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185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过秦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2、了解贾谊。
3、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及写作的目的。
4、学习运用多种对比的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5、通过类似主题的文章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梳理本文文言知识,集体校对。
2、论点切入,逆推本文的思维方式,体会对比运用之妙。
3、比较阅读,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实据说理的习惯。
2、体会为政者因时施政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目标:1、了解贾谊。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梳理本文文言知识。
4、熟读课文,并概括大意。
过程:一、导
要点:1、李商隐《贾生》
(注:《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二、介绍贾生
要点:1、时代、国籍:西汉文帝时期
2、身份或评价:政论家、文学家
3、字号、别名:贾太傅、贾生、贾长沙
4、名句:(1)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语也。 (2)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3)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4)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5)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
5、主要作品:(1)政论《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2)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三、写作背景
1、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陈政事疏》)
2、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鬻子。(《论积贮疏》)
译文:现在许多人放弃农业去从事工商业,消费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害。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这也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大害公然盛行,没有谁制止它。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的人很少而耗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用光呢?汉朝自从建立以来,近四十年了,公和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百姓就会忧心忡忡;年成不好,百姓交不了租税,(朝廷)卖官爵,(百姓)卖儿女。
四、梳理文言知识,并完成课后第四题及练习册相关习题。
五、熟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兴亡过程(1-4) 兴 崛起(孝公)
强盛(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 叙
统一(始皇)
亡 灭亡(秦二世)
灭亡原因(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议
六、作业(见练习册)
第二课时
目标:1、分析本文论证的方法。
2、体会议论文论证充分的根由。
3、比较阅读,体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秦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过程:一、导
要点:秦国从秦孝公公元前361年立志兴秦,到始皇帝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共花了140年时间,而秦朝从建朝到公元前207年灭亡,仅仅只用了14年时间。是什么原因导致秦朝的迅速覆灭?
二、内容分析
(一)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据此分析本文论证之妙。
针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提问?
1、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2、“攻守之势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要强调“仁义”?
4、文章是怎么演绎出这个观点的,即如何看待其合理性?
崛起 立雄心、定国策(以法家、兵家强国)初见成效
兴 强盛 蒙故业、因遗策六国屈服
统一 奋余烈,振长策统一天下
小结:在贾谊看来,秦国的强盛根本在于国策得当,且几世坚守。君王集权、严刑峻法、奖励耕织、以军功论爵、兵战思维的策略使秦国得以统一天下。而这一策略是以群雄纷争、弱肉强食的现实为背景的。
亡 灭亡 愚民
弱民 仇民
固城(防民)
小结:秦朝覆灭,其根由在“民心”背离,因此才有了“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的现象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结局。而这个结局也在于其使用的策略,一开始就将人民置于自己对立面,贪图一己之稳固、一己之享乐,无视百姓的生死,也就是实施了“仇民”政策,民心背离就成为必然。一句话,秦兴于国策,亦亡于国策。
展开全文阅读
探讨:贾谊为什么说攻守之势变化了一定要实施“仁义”而非其它呢?请从文章的论证方法的角度说说贾谊这一结论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使用多种对比手法:
纵比 秦七世兴,一世亡 不变的是实力,变化的民心
横比 秦与六国
陈涉与六国 连环比 悬殊的对比,却有意外的结局,突出民心的强大
陈涉与秦国
结论:一个国家的兴亡靠的不主要是实力,而是民心向背,而民心的获得靠实行仁义,因此说秦朝的快速灭亡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此,章碣(唐)有诗为证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三、作业
见练习册
雍君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过秦论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与地坛》 课堂教学实录(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
2012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