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190  
标签: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之原因
陇西县宝凤初级中学 刘永红

关键词:隔代教育  教育资源    留守儿童

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初中生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农村艰苦的生存条件和相对滞后的经济环境;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出现失衡等。

关键词:农村 :隔代教育:留守儿童

   近年来,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已经达到5.47%。事实上农村初中学生的流失率要远远高出这个数字,农村初中学校在传统与开放发展中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学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教育和谐发展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农村基层教育的工作者,笔者对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有深刻的感触,下面浅谈几点农村中学生流失现象的原因: 

一.农村艰苦的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客观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也提高了家长对教育功能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农民文化素质的影响,增收能力不强。外出务工缺乏专业性就业技能。在外从事临时性、季节工作。许多家庭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还不是很快。尤其是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仍然处于贫困的边缘,子女上学的学习用品和吃饭穿衣都需要大量的开支。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就读的困难。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难以完成学业,当家庭在经济方面出现较大缺口时,家长就会产生让子女辍学打工挣钱的想法。 

二.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新“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读书热情。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许多农村家庭因供读大学生而导致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       以前学生无论是大学毕业还是中专毕业,都能顺利找到工作,就业有保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强。当然家长对子女上学读书抱有较大的希望,希望他们跳出农门,光耀门楣。高校扩招以来,大量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之间的矛盾。然而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农村出现大学生无法就业的现象,导致家长就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面对普通高中招生分数年年攀升的态势,成绩一般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认为考不上高中还不如趁早外出打工挣钱。八年级成为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高峰段。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学生缺乏亲子教育中父爱、母爱的呵护,很少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留守儿童的教育就很自然的落到爷爷、奶奶身上。这些所谓的监护人更多的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缺乏心灵深处的沟通和交流,因而在价值观上很容易出现偏差。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因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阴影当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学校生活中的表现为行为失常、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社会逆反。不能和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是农村中学生流失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农村初中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学生实施寄宿制管理。学生的食宿条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教育教学的管理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在学校教学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有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具体运作中,优先满足城市和集镇学校,然后再满足边远农村学校,这种教师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城市、集镇学校人才堆集形成隐性浪费,而边远农村学校则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从而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和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差距,进而不断产生新的薄弱学校,客观上延缓了农村学校和农村学生的发展。事实上,农村初中学校后勤管理人才短缺。大部分教师身兼数职,既要忙于开展课堂教学,又要参与学校的多项管理,显得力不从心。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培养困难,成长缓慢。面对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许多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农村初中专业教师的缺额较大,正常的教师专业培训因教师的短缺无法有效开展。在确保开足文化课的前提下,艺术课的教学就很难展开,学生的审美情趣很难得到陶冶。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应有培养和发展,感受不到成长历程中的乐趣。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满足不了初中学生的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可以说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已经成为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隐形因素。

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的繁荣稳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初中学生流失的严重性。在当前,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温暖,让更多的农村初中学生留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

 

刘永红

标签: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探究
下一篇:知识改变命运,高考奠定人生——在2013届高考复习动员大会上的发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