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1358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阁夜》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高二语文组  朱老师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1、探讨杜甫诗的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学习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时:1课时 

【知识链接】

一. 作者简介: 

杜甫,人称杜子美(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 解题

     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诗,写景、写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觉。从诗的内容可以判定它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季。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所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里的所闻所感,所以诗题叫做《阁夜》。 

【简析】蜀中有崔盱、郭英义等互相残杀,百姓遭殃,诗中的“野哭千家”就是这次战祸的写照。杜甫经常情思诸葛亮,这是他从内心崇敬的一位贤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四、字词:

阴阳:阴晴

短景:景通影、冬天日照短,故称短景。

渔樵:渔夫和樵夫。

漫寂寥:任它去寂寞无闻吧。

【学习过程】

一、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感知全诗的情感基调。 (诵读提示: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读时要注意把握作者情感。) 

    2、对照课文注释,感知内容。 

3、这首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所见所闻和所想? 

 4、学生生再次感情诵读。

二、小组分别探讨四个问题。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达标检测

导航P39二、三题

【学后反思】

《阁夜》参考答案

3、见到了冬天晚上的霜雪景象,天上的星星在三峡中倒映的动态。 

听到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 

想到了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

探究:

明确1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情。 

明确2: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五更时分,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明确3: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 “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明确4: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朱华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阁夜》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屈原《国殇》赏析及译文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