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1067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红楼梦》导读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这一题目的难度极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乃至《金瓶梅》的客观面貌,是可以三言五语勾勒出大体轮廓来的,《红楼梦》则不能。面对这一由生活细事构成的庞然大物,有点无处入手的感觉。为读解方便,暂且从四个角度入手,对这件天衣无缝、浑然
一体的艺术品作一入门提示。
1、读前五回,领会其纲领性位置。
《红楼梦》的前五回,特别是第一、二、五回,具有某种“自序”性质。在这五回书中,
作家从不同侧面,借不同的象征手法,以不同的口吻,不厌其烦地反复申明自己的创作主
旨,从而,为后人留下了理解作家、阐释文本、解开《红梦梦》之谜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此书不幸中的万幸,是读者评家走出误读的重要依傍。从这种意义上说.前五回(而不是“第四回”或“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全书
长长的序幕。
第一回,序中之序。宣告作家“为什么写”“写
些什么”一类全局性意图。甄士隐的故事是一种总象征,把三种悲剧(男人的,女孩子的,家族的)都包孕进去,还把整个人生苦闷与世道变幻都提炼出来(见《好了歌注》)。“还泪”传说与石头的故事,为爱情悲剧与异样孩子的悲剧做了铺垫。
第二回,由虚写进入实写的开始,即虚写一个贵族实体。借助两个局外人的对话,对贾府这个百年望族进行冷峻客观、高屋建瓴而又脚踏实地的粗线条评说。再次宣布,这部大书的兴奋点是要为一个“死而不僵”的大家族作传,为一群出类拔萃的女子作传,为一个毁誉不一的异样少年作传。
第三回,进入实写。男女主人公第一次登场,有画像,有论赞。再次强调,这部大书要为一个囫囵不解的的不肖子弟作传。以还泪说为标志的爱情悲剧由此回拉开序幕。此外,还借女主人公的新鲜目光,为贾府上下人等画像(对冷子兴演说的一种补充)。
第四回,继续实写,又一女主角登场。以金玉缘为标志的婚姻悲剧由此开始。此外,借薛蟠的劣迹与贾雨村的判案交代贾府的社会网络,即三种悲剧主人公们赖以生存的大环境:首次提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络有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巨大命题(可惜,现存各版本中均未充分体现)。
第五回,又转入虚写,是第一回意境、氛围与情绪的延伸,表现形式是梦,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太虚幻境象征与现实人生相对应的、自然环境极清幽、人文环境相对宽松却又带有神秘色彩的世外桃园,此其一。 太虚幻境又是一个预测与把握女人(主要是少女少妇命运的中枢机构,《红楼梦》里将要出现的一系列年轻女子大都可以在“薄命司”中找到她们的档案,“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等,分别载有她们未来人生走向的预言,此其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全部经历,透露了以下信息:贾宝玉是一冥顽不化的不肖子弟,他对宁荣二公委托警幻仙子对他所做的花样翻新的教导,呆若木鸡;与贾宝玉有着这样或那样关连的少女少妇们,都不拥有好的命运,一部《红楼梦》其实主要是各个层次上的“十二钗”们的挽歌;贾宝玉赖以生存的家族和阶层,也已“运终数尽,不可挽回”,在仙女们演奏的“红楼十二支曲”的序曲与尾声中,在宁荣二公与警幻仙子的对话中,已明白无误地透露了这一点。 要之,前五回的艺术使命有三:反复提示创作主旨;反复提示重要人物;反复提示文本走向。
熟读六大事件
六大事件,即把握住牵动全局的大关节与总脊梁。 几桩突然出现、具有整体价值的喜庆、灾变或亦喜亦悲、不喜不悲的大事件,在全书开端、发展、逆转、终结、尾声中,发挥着牵动全局、震撼全局、影响全局的艺术功能。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曹雪芹最善于利用大事大波的绝妙环境,让人物在相互吸引、相互比较、相互冲撞中,挥洒自如又事半功倍地完成着性格。而每一个大事大波自身,又从比较紧张比较饱和的程度上再现了生活的节奏感、层次感以及盘根错节、难以化解的矛盾。从而,人物的复合性,生活的复杂性,得到
