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论文
阅读:4311
标签:
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研究
摘 要:新课改如火如荼,创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前瞻的语文教育理念,新的语文教学策略等等都在引领我们提升作业设计的理念。但是我们发现:在语文作业布置方面,单纯重复,内容封闭,作业方法、手段单一,只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的大脑常被桎梏,兴趣多被削弱。作业针对了学生的全体,而没有考虑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出现“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却“消化不良”;作业忽视学生的情感,缺少学生、教师与作业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忽视对学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如何摆脱这些现象的存在,究竟什么样的作业设计才会对学生的发展更加有效等问题成了摆在我们这些一线教师面前需殚精竭虑去探索解决的难题。笔者将平日的尝试和探究汇成此文,以求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语文 兴趣 教学有效性 创新 作业设计
一、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一)传统的作业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而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宝贵延伸,却太多地停留在传统形式上,存在着下列亟待解决的弊端:
1、作业机械重复多、容量大,学生的负担沉重。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只求数量,难求质量。学生疲于应付,无暇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以积累知识,开拓视野。
2、功能单一。传统语文作业的类型单一,局限在书面的居多。学生每天离不开抄抄写写,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
3、操作形式单调。我们或急功近利于中考成绩,或只为达到基本的作业规程(应付检查),多以背诵、默写、翻译古诗文,大量做练习或反复写生字词等机械、单一的内容、形式作为随堂作业的主流,忽视了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忽视了学生学习语文与其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整合,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语文索然无味,甚至因此不重视或厌学语文。
4、要求缺乏层次。不管采用阶梯式递进,还是螺旋式上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布置不同的作业,以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综合、评价”等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遗憾的是,传统作业没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尴尬局面。
5、作业的设计层级不科学。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注重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中情感的体验,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科学、系统的培养。
6、作业布置随意性大。语文作业的布置完全由老师“发号施令”, 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需求,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造成学生兴趣不高,完成作业时有惰性。
7、评价方法落后。目前对教师作业设计的评价基本上是空白,教师几乎没有机会、没有必要进行作业设计,因为商业性的作业已经够学生用了。我们认为,评价学生作业,一类应是评定它对不对,另类应是评它好不好。而许多教师在没有搞清作业性质的情况下,一律以“对不对”的标准来判断优劣。
由以上现状分析,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的优化设计作业的思想意识与素养储备。同时,优化设计初中语文课后作业的实践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中绝不可漠视的一方改革阵地。
(二)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是课改的必需
当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作业量过大是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把“减负”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作业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使学生在“减负”之后有事做,也能及时地巩固课堂内的知识,做到“减负”不减质。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研究学生的作业规律,在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上大做文章,做好作业布置上的“减负增效”。
(三)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是新课标的导向
新课标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愿望的一项活动,成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在做作业时,应让学生体验幸福与快乐、苦恼和辛劳。使作业真正在成为学生的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形式多样,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有自己的选择、计划、探究和体验,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性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策略一: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阅读是学生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信息的习惯。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而且还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应当尝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并进而推广到课外阅读中去,使学生自觉的养成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文教学能否较好地展现学科的人文性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重视用学科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人文素养的缺失,面对生活时却时常显得不太成熟,甚至对生活缺乏应有的辩证认识、分析能力。比如布置他们写一篇文章评论网络流行游戏“偷菜”,他们要不就是把这个游戏贬得一文不值,要不就是把游戏的乐趣捧上了天;让他们评价一下“快女快男”选秀节目,他们要不就把快男快女“一棒子打死”,要不就把快男快女奉成“伟大的成功者”……生活在部分认识能力不高的学生的眼中似乎只有单纯的黑色或白色之分,没有丝毫中间色彩,学生看问题呈现出单一化、绝对化的毛病。对此,本人曾引导认识能力不足的学生阅读了大量介绍和评论时事热点的文章,如有关“凤姐征婚”、“犀利哥走秀”、“矿难”、“湖北孙氏兄弟”、“奥巴马改革”、“房价”等大多数人关注的话题,还曾给学生征订过《广州日报》、《南方日报》、《杂文报》等报刊杂志,引导学生关注每天的生活。再有,大多数学生家里有条件上网,本人指导他们在网上搜索关于同一社会热点的不同评论,归纳总结优秀评论的写作角度,并且利用语文课组织学生针对同一社会问题开展辩论和写作训练。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的认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们的作文观点不再是简单的喜怒哀乐表达,而更多体现出对生活、社会深层次的认识、思考。同时,对社会热点相关文章的阅读,也不知不觉让学生形成了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习惯。
