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442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文阅读13
 具体地说,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鉴赏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和“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有明显的不同,鉴赏的要求更高,可以简洁地阐述一下含义,更重要的是剖析这些语言在文中的作用。这个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阐述。对语言的鉴赏还要注意联系主题和人物(事物)形象。如2006全国1,15:

3.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

10.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14.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阳光的香味》)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阳光的照射使稻埕和农夫的皮肤都显得更壮美;(2)“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一句出现在本文第3段,具有为农夫造像的作用。本文虽题为“阳光的香味”,但主人翁却是这位“年轻的农夫”:不仅“阳光的香味”为他所发现,本文的主旨也是通过他的行动、经他之口说出的。作者在作品中给他塑像,让他披洒着耀眼的金色阳光,以闪耀着金色光泽的稻埕为背景,站立在天地之间,这委实是一个强者才能有的姿态。“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一句,说它意在渲染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是因为“金色”是华丽的色泽,农夫收获的稻子晾晒在场上,为金色的光泽所笼罩。有渲染、夸耀、为他自豪的意思。“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一句,说它意在突出农夫的阳刚之美,不仅因为“强悍”二字,还因为“铜色”二字带给我们的坚硬金属感。此外,同样是阳光的颜色,作者把前者叫“金色”,把后者叫“铜色”,从中也可见出他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造像既毕,作者开始描写晒稻谷的场景、对“阳光的香味”的感受、以及农夫对自己选择务农“身世”的交代。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切是非常惊奇,也是非常欣赏的,而前面为农夫造像的那一句话,也与后面描写的内容相呼应。使文章前后联结成为一个有机体。

○3鉴赏步骤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鉴赏语言:

第一步,明确语言的特点;

即分析作品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比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沉郁顿挫等);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等)及其作用与效果;

第二步,结合原文说明特点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语句的内涵。

指出语言所表达的具体意义;

第四步,分析表达效果。即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如安徽卷第16题(《我与地坛》):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第一步:句中的“他”指的是太阳,作者却用了“走下去”、“爬上”等用于人的动词;前面是“熄灭着”,后面是“燃烧着”,前后正好相反;仔细体会,前后句子使用了相同的形式。由此,可以明确这一句使用了拟人、对比、对称句式等手法。第二步:结合原文说明手法的具体运用,比如拟人在文中表现为通过“走下”、“爬上”等动词赋予太阳以人的特征。第三步:交待手法的表达效果。拟人使表达生动形象,对比可以强调某些内容,对称的句式可以给人以整齐的美感。本题拟人和对比容易回答出来,但句式对称要答出来难度较大。【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3)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1相关概念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品运用了哪些方法、方式塑造形象和表达作品内容。从四个角度分析:

A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

B表现手法:想像、联想、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衬托、抑扬、点面、虚实、动静的结合,借古讽今,对比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C篇章结构:过渡衔接、起承转合、铺垫照应、线索、顺序、详略等;

D修辞格:比喻、排比、反问、拟人、夸张、反复、设问、对偶等。

  ○2命题角度: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A分析作品在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等方面的特色;B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3答题过程:

一般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研习考纲重难点

【导语】解答赏析题需要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也需要文学、历史等各种知识及能力参与形成一种综合能力,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四个层次理解赏析题的思考角度:

A是什么——问作品的某一处是什么意思,即对词句篇章的理解,通过对词语本身的理解赏析文章的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如2004年天津卷《春从心出》的第2题: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展开全文阅读
本题从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切入,考查对文章语言的鉴赏。从文中可以看出,这句话其实在谈论了书与人生的关系。书与人生有哪些关系呢?第五段的“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集中体现了要解释的语言的含意:人生如书,书如人生;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中淘出善本精品。

B怎么做——问作品的某一处怎么写的,即对写作方法的体会。如2002年北京卷《一片树叶》的第4题:①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②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这是从全文结构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赏析。从文章的整体结构看,是按季节变化顺序行文的,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那是去年冬天、春天终于来了,在初夏的太阳下、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等到新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从这些内容中可以总结出来: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对人生的感悟可以通过对“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是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是:都有消亡,要正确平静地对待,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C为什么——问作者的某一处为什么要这样写,即对作者写作目的的认识。如1993年全国卷《青菜》: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这是对文章写作目的的考查,着重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的角度赏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与后文写他们“在菜畦间割草”作对比,用狗尾巴草、灯笼草等反衬青菜的美德。

D怎么样——问作者这样写好不好,好在哪里,即对写作效果的赏析评价。如2004年江苏散文阅读《草堂•诗魂》的第3题: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试题从写作手法上考查了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赏析。文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这种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层层深入,主题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中,这四个层次,“是什么”“怎么做”是基础,偏重于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是回答赏析题的基础;“为什么”“怎么样”是对文章的赏析,是在“是什么”和“怎样做”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分析和鉴赏。“是什么”是基础,“怎么样”是思考“是什么”的具体方法;“为什么”指某种写法要为表现“是什么”服务;“怎么样”指是否很好地表现出“是什么”。弄清楚这些内容,答题的指向性就会明确,答题到位的程度也会大加改善。

