扰,只有清静。外面的世界再汹涌,她仍守候自己的一方沉静,没有浮躁,没有狂乱,只是稳稳的,笑看风云变幻,坦对波涛澎湃,独守心中的踏实和宁静。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展开余文
读树
人们大多都喜欢树,喜欢它在春季给人们的绿色温柔;夏季给人们带来的爽心阴凉。
可是你读过树吗?是否感受了它的沧桑,听懂了它的倾诉?那挺拔的白桦,睁大了眼睛用深沉的目光凝视着你,注视着世间沧海桑田的变换和欢乐悲愁;那丝丝垂柳摆动着窈窕的腰肢轻抚着你的脸庞,他们都在传递着爱的信息,博大无私的爱!
有人说脱掉了华丽绿装的树是丑陋的。我说:不!那正露出了一身傲骨。铮铮铁骨轻抚白云,直吻蓝天,以不折的身躯抗御着刺骨的严寒。
上大学时从植物学教授那里我第一次知道树是可以读的,但是我没有认真的试过,只觉得这个说法很奇特。第一次读树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离黄河不远的沙梁上,一株孤独的生活了200多年的老树,记述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两个被王爷生死拆分的恋人变成的榆树搅缠在一起,20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成了一棵树,站在荒谟的沙梁上,看着他们投身的黄河。大榆树成了当地人心目中的神树,常有人走几十公里来这里祈祷,树上拴满了人们企盼幸福、平安的红布条。
读山
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苍茫,近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夕阳山外山”,是又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阅读寂寞
寂寞有时是一种异常美的境界,就如同那深湖中的天鹅。
从最远处窥望湛蓝的深湖。一切景物,在翩翩舞动的天鹅的翅膀下浮游,残雪斑斑,落在天鹅们的身上,也落在长诗短歌般的山水之中。天鹅瞄着湖泽,优优雅雅地舒展公主似的形影,感到不寻常的惬意。偶然间,将背骨挺得笔直,向公主显现英俊洒脱。它们同临一泓湖水,有时心怀幽情,恪守规行,有时也会意会神,雌雄彼此调护。甜柔、富有人情味,一种神秘情绪的陶醉,让人悟得高洁和温和、妍丽和尊严以及雍容和自在的妙处。
一生寂寞,一死寂寞,生死皆美。
寂寞啊,寂寞离人是多么遥远。
但,耐得住寂寞的人仍是有的。汪曾祺先生的书《沈从文的寂寞》,文中说,寂寞是一种境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汪先生言,从某个意义上,可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安于寂寞是一种美德。寂寞的人是充实的。
时下生活的风尚,亦如湖水般的湛蓝,建设,发展,和平,安定。人们假如真想听清美丽的天鹅在揖别生命时,为自己挽歌的词意,那就是———拒绝是半个生命,索取是半个死亡……寂寞天鹅美。
读书几大快事
一、春日融融,手执好书一本,默坐于河边草地。细读不倦,幡然有悟。无心观赏桃红柳绿,鱼跃莺飞;只觉天长地远,神思难寄,逸兴壮怀,与书相连。于是爱不忍释,乐而忘返。不亦快哉!
二、盛夏燠热,喜得新书,不及等待,匆匆翻看,似有清风一缕,徐徐沁心,不知汗出遍身,汇成细流;也不闻蝉鸣绿树,声噪小楼。不亦快哉!
三、秋月晶莹,幽辉半床。读书数页,忽有所感。步出室外,遥望明月稀星,遐思宇宙人生,有千情万绪,涌上心头;凝成一处,竟与书中至理相通。不亦快哉!
四、任是隆冬朔风凛冽,不废好书苦读,及至心领神会,周身激情奔涌;如有烈火一团,从胸中喷出,蔓延开去,融化了冰雪世界。只见周围暖气弥漫,春意盎然。不亦快哉!
五、晚来郁闷,无所排遣。执新书一册,深入其中。顿觉置于高山,视通千里;面临沧海,心胸为之开阔。于是百忧消散,万虑俱无。不亦快哉!
