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006
标签:
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之疏与密(构思细密、层次紧密、结构严密)
四川省宣汉中学 汪芒
阅读技法讲解
一篇散文所写的内容,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其内容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结构。黑格尔说:“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最终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中的形象,才能掌握得到,才能表现出来。”这即是说,文学的情感美和哲思美都离不开表现方面的形式美。“疏”与“密”就是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疏”浅层是指语言简洁,构思、层次、结构随意自由;深层是指人生气度,豁达大度。“密”浅层是指语言细密,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笔法细腻,深层是指内涵丰富、感情细腻。散文的“疏”其实是疏中藏密,“密”其实是密中含疏。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还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
从教学考试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将“疏”与“密”细化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主与次与文笔的繁与简;二是结构布局与行文思路。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此话语虽然普通至极,但却告诉了我们怎样在众多的材料面前根据主与次的关系去选择材料。材料决定结构,结构为材料服务;结构的新颖变化取决于材料的新颖变化。如果有了立意和一大堆材料,只是胡乱堆砌材料,仍然是一盘散沙。散文选材,第一应当以意定取舍,必须以能够表现“意”为前提。其次应根据散文短小精悍的特点,由局部入手,精选最能体现整体特征的事物,通过局部去表现整体。再次要敏感的抓住那些表面看来平淡无奇,内里却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和情感意义的题材。最后要避免重复,力求新颖而富于变化。
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啰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中心。与表现中心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疏密相间,恰到好处。比如朱自清的《绿》是一篇善用工笔细描的写景散文,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就“略”在瀑布,“详”在潭水。简笔略写和繁笔详写时,又注重疏密之分别。繁笔详写潭水,先是正面展现,又从旁联想开去;又用其他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来渲染,却止于泛泛而及,传神而已,开放的格局中又有疏密相间之美。整个结构多姿多彩,摇曳生色,把个抽象的“绿”色写得夺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
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散文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散文布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以下四种:①纵式,即按时间顺序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安排层次。②横式,即按照空间变换材料或按材料的逻辑顺序安排层次。③纵横交错式,即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巧妙的组织在一起。④时空异常式,即追求和制造时空的破碎、叠合、放射和交错。因此,阅读时首先应找准中心句,扣中心,以纲带目;其次,理清思路,弄清结构;再次,找出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抓标志,分析结构;最后,对没有明显外在标志的,根据前后语句语意的疏密,分析结构。
不同文章,不同思路,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段落结构中。高考命题,往往通过考查文段的层次,句子的层次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段意来检测是否把握另外思路;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来考查是否了解了作者的思路。
常见行文段落的作用有三种。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埋下伏笔。过渡段: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结尾段:呼应前文,卒章显志;抒发情感,余味无穷;蕴含哲理,发人深思;戛然而止,干脆利落。
常见的篇章结构类作用有五种。开头结尾的谋划:首尾圆合,使得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详略主次的安排:详略得当,使得中心突出,表达合理。行文线索的贯穿:形散神聚,使得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使得衔接自然,巧妙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引人入胜,使得趣味横生,逻辑严密。
阅读训练题
园花寂寞红
季羡林
楼前右边,前临池塘,背靠土山,有几间十分古老的平房。整整四十年以来,一直住着一对老夫妇:女的是德国人,北大教员;男的是中国人,钢铁学院教授。我在德国时,已经认识了他们,算起来到今天已经将近六十年了,我们算是老朋友了。三十年前,我们的楼建成,我是第一个搬进来住的,从那以后,老朋友又成了邻居。逢年过节,互相拜访,感情融洽。
