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918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1、 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 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  

      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正音、义  

      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课文共7段,总体结构是总——分——总的形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三、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的论述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交代了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愿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本段末尾的“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生动有力地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2、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3、4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次。  

      思考:⑴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⑵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3段作者阐述了什么叫做“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情,“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说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4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  

      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朗读第5、6段,论述了“乐业”的重要,是第二部分的第2层。  

      思考: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5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事例,说明要“从劳动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  

      第6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展开全文阅读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算是敬业。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 背诵课文第6段  

      3、 探究练习二 

       

周海云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敬业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中考作文排比句运用示例
下一篇:《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