 ○4梳理解题思路

分析近几年的试题,我们发现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赏析题除了传统的“五选二”的客观题外,也注重了主观题的题量,这是我们复习时认真注意的。

A.主观题解题思路

a整体理解

整体理解文学作品可以从对文章的体裁入手,看是什么体裁的作品,是诗歌还是戏剧,是小说还是散文等。因为诗歌主要选择古典诗歌赏析,戏剧没有在高考中出现,我们只对小说和散文进行分析。对小说的理解,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描写手法的分析、感情体现的方式等方面考虑。散文要看是什么类型的散文,是记人、叙事的还是描景抒情的还是哲理思辨的等;再看感情流露的方式,是托物言志还是情景交融等;然后逐段分析文章的内容大意,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有个详细的把握。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

b揣摩语言

对文中的语言进行辨别、比较、分析,正确把握语言的含意,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理解语言或表达技巧的特点。

(a)从赏析的角度揣摩语言,要注意揣摩语言的组合关系。如1998年《报秋》第3题: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文中连续使用了六个“便”字,都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后面紧跟的是节气名称,这便造成了语言的动感和紧凑感,让人感到时光的飞逝。最后一段用五个“领取”,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层层铺开,强调了文章的主题。

(b)揣摩语言还要注意揣摩语言的情味。文学作品是情感的艺术,在散文中,作者总是非常重视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内情和外物的高度统一。如2004年全国春季卷《雁阵》的第3题:“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雁阵》是篇小说,文章通过对驼爷和狗娃之间的矛盾,表现出驼爷的高尚品质。雁阵是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但天空飞翔的雁阵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这种描写的方法对主题的呈现、人物的刻画、故事的推动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C分析因果

散文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是试题考查的重点,分析中要按照上文所说的四个“什么”分析,找出问题与内容的因果关系,分析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如2000年《长城》的第2题:

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试题设计的目的是对人称代词作用的考查。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是拟人化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用于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利于抒情,给人以亲切感。至于第二问是考查为何用“它”,因为这不是作者的直接抒情,而是转述人们对长城的感受。

d鉴赏形象

试题通过题干的要求、导引、暗示,引导考生到文章中理清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作者的思想态度,以及对事物、人物、景物的感情倾向等。

如2004年辽宁卷《“认识自我”》的第2题:

回答下列问题。①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②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展开余文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试题的第一问考查对文章描写的形象特征的筛选和整合,第二问是赏析描写形象特征的技巧。从文中可以筛选出赛艾姆的具体的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对第二问的回答要注意作者在描写赛艾姆所使用的方法: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

e理解技巧

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要注重分析作者使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在形象中体现的思想感情等。

如2004年辽宁卷小说阅读《“认识自我”》的第3题: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该题考查赏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B.客观题解题思路

命题人在命制文学作品赏析的客观题,有以下几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根据选项的设置方式,分析文学作品,赏析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比如多年来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材料的散文,有着本身的特点,它的“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形式和内容的特殊关系。特别是材料的运用上,开篇往往多描写具体的人(如《黄土》 2001年春季)、事(如《乡土情结》 2003年全国、《话说知音》 2001年全国)、景(如《大地山河》 2004年全国卷Ⅰ)、物(如《门》 2001年全国),然后通过过渡,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等写作手法,把“具象”的人、事、景、物所体现的生活意义升华到人生、社会的精神意义。小说也一样,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人物的描写、故事的记叙等,塑造人物形象。但是阅读中的“五选二”客观题,在选项的命制上往往故意忽视散文的这些特点,设计不符合文章本身特点的对文章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说法。具体有以下表现:

a忽略作者思想

文章使用的语言、塑造的形象和使用的一系列的表达技巧总是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着作者的个人的观点态度。但赏析题的有些选项却故意忽略作者的思想感情,只从文字的角度阐释语句的意义,造成理解的偏差、错误。

《说树》一文首先回忆了家乡的树给自己带来的思考,然后通过对树的描写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绘画艺术的理解。选项体现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说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说明没有树的故乡是单调的,近乎凄凉,但不是说故乡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下文说“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说明对亲情的眷恋,选项故意忽略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感情。

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4题B项:“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这是说,父亲一生辛劳,但一生清贫,除了这块怀表,什么也没有留下。

文章通过对父亲怀表的回忆,表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选项的第二句也说“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也证明父亲留下的不仅仅只是怀表,更重要的还有精神。选项没有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胡乱地解释文章的语言和语言在文章中体现的思想。

 

罗小平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高考现代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12
下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14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