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2358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石榴(语文版七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展开全文阅读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示: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与后记: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标签:导学案设计 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导学案设计 石榴(语文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1——3单元复习资料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下一篇:青春的顶端 教师随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