我每天到办公室去,总会看到这个个子不高的老人,蹲在门前临湖的小花园里,不是除草栽花,就是浇水施肥;再就是砍几竿门前屋后的竹子,扎成篱笆。嘴里叼着半只雪茄,笑眯眯的,忙忙碌碌,似乎乐在其中。他种花很有一些特点。除了一些常见的花以外,他喜欢种外国种的唐菖蒲,还有颜色不同的名贵的月季。最难得的是一种特大的牵牛花,比平常的牵牛花要大一倍,宛如小碗口一般。每年春天开花时,颇引起行人的注目。
展开全文阅读
我是颇喜欢花的。但是我既少空闲,又无水平。买几盆名贵的花,总养不了多久,就呜呼哀哉。因此,为了满足自己的美感享受,我只能像北京人说的那样“蹭”花,现在有这样神奇的牵牛花,绚丽夺目的月季和唐菖蒲,就摆在眼前,我焉得不“蹭”呢?每天下班或者开会回来,看到老友在侍弄花,我总要停下脚步,聊上几句,看一看花。花美,地方也美,湖光如镜,杨柳依依,说不尽的旖旎风光,人在其中,顿觉尘世烦恼,一扫而光,仿佛遗世而独立了。
但是,世事往往有出人意料者。两个月前,老友在夜里患了急病,不到几个小时,就离开了人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这又确是事实。我年届耄耋,阅历多矣,自谓已能做到“悲欢离合总无情”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老友之死,我焉能无动于衷呢?“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浅显而实深刻的词,又萦绕在我心中。
几天来,我每次走过那个小花园,眼前总仿佛看到老友的身影,嘴里叼着半根雪茄,笑眯眯的,蹲在那里,侍弄花草。这当然只是幻象。老友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我抬头看到那大朵的牵牛花和多姿多彩的月季花,她们失去了自己的主人,朵朵都低眉敛目,一脸寂寞相,好像“溅泪”的样子。她们似乎认出了我,知道我是自己主人的老友,知道我是自己的认真入迷的欣赏者,知道我是自己的知己。她们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向我点头,向我倾诉心中郁积的寂寞。
现在才只是夏末秋初。即使是寂寞吧,牵牛和月季仍然能够开花的。一旦秋风劲吹,落叶满山,牵牛和月季还能开下去吗?再过一些时候,冬天还会降临人间的。到了那时候,牵牛们和月季们只能被压在白皑皑的积雪下面的土里,做着春天的梦,连感到寂寞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明年,春天总会重返大地的。春天总还是春天,她能让万物复苏,让万物再充满了活力。但是,这小花园的月季和牵牛怎样呢?月季大概还能靠自己的力量长出芽来,也许还能开出几朵小花。然而护花的主人已不在人间。谁为她们施肥浇水呢?等待她们的不仅仅是寂寞,而是枯萎和死亡。至于牵牛花,没有主人播种,恐怕连幼芽也长不出来。她们将永远被埋在地中了。
我一想到这里,就不禁悲从中来。眼前包围着月季和牵牛的寂寞,也包围住了我。我不想再看到春天,我不想看到春天来时行将枯萎的月季,我不想看到连幼芽都冒不出来的牵牛。我虔心默祷上苍,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了。如果非降临不行的话,也希望把我楼前池边的这一个小花园放过去,让这一块小小的地方永远保留夏末秋初的景象,就像现在这样。(选自《今日中学生》)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一节叙述与一对老夫妇的交往过程?
2.“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词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词“浅显而深刻”?
3.文章以“园花寂寞红”为题有何妙处。
4.从全文看,文章是如何表现 “寂寞”之情的?
拜谒高原
庞天舒
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选自《绿叶》)
5.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
②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
7.请简要概括让作者“拜谒”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
8.作者在结尾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概括一下“无形的力量”、“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内涵。
参考答案:
1.突出了他们相识时间之长,感情之融洽;为下文写老友猝然离世而感到悲伤寂寞作铺垫。
2.老友在世时,他种花,我赏花,聊天,觉得都是寻常事;现在老友去世了,就觉得当时的寻常事,弥足珍贵,难以忘怀。“浅显”是说这句词的内容和词中包含的道理是人尽皆知,浅显易懂的;而“深刻”则是指这句词中所写之事真正降临到作者自己身上的时候,作者体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词中饱含的无奈与哀思。
3.①融情于景,借物喻人,表面上写“园花”在主人去世后无人侍弄的寂寞,实则表达的是作者看见物在人非,老友去世的孤单寂寞心情,揭示了文章主题。
②融“园花”和“寂寞”这两条线索为一体,语言凝练传神,画龙点睛。
③巧妙化用唐代诗人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旧瓶装新酒,具有一种浓浓的文化内蕴。
4.用往日的花美人乐来反衬今天花开人亡的寂寞;用失主之花的低眉敛目来映衬失友的作者的寂寞;通过想象故人的园花在今冬明春的悲惨命运,来表现内心的寂寞;结尾用貌似不合情理的祈祷(不要再让春天降临人间)来强化寂寞。
5.承上启下。照应第一段“在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证明他对高原并不陌生。引出后文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原风光,为后文自己拜谒高原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6.①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②“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7.无限广袤,纯净诗意,宁静,腾动、有生命力。
8.①热爱自然(被高原难以言传的美所震撼);②顽强生命力的启示(无论环境多么艰难,都应顽强向上);③敬畏自然(“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标签:
教学论文
散文阅读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社会科学类
下一篇:
阅读技法讲解——现代散文阅读之形与神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