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539  
标签:作文素材
王家新:语文满分,再也不怕别人问出身(青春励志)
人物:王家新

      参加高考:1977年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1976年吧,我曾被推荐过一次(上大学),都去体检了,最后却没有下文。”那次他被推荐的学校是广东化工学院,“我在冰天雪地的山岭上高歌了一番《沁园春》后,也就不痛苦了,反正我也不想上那个学校”。他要在“广阔天地”里继续他的文学梦

      “一个时代结束了。

      第二年冬天,天气出奇得寒冷,

      而在它的最后一场飞雪中,

      一封来自远方的重点大学录取书竟然落在了我的手中!

      我浑身战栗,几乎不敢相信它是真的,

      更没想到它已在骤然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我只是感到难过,为我的朋友王志林,

      为和我一起参加高考的王志林,

      他一屁股坐在雪地里,

      为什么也没有等到抱头痛哭……”

      2001年,王家新在诗作《1976》中这样写道。诗中的“第二年”就是高考刚刚恢复的1977年,也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一年。当王家新在他任教的中国人民大学,回忆当初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时,还是充满了感慨,“和我一起去看有没有录取书来的王志林,真的就是一下子蹲坐在雪地上,抱着脑袋抽泣起来了。”1977年底的一场大雪中,王家新接到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录取书,然后,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我倒退着挥手,拎起背包”,告别了被下放劳动了三年多的区农化厂,也告别了一个荒凉的时代。

      “隐秘的爱”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出身不好”的人一样,王家新的少年时代是在压抑中度过的,每次在学校填表填到“出身”一栏的时候,王家新说自己就会感到“笔的沉重”。“那时候周围的女孩们好像也很势利,都去跟出身好的或干部的孩子玩。我也很傲气,你们不理我,我也不理你们!爱好文学正和这种压抑有关,我慢慢变得越来越内向,最后完全躲进书本中了。”在王家新的回忆中,他的文学之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在那个荒漠般的年代,自从有了这种爱好,也就有了一种痛苦,因为没有书可读,“小时候实在没什么书看,我就架着梯子去看天花板上糊的旧报纸,甚至鲁迅的杂文都背诵下来了”。他的父母都是教师,父亲上的中学还是抗战时集中了李宗仁和诸多国民党将领子弟的“光华中学”。因为“出身不好”,父母不断由县中学调到区中学,又被调往越来越偏远的山区学校。但是,对文学的那种“隐秘的爱”却一直伴随着王家新,而且越来越强烈了,连父母对此都很惊异。

      上初中时,他在母亲的朋友家里看到了《大学春秋》,一部在上世纪50年代颇有影响的描写大学生活的小说。“我叫她黄阿姨,她是县医院的护士,上过省卫校,家里收藏有许多《收获》、《萌芽》之类的杂志。”在《大学春秋》里,他第一次读到“中国人拿不到诺贝尔奖,是民族的耻辱”这类的慷慨陈词,“当时我就很受刺激,决心要当一个作家。我跟黄阿姨还有她的丈夫说了我的志向,他们很严肃地对我说‘当作家是要吃苦的’,我同样也很严肃地点了点头。”说到这里,王家新笑了起来,“其实那时候懂什么呀”。但是,这颗飘来的种子就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也许他和文学的确有缘,在那个年代他有了好几条找到书读的渠道,让他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的一个中学同学,“他就是山区农民的孩子,他家里人连字都不怎么识的。”有一天这个同学很神秘地问他要不要看书,他就将信将疑地跟着他去了,“那完全是个奇迹,在他家的一个木头箱子里居然藏有《冯至诗文选》、《曹禺剧作选》、《殷夫诗文选》等十多本书!还是50年代初那种竖排的书,全都发黄了。”从此,这些书成为他最隐秘的伴侣,他经常在放学的山区公路上放声读冯至的诗。他说正是冯至早期那些抒写青春苦闷的诗,在他心中唤起了一种诗的觉醒。

      高考语文得满分

      “只要沿着江河走,就一定能发现大海”,王家新说这句当年抄在小本子上的格言一直在激励着他、温暖着他,初中升高中的时候,他“五门功课100分,一门功课98”,但因为班主任在他的毕业评语上写有这样一笔“有严重的资产阶级个人奋斗思想”,没有一个高中敢收,后来经过母亲的奋力争取,才上了区高中。高中毕业以后被下放到了区农化厂劳动,生产一种叫“五四零六”的菌肥,他说他总是被分配干最重的活,“劈柴,烧大蒸锅,把蒸熟的用来做菌肥的小米从大半人高的蒸锅里掏出来,真是不亚于炼钢工人……”