展开全文阅读
当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文时,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学了会阅读说明文的基本常识,更知道了苏州的园林的自然美、人文美,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景点,去查查资料吧,看谁知道的最多,下节课告诉大家好吗?”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查找有关信息。课后,他们通过多种途径的阅读(从教材中捕捉信息;到校图书馆或班图书角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在家庭藏书中寻找;到书店查阅;上互联网查找等。),不仅了解到中国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还了解到了中国有哪些世界自然遗产,还有学生说像西安碑林、古城墙和秦始皇兵马俑、福建客家土楼、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这样既让学生提高了信息意识,更拓展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视野。
策略二:加强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姻
语文,包罗万象;语文,博大精深。语文,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的语言为凭借的课文,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使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
课题实施过程中,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赏析歌词,欣赏旋律。让学生去认识、采集各种树叶,自己创意制作一幅树叶画,再叙述图意或讲讲画里的故事。有的课文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算一算,运用自然常识动手做一做实验。把阅读同科技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写观察日记同航模、饲养、天文、地理、劳动等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克隆》时可以组成一个生物繁殖探究小组自主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无性繁殖的生物实验,组内合作探究。在学习《长江三峡》时,放歌曲《长江之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长江一泻千里、万马奔腾的气势;教《雪》时,让学生描画“江南的雪景图”与“朔方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包含诸多因素的对比,虽然并无什么褒贬,但是对比之下,南北雪花的独特个性就显得格外鲜明而突出了,这其中的想象空间足够我们任何一个层次的学生发挥想象!我们甚至还可以通过这些假设性问题的讨论。 例如:在学杜甫《赤壁》诗时可以这样假设“东风真的不与周郎方便,曹操所造的铜雀台真能深锁‘二乔’吗?”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同时又锻炼他们的想象能力。
例如《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散文。本文先写山势,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三峡山势的高耸挺拔,给人以雄壮之感。次写水势,三峡夏季水势之盛,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胜过乘风御马。其水声之急响,如闻于耳;其水势之浩荡,如临其境。再写春冬景,此处仍旧写水,“回清倒影”,但与夏季相比平静了许多。最后写“晴初霜旦”的秋景则通过“高猿长啸”的“哀转久绝”,再现三峡秋季寂静、凄凉的气氛。全文气势跌宕起伏,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师学生体会这一点。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这种气势,笔者在范读课文的时候,配上了旋律同样跌宕起伏的古典音乐《高山流水》。伴随着时而急促,时而舒缓的音乐旋律,我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毕课文音乐停止,我再让学生谈谈听后对三峡景物的看法。学生发言积极,而且能谈到点子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的风景画,唱了一曲春的赞歌。文章以盼春——画春——赞春的顺序安排全文,给我们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我们一贯的做法是深入分析语文的语言特色,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笔者突破常规,将美术绘画渗透其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之美,写景之妙,然后对内容只作简单的点拨。最后布置学生选择一幅画,思考怎样用图画表现出来,并让他们评议谁画得最符合文意。有个学生画的是春风图。风是无影无踪的,怎么画呢?他很聪明。他根据文意画了一个小鸟站立柳梢,柳条都向一个方向微微倾斜。有学生问他:“柳条为什么是一个方向微微倾斜呢?”他回答说:“因为有风吹来,所以柳条会是这个样子的。”他的回答不正是对文中“春风图”的独到理解吗?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学习更高效、快乐。
策略三:促进作业内容向生活开放
苏霍姆林斯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课题组老师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处生活,在大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红、绿、蓝……这些只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五月第二个星期天,也就是母亲节,这一个星期的星期五,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设定了一个主题为“感动母亲”。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最终确定了“感动母亲”三部曲:1、把自己对母亲真诚的感谢写在卡片上送给她;2、为母亲梳头发;3、为母亲唱一首赞美之歌。三件事做完后,请母亲把她心中的话写在卡片反面带回学校交给我。
星期一,我的手上满是真诚的祝福和感谢,他们写道:“妈妈,这几年的养育之恩,我这辈子都还不清,现在,我长大了,今天,你就痛痛快快地过你的节日,其它的事就交给我来做吧!”