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表现。一是秦可卿之死。一个晚辈媳妇的死,让宁荣二府,上下左右,至亲好友,皇亲国戚一齐动作起来。极写宁府之铺张,暗含“造衅开端首罪宁”诗意。贾珍、王熙凤、贾宝玉等性格得到精致的皴染。二是元贵妃省亲。从降旨封妃,到恩准省亲,到
修建大观园,到省亲过程中的仪仗、排场,矫情与真情的曝光。极写荣府之奢靡。客观上为小儿女准备了一块相对封闭也相对清纯的活动天地。贾宝玉、贾政、贾琏、王熙凤、贾元春等性格得到不同程度的皴染。三是贾宝玉挨打。父子矛盾,兄弟矛盾,嫡庶矛盾,母子矛盾,荣府与忠顺王府之间的矛盾,层层剥出。极写贾府教子无方与后继无人。贾宝玉、贾政、王夫人、贾母、贾环、李纨、林黛玉、薛宝钗、花袭人等性格,得到程度不同的皴染。四是贾探春理家。表面看来,极写大观园管理弊端及改善管理、开源节流之成效;实乃借内当家易人之机会,集中笔力,暴露贾府主仆之间、嫡庶之间、“内仆”与“外仆”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王熙风进退维谷、骑虎难下的困境;而中心意图,则在于让贾探春、薛宝钗与李纨、平儿等人“小试其才”,略展鸿图,以证明即使在家政管理方面,“闺阁中”也“历历有人”,岂止于
舞文弄墨而已。五是抄捡大观园。极写荣府后院起火。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的矛盾公然爆发;成年女仆与少年女仆之间的积怨亦假主人之手得到宣泄;一场大家族自杀自灭的剧以五个丫头的被摧残而终结。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贾探春、贾惜春、尤氏、绣桔、司棋、晴雯、入画、芳官等性格得到进一步皴染或一次性完成。六是查抄宁荣二府。这是在续书中完成的,是续书中最精彩的场面之一。是家族弊端的外化,是贾府与外界冲突的激化,,是宁荣二公所说的“运终数尽”的最大征兆与最后转折。贾母性格在这一事件中得到高品位的皴染。
3、熟读具有纵向观照使命的三组故事。
即刘姥姥三进荣府、四大生日(宝钗、宝玉、凤姐、贾母)、三次丧事(秦可卿、贾敬、贾母)等情节链。每一串相似相异的故事情节都酿造着首尾呼应的联想效果。 如:刘姥姥一进荣府,只见到凤姐,极写荣府之气派与刘姥姥之惶恐。二进荣府,见到了贾母,极写荣府之奢华与刘姥姥之练达。三进荣府,见到了衰败,极写荣府的无助与刘姥姥的义举。三进三出,贾府兴衰脉络与人变异历历在目。刘姥姥、王熙凤、贾母、贾宝玉、鸳鸯、袭人、平儿、妙玉等性格,都得到立体化的皴染。
展开全文阅读
4、熟读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悲剧。 即辨析“木石盟”与“金玉缘”在结构全书中不可取代的主线作用。《红楼梦》的主线究竟是什么?至少存在五种以上的见解。如宝黛爱情悲剧说,宝黛钗婚恋悲剧说,贾府衰亡史说,王熙凤理家史说,贾宝玉性格史说,爱情悲剧与家族衰亡双重主线说等。 我们赞同第二种见解,或第二、第五两说之融汇,即:以主要人物的爱情婚姻纠葛为为明线,以主要人物的性格史或命运史为暗线。通常情况下,一部大书总要构思一个趣味性、悬念性强而又易于被读者把握的故事,去承担穿针引线的使命。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正是最适合广大读者欣赏能力、最便于串联千头万绪的一条主线。有论者认为,把主线理解为一个婚恋故事,会影响对全书恢弘丰厚内容的总体察,这是一种误会。顾名思义,主线不等于主题。主线的功能主要是穿梭一般把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顺理成章地构架在一起。选择婚恋故事做主线,完全能够承担起表现宏伟主题的艺术使命。 宝黛钗三人的婚恋故事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其“主线”位置不容置疑。 其一,从创作角度看,这条线索具有舒卷自如的特点。三位当事人的特殊身分,使三人故事与全书各种重要矛盾冲突之间,与各种重要人物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无论是横向发展还是纵向延伸,它都可以机动灵活,大开大阖,时隐时现,虚实相生,游刃有余地勾连出各类角色,推拉出各种
