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667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初识文言文特点和寓言的特征。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在了解文言文翻译方法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准确翻译全文。

      4.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导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4.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并说出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如 “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请学生尝试着概括出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给人以劝戒作用。(简言之: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明确】⑴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⑵《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2.检查字词

      履(lǚ)  遂(suì)   先自度(duó)其足          吾忘持度(dǜ)      宁(nìng)信度(d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 (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五、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六、三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的对话,思考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提示:抓住动作和语言)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可看出买鞋者是一个固执,迂腐的人。

      文章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2.说出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七、巩固训练:

      1.写出重要字词的意思。

      履:鞋   度duo,量长短     置:放。   之: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座位。  

      之:往,去。      市:集市。    操,拿。  吾:我。        反:同“返”,回去。

      市罢:集市散了。     遂:于是,就。       宁:宁可。       信度:相信量的尺码。


展开全文阅读
      无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脚。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⑵至之市,而忘操之。           ⑶吾忘持度。

      ⑷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⑸宁信度,无自信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 置之其坐(坐通“座”)          (2) 反归取之(反通“返”)

      4.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

      (1) 至之市(动词,到)       (2)而忘操之(代词,量好的尺码)             

      (3)何不试之以足(代词,代指“鞋”)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

      八、布 置 作 业:

      1.背诵、默写《郑人买履》

      2.预习、背诵《刻舟求剑》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第一层: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      市罢,遂不得履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从中能得出什么道理。

      二、检测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

      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吕不韦使其

      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2.检查字词

      涉sshè       遽jù      契qì      矣yǐ     若ruò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出节奏、人物的语气。)

      2.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老师范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文中注解翻译全文。

      2.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下来 等待全班讨论。

      五、思考讨论

      1.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明确】寓意:不懂得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  获得预期的效果。

                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在揭示寓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共同的寓意: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写法评析:《郑人买履》通过人物对话,使故事的讽刺效果大大增强。《刻舟求剑》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对比议论发人深省。

      六、巩固训练

      1.理解重要字词

      涉:跋涉,就是渡水的意思。     自:从      遽:立即,匆忙。      契:雕刻。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这儿。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从其所契者】从:依照,按照。所契者,雕刻记号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⑵遽契其舟           ⑶是吾剑之所从坠。

      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⑸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七、布置作业

      1.熟背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

          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周建梅

标签: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发挥阅读教学主渠道作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下一篇:2012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错别字千例 高考复习(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