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941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永久的悔》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2、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基础知识

1、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及《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吐火罗文研究、印度佛学、东方文化、比较文学、唐史研究及中外关系史等广泛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吐火罗文》一书,是季老85岁后用英文冲刺的作品,其学术价值极高。

2、给划横线字注音

迎养(   )盈眶(   )简陋(   )轮廓(    )

誓愿(   )够呛(   )模糊(   )耕耘(     )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叙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作文练习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 读下列句子,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阅读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


展开全文阅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了“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红色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下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蓝色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全文以“永久的悔”为线索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安排结构,条理清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十段。 

3、本文的结构层次: 

(1——2段)开篇设疑:点出永久的悔。 

(3——9段)中间叙事:道明悔的缘由。 

(10——11段)结尾点题:突出永久的悔。 

4、中间叙事部分主要叙写了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自己幼年的生活的苦。写家庭的苦及幼年生活的苦,目的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也就越深。

三、1、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没能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果。从“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的自责、后悔以及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2、不离题,这样写恰恰是为了表现主题。通过回忆自己“吃的”经历,写出了家境的贫寒,生活的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吃,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

第二课时

一、(1)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课外拓展阅读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表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解析:应整体把握本段内容,明白母亲为什么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还能去关心儿子、体谅儿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

  3.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了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解析:插叙部分是不依时间次序插入的文章情节。本文的插叙部分有三处,答一处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丢掉了。答作用时要联系文章中心。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解析:“扑”“挡”是动词,写出母亲为什么“扑”和“挡”就行了。

  5.不能替换。因为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解析:此种类型题首先应解释所给词的不同含义。然后比较它们用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解析:应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最后一段中作者写道“热烈而深沉”和“开的烂漫”,表现出作者已懂了,并且走出了阴影。

  7.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相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小花

标签: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永久的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背影》 导学案(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下一篇: 《三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