场面,并帮助角色与场景自然转换与不断滚动。此其一。其二,从欣赏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具有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对大多数读者说来,爱情婚姻故事是最易把握也最让人牵肠挂肚的事儿,其他重要线索(如理家史,性格史,衰亡史等)都不具有如此广泛的可接受性,换言之,不具备较高文化素养与较强艺术鉴赏力的读者,是万万领悟不到的。 其三,从改编者角度看,三人故事又是最具有稳定感与可移植性的。各种门类的改编实践已经说
明,哪怕最粗疏、最胆大的改编者、移植者,只要其作品以《红楼梦》命名,就不可能将三人故事砍掉。反之,倘出现一部抽掉三人故事却还以《红楼梦》命名的影剧,那倒是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的了。要之宝黛钗婚恋悲剧是串连千头万绪的一条明线。至于暗线。可以给生活体验、艺术趣味不同的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不过,就多数情况论,在这一类大作品中,男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和个人命运,往往构成那条潜在的、深层次的暗线。
暗线。
宝黛钗婚恋悲剧解
值得注意的《红楼梦》曲(前三首)(第五回)《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二〔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注:举案齐眉:《后汉书·梁鸿传》:“(梁鸿)为人赁舂(舂米),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一、“金玉缘”与“木石盟”一、“金玉缘”与“木石盟”
金玉缘:通灵宝玉宝钗金锁(正面)(两面八字)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仙寿恒昌、芳龄永继
木石盟( “还泪”的传说):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绛珠仙子)、赤瑕宫神瑛侍者甘露之惠,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第一回)
通灵宝玉的来历:“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第一回)
小结:
绛珠草——绛珠仙子——林黛玉 神瑛侍者——贾宝玉 石头——通灵宝玉
二、钗黛合一的形象设计
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第五回)注: 停机德: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半途而废,以期求取功名。见《后汉书·列女传》。 咏絮才: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见《世说新语·言语》。太虚幻境之“兼美”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之成云雨之事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字可卿”。
三、钗、黛之考量
钗、黛二人都是作家笔下至为赞赏的人物,在形貌美、才能美、性格美等方面构成双峰并峙、两水分流的互补关系,共同体现着作家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全方位探求。形貌之美 :林黛玉:“风流袅娜” 、薛宝钗:“鲜艳妩媚” ,在秦可卿身上,两种美得到合一,故曰“兼美”。 却把“艳冠群芳”四字给予了薛宝钗,并补之“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评语。才能之美 :林黛玉:独擅诗才、薛宝钗:不仅能诗,而且博学,不仅长于舞文弄墨,而且善于持家理财。 在才能方面,领袖群钗的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性格之美:黛玉:任情美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38回,黛玉《问菊》诗) 美在能较多地保存了童心,较少使用人格面具。 宝钗:宽和美 清代“贬薛派”代表人物涂瀛也不得不承认:“宝钗静慎安祥,从容大雅,望之如春”,各色人物,“皆在所容”。 美在能更多地体谅他人。
