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574  
标签:教学论文
此时无疑胜有疑——试说古诗问句结尾的艺术美感
     



湖北·董云

              俗话说:“会说莫过于会问。”在一定的语境中,问得巧,问得活,问得妙,常能获得常规语句不同的艺术效果。古典诗歌中,或反问,或设问,以问句的形式结尾,同样可创造出不同的意境,让读者体味到多种艺术美感。

     一、激发丰富的想象

     问句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反问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语气强悍、有力、畅快;设问则不是真正有疑而问,而是虚晃一枪,蓄意创造一种情景,自己来回答问题,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正符合古典诗歌“终不许一语道破”与“字唯其少,意唯其多”的艺术表现要求。古诗经常在诗情抒写到将尽未尽的时候,突然用问句收住,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思考,去领悟,从而获得多种艺术美感。孟浩然的《春晓》小诗,初读时似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其艺术魅力不在华丽的辞藻,而在于它以问句结尾的艺术手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作者抓住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情感片断来启笔,却又不铺展开去。在从听觉的角度状写春色后,即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问句,把读者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漫春光。在反复的诵读中,会不自觉的感到:那繁盛的春意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萦回在耳畔。古诗中,这种问句结尾是很多的。如“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送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二、增强诵读韵味

    在诗歌结尾,问而不答,由读者自己去领悟,就很容易产生余音绕梁之妙。明谢榛《四溟诗话》论诗曾说:“凡起句应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钟所以有不绝于耳的余音,是因为它不是实体,有足以使撞击声产生共鸣的空间。诗亦是如此,写得太实,就无余味可言。问句不直说实话而有读者思考问题的空间。这样,结尾运用问句就会产生韵味深长的艺术效果,如唐代陈玉兰的《寄夫》一诗:

                    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诗四句有一个共同特点:每句都包含两层相对或相关的意思。“夫戌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这两句十分逼真地表现出了少妇对丈夫体贴入微的心情。后两句又写出了少妇寄衣时的内心活动。“一行书信——千行泪”,“一行与千行”强烈对比,极言纸短情长。“寒到君边——衣到无”用与前三句不相的句法,采用虚似,揣想的问话语气,让读者窥视到少妇极为焦虑的心理活动——严冬正在和我寄的寒衣赛跑啊,寒冷的冬天已经到来,不知我寄的寒衣到了没有呀!同一种句式反复运用,又以问句收尾,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语调,把那哀怨、缠绵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问句形式在古诗中同样有很多。如《杂诗》(无名氏)“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又如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HTH〗

     三、强化鲜明意象

     古典诗歌中除了那些客观的物象(即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形象——意象。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形象,它是通过清晰的物象,熔入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认识,使读者能够以这种形象见于形、得于心,会以意。这就是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意化为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诗人的心志情思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赋予了更多主观色彩,但仍然能为人感知的具体物象。这种意象一旦运用到问句中,其意象更为鲜明,情感更为深重,欣赏效果更为明显。如王维《杂诗(其二)》:

                               君知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一位身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朋友,急于了解故乡情况的急迫心情。但这首诗更令人叫绝的是在结尾,它运用一个问句,仿佛故乡值得怀念,就是窗前那株寒梅。让读者仿佛感到值得作者思念故乡的,仅就是那株寒梅。这一问,令读者不得不思考,这株寒梅是不是蕴含着他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也正是这一问,让读者从那特定的“寒梅”物象中仿佛看到他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领悟到他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古典诗歌中,关于结尾艺术手法的论述是很多的,托名王昌龄撰的《诗格》有起首“十四体”,落句“七体”的说法,这里说到的问句结尾,是多种手法中的一种,从其分析来看,问句收尾的方法值得借鉴,值得学习。

标签:教学论文 此时无疑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基因时代,我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下一篇:想象,让作文插上创新的翅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