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553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特征及解题技巧(一)
题型一:“解释”题——对文意理解的主要题型
第一种:解释词句含义的题型
【题例】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第二种:对重要句子的“解释”
抓主旨,分析其象征比喻义,贴住情感思想
题型二:“分析”题——针对文章内容技巧的分析题
1、分析“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第一种:从结构(内容)安排上答题
【题例一】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题例二】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③-⑩段分写:其中③-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第二种:从写法(技巧)方面答题
还可以从写作手法来回答“如何写的”一类题型:
【题例一】 “作者是如何写湖畔风光的?”
【答案】就需要从修辞方法的使用、形声、动静的结合等技巧的使用作答。
【题例二】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①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②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2、分析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解题方法】
(1)答题角度明确——从形式和内容解答:
形式(A、结构作用,B、技巧效果,C、语言魅力等) + 内容的分析 (突出强调了……内容,刻画了……形象,抒发了……情感,表达了……主旨,突出了……特点等方面的作用。)
(2)解题思路清晰——根据题目位置的特点回答
“有什么作用”类题型的解答方法:
①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点题,B、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C、设置悬念D、增强艺术吸引力,E、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
②文章中间内容“……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过渡、B、为下文铺垫、C、照应前文。
解答此类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结合题目,考虑它与上下文及中心之间的关系。
③文章结尾“……有什么作用”的题型:
【作用】A、照应题目、开头,B、拓宽内容,C、总结全文,点明主旨,D、深化主题,E、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等。
3、分析原因(依据)
(1)分析句段间的因果关系题型
【题例一】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答案:① “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 (原来以为) 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现在的实情) 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题例二】简述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的理由。
命题位置:(三)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是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①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总说)②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特点1)③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④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特点2)⑤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⑥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特点3)
展开全文阅读
解题方法:根据文章的结构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解题:
答案:①它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②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严明制度、井然秩序的体现。③它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
4、分析衬托的作用
第一种:某种物对景物(环境)的衬托
【题例1】第③④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
【解题技巧】写作的主体是夜,萤火虫是次要的物,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烘托。再围绕衬托一般性的作用,结合本段表现的主体,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来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衬托,反衬1分,透明(干净)、清新、神奇(神秘)3分;如答“以此突出乡村夜中的生活情趣”,给1分)
【题例2】作者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位置】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答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对文章要有整体的把握,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对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要联系前文所写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马缨花的喜爱、对新社会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道题的两问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思想来设问的。
【答案】 ① “大院子里”的生活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
第二种:对主要人物的衬托
【题例1】《痛哭和珍》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 “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
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①她是怎样写自己的?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②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题例2】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提时代对孙中山先生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正衬
第三种:景物描写的衬托等作用
【题例】海淀“一模”题19: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位置】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博大苍凉)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生命力的顽强)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环境的恶劣)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答案】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景物本身的作用)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结构作用)。(4分,每点1分)——以上词语均根据上文的重点词语得出。
题型三:“归纳概括”题——对文章内容的
第一种:归纳题
方法:摘取要点
【题例】全国2卷14.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
【答案】 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注意:要找全段与“成就”有关的区域,而后分层概括。
第二种:概括题
方法:①摘取重点词语 ②抽象化
【题例】从第5段看,“前方”指什么?根据文意,概括回答“前方”有什么特点?
【题目分析】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①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②引领)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③激励)他们不知疲倦的走着。
3、概括文章的主旨(目的、用意)情感
【题例】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题目范围】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展开余文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答案】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过去的马缨花是影,是底片,现在的马缨花是光,是照片)
方法:通过理清句间关系(用比喻的方法总结)
②“光”中的马缨花在阳光下,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2)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②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每点2分)
题型四:“赏析”题——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
修辞手法 + 表达内容 +情感效果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题例】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②⑤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2、从修辞和其他方法结合赏析句子
【题例】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案】 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从形、声、色等角度,(技巧)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为文意的转折作铺垫。(情感效果
3、赏析词语:
【题例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的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深刻印象。
(3)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标签:
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高考复习)
下一篇:
《三国演义》训练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