“妈妈,您就像一朵云,
我就是您怀抱中的一颗小水滴,
妈妈,您就像一朵花,
我就是花中的那细细的花蕊,
妈妈,今天是您的节日,
我大声地告诉您:
妈妈,我爱您!”
……
而学生母亲的话,读来更令人幸福。“感谢女儿对我亲切的问候,下班回家,她已经为我洗好了衣服,烧好了饭……女儿长大了……”
“听着儿子为我唱歌,趴在我耳边听他的心里话,让我禁不住直掉眼泪。”
“我以为孩子没长大,今天,惊喜地发现他长大了,梳的头发虽然很像一堆茅草,我还是顶着自豪地上班去……”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活用课文,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将教室里学到的,向家庭迁移,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拓展。
三、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形式研究
要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如果光靠外力强迫,而没有内在动力,是很难持久的。这就需要作业本身一定的趣味性,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当视野开阔,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使其增加情境性,趣味性。并根据不同的年级、课文内容,将作业的“脸”悄悄地变一变,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脸”。激发学生对作业和对完成作业的兴趣,享受作业的乐趣。
1、自主积累式作业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语文学习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余文
(1)课内知识的积累。在每一单元的学习中,我都要求学生做好以下的积累性作业:①积累一些雅词。主要是“读一读、写一写”中重要的词语的读音、意思及用法;也包括新学到的成语的积累。②积累一批优美语句。主要是摘抄本单元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非常美的句子,并说出理由。③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对本单元中重要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做好记录。④积累能给自己启发的哲理性句子或名人名言。⑤积累常规的文言文词句。⑥积累古诗词名句,如写春花、春雨的,咏月、咏雪的,等等。⑦积累写作的知识。如学习一个巧妙的构思,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课文的结构特色理出来进行模仿;学习一个好的开头或结尾方法等。
(2)课外知识的积累。①做好课外阅读和摘抄。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做好不少于500字的摘抄作业。摘抄的内容为自己所读的课外书中的精彩语句、语段或文章,后面要附上自己的点评,点评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理由,也可以是自己的阅读体会,还可以是自己的疑问。②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增加课外知识。③做好一些小故事的积累,这些小故事往往能给人一定的启发或教益,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素材。④剪报作业。利用课前5分钟向学生读一篇《读者》中文意双美的文章,让学生从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一学期的坚持使学生爱上了《读者》杂志。同时又适时地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制作剪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摘录经典词句;或有感而发;或作点评等等。版面设计可张扬个性;可符合文章内容;也可予以忽略。学生说:“剪报”剪出了新乐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些积累性作业的设置促使学生多读书,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接受了思想文化熏陶并积累了丰厚的文学文化素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是益处无穷的。
2、探究性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更是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初步养成,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
[案例]经典名著探究报告
在学习完九年级《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等课文之后,学生对《西游记》、《水浒传》中的故事产生极大兴趣,我适时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并激发阅读四大名著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探究的的角度,并对学生进行研读方法和撰写探究报告的指导。
在这次合作、探究的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一份份富有个性的探究报告,虽还有些稚嫩,但却初现雏形。学生的探究角度各具独特:有“义气性情拔山河”;有“三国演义人物性格探究”;有“孙悟空与猪八戒性格的比较”等。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既加深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又产生了强烈的深入探究的读书欲望,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也得以培养。
3、自助餐型作业:我们把作业分为基础、阅读、写作等几种类型。基础类作业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抄抄词语、练练字。阅读类作业主要完成课外阅读及摘抄任务,一周须阅读并摘抄3次以上,同时写下简单的评析文字,以读促写。写作类作业则以写促读,每周练笔,长短不限,养成细心观察,善于思考,随时记录的习惯。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再根据他们测试时的基本情况及平时表现进行二次分类,试行一段较长的时间后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学了《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可以设计以下作业:
①.写一写:缥碧 轩邈 泠泠 嘤嘤 经纶世务 鸢飞戾天 交映
②.摘录文中你认为富春江风光很美的句子。
③.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幅“富春山居图”。
④.如果你在江中的小船上,面对汹涌的江水,两岸的高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⑤.学了课文,请你做一回小导游,介绍一下富阳的风光,写一段导游词。
(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这样的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最后,对这种“自助餐”式的选择性作业,也要做到“分类评价”。就是对好中差学生的作业的评价不能统一标准,对学困生的衡量要求及完成作业的时间上要适当放宽一些,对优等生的要求要严格一些。这样,可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跳一跳,够得着”;学困生“低起点、小坡度”,最后“消化”得了!