林黛玉的任情美 林黛玉禀性中确有一股清标之气,一种“无曲学以阿世”(《汉书·辕固传》),“濯清泉以自洁”(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的童心美。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38回,黛玉《问菊》诗) 林黛王恋情中又确有一种清纯之气。她对贾宝玉的苦恋是无条件的。她不在乎所爱男人的升沉荣辱,她甚至不苛求对方是否完美,她是那种不论毁誉成败都会义无反顾地追随所爱男人的好女人。林黛玉的诗魂中还确有一种清奇之气。不仅诗作清奇,诗论清奇,其调教出来的徒弟竟也清奇。时至今日,林诗的许多名句仍如凄风残月,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林黛玉的性格弱点:林黛玉并不是人格标本。 在表现其禀性清标的同时,也写出了她“气高”、“量褊”、“口舌伤人”“不善处世”等性格弱点。 在表现其恋情清纯的同时,也写出了她的畸形与病态心理,以及贾母关于“老冤家”“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牢骚、忧虑与苦闷,等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恰恰因为林黛玉是个多有性格弱点的人,才成为中外文学史上最动人的悲剧主人公之一。
薛宝钗的宽和美 薛宝钗的宽和美 清代“贬薛派”代表人物涂瀛也不得不承认:“宝钗静慎安祥,从容大雅,望之如春”,各色人物,“皆在所容”。 下面,对薛宝钗在与长辈相处、与“对手”相处、与“小人”相处,与“刁徒”相处中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性格魅力,做出提示。在与长辈相处中,宝钗是《红楼梦》中唯一真正领悟并实践了孔孟提出的两种孝道之“正价值”的人物。 一方面,她具有“悦亲”的行为惯性,这是无功利色彩的爱心与有教养少女行为规范的统一。另一方面,她又并非一味地“阿意曲从”,在处理带有原则分歧的观念冲突中,她有时也算得上一个“诤子”。 如,面对偏袒儿子执意报复(柳湘莲)的糊涂老娘,薛宝钗以其惯有的宽厚豁达善良明智,冷静果决地进行了有力谏阻,从而,警醒了薛姨妈,制止了不义的报复行动,并产生了化敌为友的远距离效果。与林黛玉相处,是薛宝钗人际关系中的一大难题。作为品格端方的女孩,如何应付来自好人的唇枪舌剑的中伤? 最首要最根本的法宝:“浑然不觉”,一种博大恢弘的自然与人文品格;其次是必要的退避与礼让,“有容德乃大,修德获福”(《尚书》); 其三是肝胆相照的胸襟与气量。如“兰言解疑癖”故事中表现的善良动机与坦诚态度等便是力证。小人(即自轻自贱,无事生非,飞短流长,
展开余文
浑水摸鱼,唯恐天下不乱的可怜虫们),最难以相处。与这种人物交往,需要较高层次
的宽和与善良。 如对待赵姨娘与贾环,由于格调气质的距离,她对他们采取了不远不近不亲不疏的态度,但在具体交往中,却能做到不歧视,不排斥,体谅包容,一视同仁。如第20回中一视同仁地带贾环玩耍,第67回中一视同仁馈赠贾环礼物等。这种胸襟气度,与王熙凤对赵姨娘的卑视,贾宝玉贾环的疏淡,贾探春对赵姨娘与贾环的冷峻,特别是与那些心比天高的小丫头们对贾环的厌恶与鄙弃派头比较起来,更显得难能可贵。任何较大群体中,难免出现个把刁徒,即不受起码道德约束的泼皮牛二式的人物,如夏金桂。才貌双绝的香菱被夏金桂折磨得死去活来。薛蝌被欺凌得尴尬不堪。 薛宝钗的精神状态就健全得多。面对夏金桂旷日持久的骚扰,她竟能安闲自若,居高临下,如入无人之境,充分体现了一个豁达女孩在被迫抵抗、被迫还击时的镇定与弘毅。宽容而又不失刚正,忍让而又不失尊严,进退适度,绵里藏针,恰到好处。薛宝钗受到非议的性格侧面:作家对这一形象的设计,与其他同龄少女有某种不同。其要点是:作家把她塑造成一个“超我”型的女孩,一个失去了许多童心的“有教养少女”。其一,人生价值观比较正统。 她对贾宝玉的规劝、讽谏与期待,均是传统型的,并因此遭到贾宝玉的疏离与诮(qiào)谤;她对林黛玉所进行的肝胆相照的谈话,也是以恪守妇德为出发点的,并取得了使对方口服、“暗服”的说教效果。.其二,在为人处世方面,她是比较圆熟的。 