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教学设计
阅读:1483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目标 :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
2、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与分类。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汉字的发展及分类是本课的重点;
2、欣赏汉字的美是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
讲授法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汉字是我们的通用文字。大家长到这个年纪,与汉字应该说是朝夕相伴。那么,对于我们如此常见且一直接触的这种文字,大家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优美的汉字》,来了解它的起源,演化,分类以及它独特的美学意味。
二、汉字的起源。
迄今为止我们有史可考的汉字,最早是甲骨文。它出现在距今将近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那么对于汉字的起源,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仓颉造字”的传说。这一传说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中。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倉)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现在在陕西白水县仍建有仓颉庙。庙中石碑上有其所创原始文字28枚。
“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鲁迅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另一个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是汉字出自八卦。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下》
清末民初的刘师培 “八卦为文字之鼻祖,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三、汉字的演变。
文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文字也在随着运用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从古至今,我国的文字在字形与字体上经历了8次变化。
形成时代 代表性文字 主要载体
殷商 甲骨文 龟甲、兽骨
商周 金文 青铜器、石器
西周晚期 大篆(籀文)石器
秦 小篆 石器
西汉 隶书 竹简,帛
汉代 草书 帛、纸
东汉晚期 行书 帛、纸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乌龟甲壳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称“甲骨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14万片,单字总数约4500个,可认者约1700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3000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大篆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统一后的字称为小篆。此种书体上承东周时秦国器铭与刻石文字,会融各地书风而成,为中国第一次统一之字体,居书史转变之关键。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书体,故秦文又称“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称之,以与“大篆”区别。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展开全文阅读
东汉末年,一种新的汉字字体:楷书出现了。创始人钟繇。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直至今天,楷书仍是汉字的标准字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四、汉字的构成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汉字是方块字,构成的方法古人一般认为有六种。“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的名称,在《周礼·保氏》和《汉书·艺文志》里就已出现。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则应该首推东汉人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了九千多个汉字的形体,并说明每个字的本义。所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就是他在《说文解字·叙》中阐述的“六书”理论。
“六书”是前代学者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而出的字体分类。许慎在《说文叙》中具体地为“六书”下了定义,举了字例。后来,经过历代文字学家的总结补充修正,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人们称之为“六书说”。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值得指出的是,“六书”不是从一个角度来看问题的。具体如下: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体)
后二书: 转注、 假借——————用字法(用)
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后二书转注、假借,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因而人们归结“六书”的区别为“四体二用”。
五、汉字的审美。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有汉字开始便有了书法的存在。但是在秦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汉字的使用价值高于其艺术价值。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汉字走上了一条与艺术相结合的道路。这离不开毛笔的发明。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括带领兵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为了让秦王能及时了解战场上的情况,蒙恬要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那时,人们通常是用分签蘸墨,然后再在丝做的绢布上写字的,书写速度很慢。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蒙恬并不甘心失败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蒙恬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今日简写作“笔”)。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於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
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又一高峰。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於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睿戳⒌目椤罢蕴濉庇胩瓶诽濉Q仗濉A宀⒊扑奶澹晌蟠婺〉闹饕樘澹捎谡悦项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
展开余文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有一年春节前夕,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去郊外办事,路过一家门前,看见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读后,掉头就往自己家里跑。不一会儿,他扛来一袋粮食,还拿着几件衣服和一块肉,急匆匆地走进那户人家。只见屋里的人缺吃少穿,愁眉苦脸,送来的粮食、衣物正好救了他们的急,一家老小十分感激郑板桥。奇怪的是,郑板桥和这家人素不相识,却从门前的对联里看出了这家人的贫困和急需。同学们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什么?如果说这副对联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成语,你能猜出这个成语是什么吗?(缺衣少食)——原来对联竟有如此神奇的妙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对联》。
二、文本解读
模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
1、对联常识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自学书本的对联常识,之后回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2)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字数多少无定规,但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3)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
(4)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5)张贴时,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1、写作对联的要求
(1)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2)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3)上下联词性要相同;
(4)上下联句法要一致;
(5)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6)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二、教学中,联系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文,引导学生从已学诗文中搜集对联。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对联,并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评选出最佳者,可贴在班上展示。
(1)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2)对联的种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3)对联的基本常识:
传统的对联讲究”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从上面的“四讲”可以看出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
②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③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平仄相对简单说来就是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
举例: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但随着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所谓非正宗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对联。
—
四、指导学生搜集对联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对联,在以前学过的一些古代诗文里,同学们平常都积累了哪些对联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课堂互动
(1)猜对联活动
猜地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
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 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武汉黄鹤楼)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滁州醉翁亭)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广州黄花岗)
猜人物;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屈原)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诸葛亮)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曹植、李白)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扬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
猜行业
架上丹丸长生妙药 壶中日月不老仙龄 (药店)
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 (茶店)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
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鞋店)
四时恒满金银器一室常凝珠宝光 (珠宝店)
(2)对联练习
对联连线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寸丹心图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江河不洗古今恨 天地能知忠义心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补充对联
处处春光好,(家家气象新)
扫千年旧习,(迎万古新风)
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
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
爆竹声声脆,(满园春色好)
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雨露滋润长城内外气象新)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绵绵春雨润万物,(皑皑白雪兆丰年)
张泉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优美的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致全班学生的信 班会演讲稿(高二)
下一篇:
《放弃是一种智慧》作文范文 作文指导(高二必修五)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