4、想象性作业。
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因素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案例]《给心灵插上翅膀》想象能力训练
学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童趣》一文后,为了锻炼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具有丰富空间的题:“两根直线、两个圆形、两个三角形,请任意组合,组成一幅画面,并给这幅画配上一个诗意的注解或题目。直线、圆形、三角形的长短、形状、大小、角度可以随意调整,但必须用完这几个条件。”
学生纷纷动脑动手,课后完成促成了很多经典的、诗意的“作品”。
比如:一个学生是这样组合的:用一根直线代表水平面,上面用一个略微变形的三角形代表“山”,山的右上角有一个圆代表太阳;另外再分别用一根直线,一个三角形,一个圆组成与上面的三个图形对应的图形,代表倒影,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他取的题目是“江山如此多娇”。
还有一个学生是:用两个三角形和圆形组合成一个风筝形状,并用两根直线代表放风筝的线,但是两根直线之间是断开了的。他给这幅图的注解是“对你的思念,就像风筝断了线”。
还有一个学生组合的图形是一条小鱼跃出水面的样子。给的注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诸如此类的绝妙的想象组合和注解,让人欣喜不已。另外,我还针对学生作文水平低,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局面多次设计“联想•想象”作文活动课。这样的想象性作业和训练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大的促进了他们动脑的习惯、思考的积极性,还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的触觉、文学的素养和对美的感悟。
5、自编测验作业
课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明确知识要点,本课的重点难点,自编相关的习题。自编的作业内容可以包括一些机械性的识记题,也可以包括一些较深层次的主观性思考题,还可以包括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或与本文特点、语言特点一致的课外语段等。在编作业之前,学生必须对课文内容充分地熟悉,对该文的重点难点有巩固,编完后自我测试或互相测试又是一次对课文的复习,一举多得,学生又非常有兴趣。
尤其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我们如果要带领学生进行系统归纳性的复习,如果完全由教师供给,学生会产生“炒冷饭”的厌倦感。因此,我们不妨帮助学生学会内容整理,根据复习内容自编复习习题或试题。课中选择“得意之作”当众点将,让其他学生来解答,然后由这位学生评改;也可以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换自编题,相互“考试”,相互批改,相互评析;教师也可以从中择优加工汇编成单元测试卷组织测试。评选出“最佳编题”与“最佳答题”者。这种练习形式使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知识的归类与整理,模拟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又充当评价者的角色,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价值,深受学生欢迎。
6、实践型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作业的布置要走出以前的旧形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还需要强调学生的“体验”。
[案例]读书报告会活动
我于2011年10月在初一年级组织开展了主题为“分享读书快乐,交流心中感悟”首届读书报告会活动。
在报告会上,学生们从读书方法、读书经历、读书感悟、读书体会、读书态度等方面谈了自己感受和收获。大家在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交流心中的感悟,可以说是初一年级学生的一次阅读交流和展示的盛会。
在思想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学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这次读书报告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展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有效促进了校园读书之风,营造了校园书香之气。也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再比如:学习了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后,我这样设计了作业:
“回家后,请先绘出本诗的背景图,然后按诗句意思剪出诗中其他事物的形状图,并涂上颜色。明天到班上展示。” 第二天,古诗《绝句》剪纸贴图演示会开始了!会上,有位同学的作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只见她将自己事先画好的上有万里晴空下有清澈江水的背景图贴上了黑板,然后按四句诗句意思分四步在背景图不同的方位贴上涂色的剪纸作品。第一步贴上翠柳和黄鹂鸟。第二步贴上一斜行飞天状的五六只白鹭鸟;第三步贴上高低错落的白雪山川(背景图最上方);第四步贴上三五只小船(背景图最下方)。
这样的作业,融趣味性、形象性、情感性、新奇性为一体,吸引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成都草塘那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观察等诸方面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对学生的训练走向“综合”。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师要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
展开余文
7、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语文作业就是“跳”出文本“围城”,在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土壤里发现问题根源,发掘作业设计的题材。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眼界,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比如:八年级下期有一次考试,试卷的课外文言阅读题就考了学生对《史记•项羽本纪》中一段节选文字的理解,并且还给了学生一次思考和评论的机会:“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对项王该不该自杀,历来争论颇多,请谈谈你的看法。”可惜的是,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完全错误地理解,说什么“项羽应当努力,应当拼搏,不怕困难”等等。显而易见,学生对这段历史,对项羽这个人物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当然谈不上什么深刻独到的见解,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干脆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基本对等的两个组进行一场辩论会,主题就围绕“项羽是我心中的英雄•刘邦是我心中的英雄”来展开,让学生先分工合作进行充分的材料和论据准备,然后专门用一节正课的时间进行一次“唇枪舌战”。
自然,不用老师“灌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歌名句、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刘邦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名句等等都毫无悬念地出现在了学生的唇枪舌剑中。
还有一些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论据。比如:
“古今成大事者,亦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做人,要有气度与气魄。”
“楚汉争雄之时,霸王项羽以他“力能扛鼎”之气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英雄,何等的顶天立地!”