第8回:“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在至少七八种场合中,如元春猜灯谜(第22回),论金钏死由(第32回),诋芸红隐私,施金蝉脱壳(第27回),责宝琴诗题、谑黛玉婚事以及对尤三姐之死的过分寡情(第67回),对绿蜡之辨的过分热衷(第17-----18回)等,均体现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明哲自保、进退矩步的处事原则比黛湘探琴诸女孩多了一些矫情。其三,在情感问题上,以理抑情的样板。在与贾宝玉的关系中,薛宝钗最初也曾两小无猜、顺乎自然地亲近过贾宝玉(见第8、20、21、26、28、33、36回),但这种纯净而天然的情感很快被她自己扼杀了。这种扼杀又是以她特有的自我超越的形式完成的。她坦荡地认同了二玉的深情,并理性地退出了三人的漩涡。然后,便是对人工撮合婚姻的无奈承受。然后,便是自甘寂寞的凄凉收场。在这场婚姻悲剧的酿造过程中,薛宝钗无疑是有责任的,她的责任并不在于对所谓“宝二奶奶”地位的眷恋或向往,她的毛病在于太过分委屈了自己,她犯了一个“小事不糊涂而大事糊涂”的错误。
小结: 在人际关系中,任情,率性,清标,是一种美,美在能较多地保存童心;而律己,安祥,宽和,也是一种美,美在能更多地体谅他人。这两种不同格调的美,连同它们全部的可敬与可悲,似乎都揉和到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中去了。钗、黛二人在性格上构成了以反衬为表象的正衬与互补。 宝玉在爱情选择上,显然超越了以“才”与“貌”为重要标准的“才子佳人”模式。
四、钗、黛婚恋观比较(参照
人物——杜丽娘、崔莺莺)
爱情意识的自觉
杜丽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崔莺莺:“不问俺口不应的狠毒娘,怎肯着别离了至诚种!”
林黛玉:“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薛宝钗:“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jiǎ)贮琼浆。莫言绮縠(hú)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夫贵妻荣”的思想
杜丽娘:“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薛宝钗:屡屡伺机规箴宝玉,期望其能改弦易辙,成为蟾宫之客。
林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宝玉语)
小结:四位女性均具有爱情意识的自觉,但伴不伴随夫贵妻荣的思想却决定了黛玉有似于崔莺莺,而与宝钗、杜丽娘大相径的婚姻观。
贾宝玉的选择(间色法:史湘云)
宝玉最初与黛玉、宝钗、湘云之间的微妙关系 “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又“连忙就走”。
钗、黛、湘云之间的比较
论风姿,一个袅娜风流,公认有种病态美;一个鲜艳妩媚,公认有种健康美;一个灵秀洒脱,公认有种天真美:都具备“倾国倾城貌”。 论才学,一个夺魁“菊花诗”;一个讽和““螃蟹咏”,誉称绝唱;一个韵和“海棠诗”,压倒群芳:都是锦心绣口。论门第,一个是侯门之后;一个是皇商之家;一个是侯府之女:与贾府都是门当户对。 论亲缘,都是宝玉的表亲,结成婚姻皆是“亲上加亲”。
提问:谁最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三人都有资格成为宝玉的婚姻对象。其中尤以湘云为最,因为唯有她:既有应谶“金玉姻缘”之说的金麒麟,又有与宝玉自小“耳鬓厮磨”的感情,二者兼备。宝玉钟情黛玉,疏离宝钗、湘云的原因:宝钗总“见机劝导”宝玉去“立身扬名”,自不必说;湘云一到贾府,就要宝玉改掉调弄脂儿粉儿等“不长进的毛病”,去讲谈些“仕途经济”。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宝玉语) 这与黛纵容宝玉“调脂弄粉”,从不以“仕途
经济”相劝,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作者以“间色法”描写了史湘云的介入,把黛玉、宝钗、湘云放在同一个平面上予以刻划,显然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宝黛之间的知己之爱。正是人生观的差异,使宝玉在与宝钗婚后“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钗、黛的影子人物——袭人、晴雯。宝玉最初与袭人最为亲近(第六回:初试云雨情)宝玉挨打后,支走袭人,派晴雯给黛玉送帕子。 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逐,宝玉探病。 晴雯死后,宝玉作《芙蓉女儿诔》。