      在农化厂,不但劳动压力大,还要经常受气。那时候王家新在县里(均县,最早叫均州府,“陈世美就是从咱们那儿出的啊”)已经颇有文名,县文化馆发表了他的诗,还邀他去改稿,但是这类邀请函都被农化厂的指导员扣下了。“1976年吧,我曾被推荐过一次(上大学),都去体检了,最后却没有下文。”那次他被推荐的学校是广东化工学院,“我在冰天雪地的山岭上高歌了一番《沁园春》后,也就不痛苦了,反正我也不想上那个学校”。他要在“广阔天地”里继续他的文学梦。

      劳动了三年多以后,传来高考恢复的消息,但同时,“县宣传部抽调我去整理什么学大寨的材料,要整理大半个月,我简直心急如焚”。整理完材料,他跟农化厂请了10天假,“这次批准了”,“我回到家里就猛背数学、历史、政治”,考试在1977年12月举行,“可能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原因吧,那年鄂西北山区和全国大部分地区都特别冷。那一年的寒冷似乎还在我的体内久久燃烧。”命运就这样造就了一个人。那一年,王家新不仅是他们县里,也是整个郧阳地区唯一考上重点大学的人。他的一些知青朋友包括他在诗里写到的王志林那一年都没有考上。不过,王志林现在已是湖北某市的宣传部部长了,“那年我回老家,他远远地来看我,还提着一把据说是盛中国送他的小提琴,要来为我的诗伴奏!”


展开全文阅读
      当年的考试成绩并不对外公布,后来王家新进了大学才知道,他的语文拿了满分。“作文的题目是《学雷锋的故事》,我就写了一个哑巴进饭店的故事,而且这个哑巴还有病,就看饭店的人学不学雷锋,这篇作文故事曲折,结构布局当时也颇下了一番工夫,语言生动、精炼,似乎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现在回忆起来,他遗憾没有把这篇作文保存下来,“它被收入了许多高考优秀作文选中,但就是没想到去留一本,我大概是当年湖北省文科第一名吧!”

      珞珈山埋葬青春

      当时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武汉大学,第二和第三志愿则分别是华师大和北京广播学院,结果被武大优先录取。进了大学,也没想到“中文系党总支宣布我为全年级的学习委员”,省电台很快播送了他的高考作文。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一共有60多个同学,还有五六个是从北京来的,“其中有光未然的儿子”,北京的同学们经常带来一些最新的消息,《今天》等杂志也“像火种一样在大学里传送”。“那时候三天两头就会冒出一个诗社,‘77诗社’、‘珞珈山诗社’等等,班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写诗”。后来武汉大学77级的同学,和北大、北师大、复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十多家高校的文学社联合起来,出了一本大学生文学杂志《这一代》,创刊号由武汉大学主办,王家新任诗歌和文学评论编辑,“本来是要各个学校轮流出的,结果只出了一期就引起高度紧张,什么可怕的传言都有,创刊号也就成了终刊号了”。

      在那个樱花盛开的校园,王家新创作了很多诗作,开始在《长江文艺》、《诗刊》等杂志发表。大二的时候他写了《在山的那边》,2001年这首诗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了初中语文课本,“我没想到他们选了这首诗。那是以一个山区孩子的口吻写的,写那种自幼以来对‘山那边’的向往,写那种挫折感和信念,现在让我自己来读,我还真不好意思。”

      除了读书、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学创作,爱情也是当时大学生的“功课”之一。“珞珈山这个名字是闻一多当年起的。珞珈山本身就是个谈恋爱的地方,中文系的学生还不是很明显,外语系的学生都住在山上那些法式的楼群里,经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地在山上的林荫道上,说是背单词,谁知道他们究竟在干吗?”

      四年之后,毕业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些让王家新不愿再提的波折,他被发配到鄂西北山区的郧阳师专。“本来当时刘道玉校长还想帮我,但他自己也有了麻烦,我舅舅到了武大,骂了几声,一辆车就把我拉回丹江口了。”后来王家新在他脍炙人口的长诗《回答》里写道:“珞珈山已是墓园/埋葬了我们的青春。”他坦承自己对武大有“很复杂的感情”,不过他认为这样写并没有丑化母校,“别的地方也许我还不愿意把青春葬在那儿呢”。而“青春”,在他看来,本来就是用来被埋葬的,“不然人生就不可能成熟”。

      人物档案

      王家新

      诗人、文学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57年出生于湖北省均县(现为丹江口市),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分配至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至北京诗刊社,1992年前往伦敦,1994年回国调入北京教育学院,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标签:作文素材 王家新: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如何让自己最大限度的适应高考卷
下一篇:盘点古时女子对丈夫的雅称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