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课堂实录
阅读:1750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声声慢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都是有烦恼与忧愁的,是吧!那老师想问你们,当你有烦恼与忧愁的时候,你是怎样表现呢?你的这些愁为何而来?

学生:……

老师:好的,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也知道了你们的想法,同学们的烦恼忧愁大多数都是与学习、生活有关的,同学们有忧愁的时候,心情普遍都是比较低落的,做事积极性也会下降,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在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影响到身边的同学,看来愁给同学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老师知道同学们现在的学习压力挺大的,不管怎样,在生活中要学会排解,不要压抑在心里。在以后的生活中,要是有什么烦恼自己想不通的,和老师或朋友聊聊,那样也会轻松许多。好了,今天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女词人李清照,通过她的词表现出来的愁是什么,又是为何而起。

二、了解作者

老师:老师在课前让同学们预习这首词并且试着去背诵,现在能不能背得出?好,把书本盖上,大家一起来背诵,《声声慢》预备起……

同学们开始背……

老师:同学们都能大致的背得出了,看来之前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坚持这种好习惯。下面呢,我们就来说说作者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前期悠闲的少女和少妇生活使她前期的词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全词赏析

老师:刚才同学们也背诵了《声声慢》,那你们觉得它是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

同学:后期!!

老师:对,是后期,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啊,那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这首词,看看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怎么表现出它的情感呢!刚才老师呢让同学们背诵了这首词,这次是集体再来仔细的朗读一遍,注意带着感情去朗读,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整首词表现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好了,开始,《声声慢》……

(一)如果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换成“寻觅、冷清、凄惨”好不好?为什么?

1、逐句分析

①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 

  开头三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为全词打下了哀婉凄凉的情感基调。

“寻寻觅觅”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冷冷清清”应是轻读、降调。“凄凄惨惨戚戚”应该读的一字一顿,字字泣血

2、归纳要点

①增强音乐美         ②曲尽思妇之情 

(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学生:淡酒  晚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来抒写自己的“愁”呢?

 1、三杯两盏淡酒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怎敌他晚来风急”

①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自古逢秋悲寂寥”

②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列出有关“雁”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教师点拨: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旧时相识的雁吗?) 

  ②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略析“黄花”意象)


展开全文阅读
 ①列出有关“黄花”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点拨: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②得出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略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词人是位感情丰富的女子,这样守着窗儿,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如此孤独难耐、惨淡愁苦可怎么捱到天黑呀!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详析“雨”意象,略析“梧桐”意象。)

 ①列出有关“细雨”诗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亡国之愁)

②得出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6、“梧桐”意象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让我们带着对愁的感知,再一起来齐声诵读,体会这凄美绝伦的意象意境。

 

陈雁敏

标签:课堂实录 高一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一课堂实录 声声慢 课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美育催开智慧花——谈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中年级班主任治班策略展示 (高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