六、贾府家长们的态度
王夫人的态度: 不喜晴雯,想到她眉眼有些像林妹妹。 贾母的态度:像爱宝玉一样爱黛玉。 如第5回:“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也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又如,除夕夜放炮竹,贾母将黛玉搂在怀中,王夫人将宝玉搂在怀中。贾母为什么不选黛玉而选宝钗? 贾府贵而不富,薛府富而不贵,需要政治联姻。 贾府儿孙后继无人,唯宝玉略可望成,宝钗
能规箴他走仕途经济道路,且有理家才能。 黛玉多病,日食燕窝。
七、结论及余论七、结论及余论
1、宝黛钗的婚恋悲剧,木石盟与金玉缘,系结构全书的主线。 “木石盟”指宝玉与黛玉的恋爱悲剧。 宝玉前世为赤瑕宫的神瑛侍者。 黛玉前世为绛珠草,得神瑛侍者甘露之惠,修成绛珠仙子。 “还泪”之说,宝玉所佩通灵宝玉系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无才补天的顽石幻化而成。 “金玉缘”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悲剧。 宝玉有通灵宝玉,上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钗有金锁,上刻“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2、钗黛在形貌美、才能美、性格美方面构成互补。钗、黛都是作家笔下至为赞赏的人物,
在形貌美、才能美、性格美,均构成双峰并峙、两水分流的互补关系,共同体现着作家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全方位探求。然而钗、黛并非完人,她们的出现说明中国小说家审视与表现女人的视角有了大的拓展与质的转换: 女人已不再是男人某种政治行为或传宗接代的工具
(如《三国演义》) 已不再是男人成功路上的灾星与祸水(如《水浒传》) 已不再是男人皮肤滥淫的性对象(如《金瓶梅》) 已不再是男人水月镜花般的精神补偿(如才子佳人小说与《聊斋志异》)。《红楼梦》的女人们已构成瑕瑜互见、斑烂多彩的“人”的世界。《红楼梦》对女人的观照甚至已超越了女性问题圈。它将穿着女装的人性美、人情美及其与生俱来或后天形成的种种缺憾一并揭示给人们看,从而激起一代又一代读者对诸如性格与命运、主观意志与客观法则、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及其相互关系的种种思考。
3、宝黛之爱——知己之爱3、宝黛之爱——知己之爱。超越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超越了注重“才”、“貌”与“功名富贵”的才子佳人模式,升华为知己之爱
主要性格读解
读解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性格。
(一)讨论:贾宝玉形象(略)
探讨贾宝玉的生命质量,须从三个影响最大的方面入手:
一是价值观,即如何做男人的;
一是妇女观,即如何待女人的;
一是婚恋观,即如何选择终身伴侣的。
讨论: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年来,人们对林黛玉的欣赏是多义的流变的,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教养不同年纪甚至不同心态的读者的阐释,各有各的兴奋点。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多角度多层面观照林黛玉性格的浩瀚著述中,以50年代后期出现的“双重叛逆”说,
影响最为深远(何其芳《论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其要点是说,贾宝玉与林黛玉不仅是“恋爱上的叛逆者”,而且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此说一出,响应者此起彼应,因而忽略了林黛玉在价值取向、人际关系、情恋方式等主要方面,与贾宝玉之间存在的那个不大不小的距离。
