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1392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读书,贵在有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同体会和宝贵经验。目前,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应该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同样应该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 培养质疑解疑能力的重要性
(一)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如果读一课书或一篇文章,什么疑问也没产生,什么问题也没有发现,平平常常就读完了,这说明根本没有读进去,没什么烙印,没什么收获;反之,如果产生一大堆疑问,使你放不下书,这才是读进去了,收获也是大的。所以,古人说:“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二)读书有疑,才能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种契机,是劈开书本这块“坚木”的一个缝隙和一把利斧。如果沿着一个个疑问思考下去,就会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三)读书有疑,方能有所创见,有所发现。宋代的哲学家张载读书时很注意质疑,他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别人都无疑之处看出疑问,才能有独创。(注)
(四)对疑之处,如能主动地去解疑,可以培养多种能力。问题出现了,要善于分析,需要理解、联想、想象等多种能力一齐配合。有些问题还需要细致观察,甚至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力、联想力、想象力、观察力等多种能力。当问题得以解决后,还需用正确、流畅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又培养了组织语言、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解疑不但可以培养人的多种能力,还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信心。
二、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时,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很多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的不准确,这时学生才明白原来自己还有很多问题不理解,只是没有提出来。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的求知欲不强吗?是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吗?我想,不是的。究其原因,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从文章题目入手,提出问题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文章的题目,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在学生读完题目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就围绕“借”字来质疑,提出了: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的?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这几个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经过调整这些问题的顺序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即: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了,怎么借的,结果怎样。
这样,经过训练之后,每当课题出现时,学生初步明确题意后,就会立刻产生谁?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此时,学生有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 ,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2、概览全文,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学生概览了全文,可以提出一些不明白的词语和一些不明白的问题。只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地予以肯定,还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进行全面的讲评。对一般常识性的或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在提问后及时解决。筛选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和文章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可以先不做解决,留在深入理解阶段再进行解决。如在学习《温暖》一文时,学生提出“什么是激动”、“清洁工人为什么激动”、“深秋指的是什么时候”、“文章说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为什么说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这里的温暖是什么意思?”这样几个问题,“深秋指的是什么时候”这个问题可结合当时的季节及时解决,而另外几个问题就要留在讲读阶段进行理解了。
3、深入阅读阶段,提出问题
在深入阅读阶段,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质疑,但一定注意学生的疑点不能脱离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读一段文章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开始学生可能提不出来,教师可以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很有可能答不出来,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价值,提示学生注意这些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模仿老师尝试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题。
(1)、从内容的理解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在深入阅读阶段,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这样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就提出“练功”是什么意思?“苦头”指的是什么?“生活的本领”指的是什么?“真正的狮子”指的又是什么?这样几个问题。如果弄清这几个疑点,课文的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2)、从表达形式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秋天》一文,文章描写落叶飘落时的情景,用了一个比喻句“它们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让学生读一读这句,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说树上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通过理解,让学生懂得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生动形象。
展开全文阅读
(3)、从标点符号上教学生提问。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描写狮子的样子一段最后用了省略号,这时,我就让学生观察这个自然段最后的标点符号是什么?启发学生想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学生经过思考就明白了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在这里就省略不写其他狮子的形态了,从而说明这些狮子的形态各不相同,这时,还可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在学习《小马过河》一文时,小马说:“有一条河挡住了,过…过不去”。这个句子中同样用了省略号,可表示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了,这句要表现的是小马难为情的样子,不好意思说。
4、课后练习时,进行质疑。
一篇文章,课后习题完成后,也应勿忘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疑点,如果有,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进行解决。如学习《回声》一课后,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这时,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再次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果然提出了“只有在桥洞里才有回声吗?”这样一个问题,这时,可让学生再次回到文章内容,结合回声产生的原因,让学生进行思考。
教给学生这些质疑的方法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思维就会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创造性。
(二)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有了疑问就要进行解决,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解疑的积极性。如果学生能逐渐地解决问题,就必然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又会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1、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解决的情境。课堂上要根据具体文章,根据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学生提出什么是落户安家。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小鸟把种子吃进肚子以后,娃娃在鸟肚子里舒舒服服、甜甜美美地睡上一觉,就会钻出来落户安家,是种子自己钻出来的吗?那是怎么回事,你能结合这小节的内容说说什么是落户安家吗?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就会议论纷纷,最后不但理解了什么是落户安家,同时也感受了文章的情趣。
2、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几种解决的办法,但是一定要从中选优 。
(1)、代入法。有些词语不易理解,可以告诉学生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这个词语的几种解释罗列出来,从中选择 ,选好以后,把这个意思带入课文,看是否符合文章的内容。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学习“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理解“告别”一词时,告诉学生告别一词有三个解释:“离别”、“辞别”、“和死者最后诀别”。请同学们试着把这三种解释分别代入句子中,想一想你认为选择哪种解释最合适呢?根据文章内容,在这里应该选第一种解释,然后再把这种解释带入文章,即“孩子如果长大,就得离开妈妈”。
(2)、直观法。如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豌豆,什么叫豆荚,这就可以告诉学生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去看看实物解决,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告诉学生豆荚里是豌豆的果实,它指的是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豆,而豌豆就是指豆荚里面的豆。这样,通过观察实物再加上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词语的意思了。
(3)、实验法。如学习《回声》一文时,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告诉学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这个问题就解决了。预先在投影仪上放上水槽,水槽里放上水,先把学生引入情景,现在你们就是小青蛙,跟着青蛙妈妈来到河岸上,这时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拿起一颗石子扔进水槽),让“小青蛙”们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会说,看到波纹碰到缸壁又荡回来,从而帮助理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4)、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什么是“练功”?在解决什么是练功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不要急于回答,先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再结合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理解什么是“练功”,这样这个问题就很自然地解决了。
(5)讨论法。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后,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经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得,在这个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把个人的学习成果转化为这个小集体的财富了。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教会学生运用以上这些方法进行解疑之后,当学生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时,就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疑,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能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了解哪些问题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只要学生读一读,想一想就可以解决,那些问题确是关键所在,确需教师的引导才能解决。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好解决问题的一级级台阶,帮助学生从现有的水平跃上学生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要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鼓励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即使学生在探索中提出错误的疑问,教师仍要予以热情的表扬和引导,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的发问,不管与文章关系密切与否,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感知哪些问题是与文章关系密切的。
3、正确处理好质疑、解疑的关系
在学习中,质疑的目的就是解开这些疑点,有所收获。因此要根据学生质疑内容的难易,分别确定解疑。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同学在小组内帮助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悟出正确答案。对于较难理解的问题,和文章中心有密切关系的,在深入阅读阶段,教师应积极的照应、接触这些问题,稳妥的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来准确理解。真正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等地位,一道探讨问题,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不放过、不忽视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质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问题得以解决了,才会有兴趣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正确处理质疑、解疑的关系至关重要。
“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使学习变得自觉而轻松,在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地质疑、解疑,他们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让我们的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他们能主动地克服重重困难解决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 摘自《知识文库》
标签:
教学论文
浅谈低年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现代赤兔马的悲哀---从高考满分作文说起
下一篇:
一个降落伞包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