“刘邦是货真价实的‘先破秦入咸阳者’,但却并没有‘王之’,也是没有‘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而是把沃野千里的三秦之地拱手让给了项羽,自己去‘王’了汉中那穷乡僻壤。刘邦深知‘士卒不足以当项王’,硬拼只有一败涂地,成为项羽的刀下鬼,所以一让了之,刘邦是聪明的。而反观项羽呢,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失败自刎,硬生生一根大树拦腰折断。项羽就不懂得‘忍’,更不懂得‘让’,所谓‘大丈夫能伸能屈’,项羽是算不上大丈夫的,算不上大丈夫的人堪称‘英雄’?”
“西楚霸王,将门之后;慷慨威武,气吞山河;英勇善战,志存高远,;粗中有细,有情有义;宁折不弯,光明磊落。尤其爱江山也爱美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
“地痞刘邦,无赖小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投机钻营,无耻奸诈;弃儿烹父,泯灭天良;圆滑世故,表里不一。尤其靠众人帮助做了皇帝后,居然当着众臣之面嘲笑父亲,‘当年你说我不如老二,现在看怎么样?’简直令人不齿!”
“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寄人篱下,心终不甘;忍辱负重,虚与委蛇;善于用人,用人不疑;胸有城府,随机应变。为了事业,不计得失,不惜代价,不惧艰难,最终一统天下,开创出大汉王朝的宏伟基业!”
“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意气用事,刚愎自用;残暴恣睢,粗鲁放纵;儿女情长,难成大器。尤其是退至乌江,竟为面子,不图东山再起,自绝退路,实乃非大丈夫所为。”
……
这样的作业,这样的训练,绝对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微弱“效益”,学生的思维、整合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创新能力绝对不可小觑。
四、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研究反思
第一,笔者以上对初中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和探索还有很多方面存在过分理想主义的色彩,它的完善与成功,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索,还需要广大同仁在相同的领域共同交流探讨。
第二,有了可操作的作业设计形式,还得有保证实施的可行措施。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这是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在作业布置上全面顾及各层面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展示。
第三,我们不可能期望长期以来的作业流弊能在短时间,大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如果把课题的实验作为一次战斗的话,我们首先考虑接下来将是一场新旧事物的持久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而且还要在不断总结和摸索中去改进和实践。
第四,在作业改革方面,我们尽管已总结出了一些模式,但我们仍在思考,是否还能找到一种适合所有学科,甚至能影响目前作业现状的的模式,如若暂时尚不能够,那是否能够从各学科、各年级或年段的角度摸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形成一个作业改革的模式群,那样我们的教学就会有许多选择的余地。
第五,作为一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课题,我们是否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研究。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有趣、面向全体、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不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在这里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发展!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建模》 伊道恩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3、《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 和更生 吴红耘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新课标初中语文探究性教学实例》 郭裕源 顾存根 主编 宁波出版社
5、《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李子建、梁振威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6、《语文作业系统的设计原则》 刘志云 董京峰 著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李解
标签:
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黄河颂》课堂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金黄的稻束》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