首先是价值取向上的距离。 尽管林黛玉从不曾劝贾宝玉去走什么仕途经济学问之路,尽管她对他的“无事忙”与“富贵闲人”生存状态不问不闻听之任之,尽管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林黛玉带给贾宝玉一种宽松自如的空气,林黛玉毕竟算不上什么封建叛逆者。
第二,与宝玉相比较,黛玉还拥有浓重的等级观念。 无论贾宝玉在行动上多么滞后而且软弱无力,他毕竟有一系列无视门第无视贵贱的弥足珍贵的言谈行止。林黛玉则不然,她自知地守护着侯门少女的尊严。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是自然禀性与等级意识的双重产物。 由此,才导致了小丫头们对她的疏离与畏远,才引发了她与湘云、宝玉之间因“龄官扮相”问题而掀起的轩然大波(第22回,宝钗生日),才出现了将刘姥姥称作“母蝗虫”的冷酷的幽默。 要之,黛玉的“目无下尘”,绝不仅仅是对人品档次的取舍,它包含了对贵族、平民、贱民之别的超常敏感与热心。
展开余文
第三,在日常行止中,林黛玉也表现出维护传统女德规范的自觉性,并由此不时流露出胶柱鼓瑟、矫揉造作的那一面。
最后,在婚恋过程中,林黛玉的传统负荷比以往文学中任何一个著名性格都要保守与沉重从而,又与“叛逆者”本义拉开了距离。无怪乎清人许叶芬感叹说:“欲近而反疏,欲亲而反戚,胸鬲间物不能掬以示人”,“死黛玉者黛玉也”。(《红楼梦辨》,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
林黛玉永恒价值的还原考察:其一,作为社会人典型,她是永恒的任情美的集大成者;其二,作为艺术形象,她又是永恒的悲剧美的集大成者。
林黛玉的悲剧美:
林黛玉的永恒价值,又与其浓郁的悲剧气韵紧紧连在一起。她集中了许多不幸,成为中国文学中寻常可见的感伤主义悲剧精神的大荟萃大发扬者。她给读者以迄今为止的最大限度的悲剧美的满足。令人惊异的是,作家在设计这一性格时,竟然出现了神话学、民俗学、病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奇迹。
首先,林黛玉的悲剧气韵是与生俱来。由绛珠仙草脱胎而来的林姑娘,注定要以毕生眼泪还给那位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来的贾宝玉。这一设计,为林黛玉悲剧性格注入了浓浓的
天赋色彩。 其次,林黛玉的悲剧气韵,因病弱之躯与不治之症而得到强化。初入贾府的当天,作家先后11处提醒读者,这个小小女孩其实是一个很难疗救的病孩,早在3岁那年,神秘的癞头和尚已经预言她的病恐怕“一生也不能好的了”,除非永远不见外姓亲朋。看来,林姑娘的夭折已属不可避免。 第三,林黛玉的悲剧气韵还因多愁善感而增重。她是一“心较比干多一窍”而又“懒与人共”的极敏感极封闭型,展示着抑郁质少年共有的心理轨迹。 第四,其悲剧气韵又因少失怙(hù)恃、客居荣府而增重。尽管,少失怙恃不是或不一定是林黛玉悲剧气韵的主导诱因,但缺少父母之爱的贫困感总在骚扰着她,并与病弱之躯、抑郁之性互为因果并相互激化着。第五,其悲剧气韵又因那一份特深沉特扭曲的情爱而增重。
前期,其痛苦来自小儿女的感情纠葛; 后期,其痛苦来自“无人作主”的惶恐和
“恐不久长”的哀叹。 从而形成了一种以自虐形式表示其自尊,复又以虐人形式表示其其痴情的病态性格并获得了生生不灭的悲剧效应。第六,其悲剧气韵又因其诗才横溢而深入人
心。她的名篇名句无不夸张地传达了她的不幸意绪,从而给200年来的读者以强有力的刺
激并留下无尽的联想与再创造空间。 最后,其悲剧气韵还因其早夭而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永恒。林黛玉的不幸夭折,使“历史的必然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冲突”得以最后完成。 林黛玉是一名实相符的悲剧美的集大成者。
柏可
标签:
导学案设计
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导学案设计
红楼梦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晏殊词《浣溪沙》赏析
下一篇:
班主任如何抓德语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八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