六、连日来所读之书,多有平庸之作,仔细翻过,所得无几。想人可写书,我也可写书;我若写书,切忌平庸如此。人生在世,应有高远之志,人可为者,我亦能为,惟期所为必有建树。于是信心百倍,神情跃如。不亦快哉!(褚永敖)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 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 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朋友如书
我爱读书,尤爱读好书。好书也者,朋友是也。
朋友是好书。其中有些只有几页,有些却洋洋洒洒。有些是精装书,有些是袖珍本。但读到最后,总是这样或是那样的一句浓缩的话,这些话足以在意志最薄弱的时候支撑人生。
与我抵足四年的《树新》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好书。这本书教会了我什么叫自立。
同窗好友志超,在我眼里,是一本优美而热情奔放的散文诗集。这本书教会了我“人是血肉之躯”的道理,也使我真正理解了“生活之树常青”的名言。
初识汪宁时,并不拿她当一本好书看。我后来从这本书中读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诸如诗性与风度,情趣与理智,洒脱与淡泊等等。最难得的是我因这本书而懂得了诗性的生活是最高的生活这样一种价值观念。
朋友是好书,读通了便为知己。
朋友是好书。朋友们常聚不散当然求之不得。一旦离别,珍本、善本就自然读不到了。这时候,只好鱼雁传书,读读这些活书的影印本。虽然不及珍本带劲、真实、有收获,但也足以解书馋的。
朋友是好书。实际,差不多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一本可读的活书:父母是教科书,爱人是工具书,同事是参考书,街坊邻里是报刊杂志,顶头上司是大众菜谱,妙龄女郎呢,则是些读不尽的连环画……
名家论读书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摘引了这样一句名言:“文字使人死,精神使人生”。读书的精神,往往决定了一个阅读者对于书籍的选择态度,对于读书方式的追求,对于读书目的不懈地探寻,以及读书之于生命和人生的精神作用的终生体验,等等。
曾国藩的家书中多处谈及读书,自然其中有些内容功利心很重,但有些关于读书的精义,比如读书重在领得读书之趣,变化气质,陶冶性情,豁达襟怀……比如读书需要有志、有识、有恒这些思想,看得出皆是从其终生读书中体验悟出的。他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地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林语堂写过许多关于读书体验方面的文章。他主张读书,需要有一种优雅、轻松、自由的阅读境界。在这种读书境界中,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读书的艺术性,另一个是读书的自由性。具体讲就是,读书是一种率性而读的乐趣,一个人在读书时,心灵应该是自由的,生命应该处于和谐的状态,这种读书心境使阅读本身成为了生命的享受和乐趣———这是一种纯然的、无功利性的、诗化的阅读生活。
巴金的话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文学作品用具体的形象打动了我的心,把我的思想引到较高的境界。艺术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奋,作者们的爱憎使我受到感染。一篇接一篇,一本接一本,我如饥似渴地读着平凡的人物,日常的生活,纯真的感情,高尚的情操,激发了我的爱和我的同情。不知不觉中我逐渐改变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
阅读,是一种沟通,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无不在阅读中相互融合又相互分离。阅读,是一种明悟,无论是家存诗书还是窖藏老酒,无论是古韵京腔还是真草隶篆,无论是轩辕古藤还是华夏新枝,无论是百家经典还是大众俗语,没有阅读便没有睿智、没有深邃、没有长袖阔带的文气、没有风流倜傥的洒脱。珍惜阅读,便是珍惜美好。阅读如一首歌,歌到情处泪双流;阅读如一杯酒,酒将醉时笑语愁;阅读如一首诗,诗言有尽意难尽;阅读如一杯茶,茶香满口情悠悠。
应用与创新
阅读书籍而非信息
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有一种东西正在泛滥并削弱着我们的思考力。它的名称叫信息。每天,我们会看报纸,会打开电视,会处理文件。这都是我们接受信息的来源。但是,我们看书了吗?那些随时由各处涌来的新闻把我们的头脑的每一个角落都塞得满满的,让我们忘了书籍也许是科技方面最伟大的成就。它把荷马、柏拉图、狄更斯等的文字送到我们的书房和床边。
我们这个时代出现一种“赶上时代的人”,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但却愚昧,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这种人也许知道许多国家元首的私人怪癖,名人的言行,产油国石油涨价的威胁。但讲到知识的领域,谈及外交政策、经济、政治,他却茫然无知。
那些人阅读的是信息而非书籍。书像船一样,在时间的大海里航行,使相距遥远的时代能获得前人的智慧、启示和发明,书籍是人类大部分知识的记录、催化剂和刺激品。“书有长久价值”。当天的报纸已塞进垃圾桶很久,但当天收到的书籍却安然立在我们的书架上。书是载运知识的工具,越长久存在越有价值,而信息传播则靠随时作废而愈益发达。
问题不在信息无用,而是它发展太快,使我们不知所措。最糟的是,信息使人上瘾,我们渴望得到它,因此不知不觉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了许多无关的东西。
书读完了吗
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
展开余文
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敢夸这海口?是说胡话还是打哑谜?本文开始说的那两位老学者为什么说中国古书不过几十种,是读得完的呢?显然他们是看出了古书间的关系,发现了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也可以说是找到了密码本。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的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因为书籍和文化一样总是累积起来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举例说,只读过《红楼梦》本书可以说是知道一点《红楼梦》,若只读“红学”著作,不论如何博大精深,说来头头是道,却没有读过《红楼梦》本书,那只能算是知道别人讲的《红楼梦》。读《红楼梦》也不能只读“脂批”,不看本文。所以《红楼梦》就是一切有关它的书的基础。
为乐趣而读书
英国作家毛姆谈到读书时,曾经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
许多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如今除了给专门研究的学者之外,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去谈。生活在繁忙的现代,很少人有时间博览群书,除非与他们直接有关的书籍。
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纵然他们众口一致地加以称赞,如果它不能真正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仍然毫无作用。别忘了批评家也会犯错误,批评史上许多大错往往出自著名批评家之手。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会与别人完全相同,最多只有某种程度的相似而已。如果认为这些对我具有重大意义的书,也该丝毫不差地对你具有同样的意义,那真毫无道理。虽然,阅读这些书使我更觉富足,没有读过这些书,我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但我们建议你:如果你读了之后,觉得它们不合胃口,那么,请就此搁下,除非你真正能享受它们,否则毫无用处。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地去读诗、小说或其他可归入纯文学之类的各种文学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试问谁能要求那使某人快乐的事物一定也要使别人觉得快乐呢?
标签:
学生随笔
以学会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以“遵守承诺”为话题的作文思路及范文(诚信)
下一篇:
《 怎样写新闻短评》学案 (人教版高三必修四)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