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2412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孔乙己》这篇小说虽然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它思想意义深刻,语言含蓄而意味丰富,值得教学的地方比较多,要想讲深讲重是困难的,而且也没有必要。教读课文,应该是以教材为例,传授必要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在教学中应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抓住主要问题以勾联起有关内容。教学中拟以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孔乙己遭遇悲惨的原因、孔乙己形象的社会意义、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色等作为重点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囱罢馄∷怠?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展开全文阅读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的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第一部分(1-3):环境描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他活动的舞台。作品就是通过这个环境来刻画孔乙己的形象,反映他的命运的。   第一段:描写酒店格局和顾客。   1、为什么要写酒店格局?酒店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舞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世态人情。为“我”的最后职务作铺垫。   2、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顾客?通过顾客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风貌。顾客分两大类——短衣帮和穿长衫的。这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两极——贫富差别。   3、这些描写与刻画孔乙己有什么关系?孔乙己也是酒店的老顾客。而他与以上顾客都不一样,是个很特殊的顾客,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段:写“我”的身份与职务的变化。由伺候短衣帮到专管温酒。与前面相照应。   1、为什么要写这些?这同样是当时社会的一种现状。往酒里羼水是酒店欺骗穷顾客的一种手段。   2、写这些与刻画孔乙己有何关系?作品是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来刻画孔乙己的。正“我”的特殊性才可能对孔乙己了解得很清楚。如何他伺候穿长衫的就不可能了。孔乙己是穷人,所以与孔乙己打交道,才会注意到孔乙己。   第三段:写“我” 心理活动这一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孔乙己与其他顾客不同: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也是设置的一个悬念。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对孔乙己的描写。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第二部分(4-8):第一次正面描写孔乙己出场,到酒店喝酒。   第四段:写孔乙己的外貌和酒客对他的取笑。是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一个“笑”字。   1、外貌描写:穿著——特殊,身材——懒,脸色——穷、不健康、挨打,语言——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名字——没有人关心,动作——排出九文大钱——得意——引出顾客的议论和嘲笑。   顾客取笑:从说伤疤到议偷窃。一方面表现顾客的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另一方面表现孔乙己的迂腐、可怜与可笑。   第五段:插叙——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根源——好喝懒做——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交代了孔乙己的过去。虽偷窃,但从不拖欠。为后面埋下伏笔。   第六段:继续写顾客对孔乙己的取笑——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的心理变化:“不屑置辩”——还有股傲气;“颓唐不安”,“脸色”“死灰”——沉重的精神打击。   第七段:写孔乙己关心“我”读书、写字。表现孔乙己爱读书的性格。   第八段: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们吃。表现起善良的一面。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9-11):写孔乙己第二次来酒店喝酒的情景——被打折了腿。   第九段:过渡段——表现孔乙己是社会上可有可无的角色,可怜而可悲,没有人关心他。   第十段:写老板想起孔乙己,因为他欠账。与前面相照应。   第十一段:写孔乙己再次来喝酒。再次写他的外貌、衣著、脸色、语言、动作,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我”听到他的熟悉声音,却看不到他的身影;断了腿,用手走路;“摸出四文大钱——艰难。孔乙己已经凄惨到极点了,生命垂危了。可是,他迎来的仍然是酒客的嘲笑。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冷酷!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第四部分(12、13):结局。   第十二段:写孔乙己一年多没有露面了。   第十三段:写孔乙己之死。大约——估计,因为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关心;的确——肯定,因为他以前“从不拖欠”,而现在一年多没有来还账,也没有来喝酒,除了死亡,不可能有其他原因。   一个读书人,一个“苦人“,一个弱者,他的生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多么令人辛酸!又多么令人深思啊!鲁迅对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二、理清小说的线索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使情节集中,增加故事的悲凉,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展开余文
讨论明确:  

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乙己教学目标: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本单元是“小说之林”,要求学生阅读本单元内容,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但因孔乙己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较远,学生不太熟悉,教师要把“学而优则仕”的那种背景介绍清楚。从多角度切入,对小说进行多角度地观照,由教师设计问题或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讨论中加深对小说的理解,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时数:三教时。学习方式:朗读法  语言品析法  讨论 第一教时一、自主学习1.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2. 字词学习⑴ 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 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3. 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提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二、展示交流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1.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三、点拨升华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四、板书设计:咸亨酒店(缩影)      孔乙己苦人儿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长”“里”“坐”“荤” 站着喝(笑)→ 而    凉薄“短”“外”“站”“素” 穿长衫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五、达标反馈1.熟读第一部分。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2.自主学习请同学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圈划出孔乙己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点。3、交流展示1.描写孔乙己外貌的句子。思考:从外貌描写中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采用的是白描手法。2.描写孔乙己动作的句子。思考:文章中哪些动作描写最精彩,足以表明孔乙己的性格。作者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最精彩的是两次亲手交钱买酒的动作。3.孔乙己富于个性的语言。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作者写孔乙己的语言是很富于个性特点的,例如: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窃”与“偷”本是同义词,只是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可孔乙己宁可认“窃”,决不承认“偷”。在他看来“窃”与“偷”似乎高一等,何况他'窃'的是与读书人关系密切的书,这就更高一等了。这种强词夺理、自我解嘲式的语言也是孔乙己所独有的。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的性格。4.孔乙己神态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语言中看到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鲁迅小说对人物的神态描写极简炼,却意蕴深刻,能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入木三分,触及人的灵魂。①“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②“不屑置辩”到“笼上了灰色”③“极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④“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达标反馈:1.摘录文中精彩传神的描写语句,并赏析。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课时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1.自主学习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打折(shé)服辩(fúbiàn)(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2.展示交流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3点拨升华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1)指名读第11节。(2)抓关键词语说明。(板书)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4、总结。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5、达标反馈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王民清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孔乙己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傅雷家书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下一篇:《在山的那一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