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708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长春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 (长春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

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有很多场面,也有很多不同,有朋友之间的相送,也有夫妻之间的惜别。古人大都以华丽的词语或伤感的语气来叙述各种离别的场面,有的豪迈磅礴,有的却凄厉伤感。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进入一个朴实无华却蕴意很深的离别场景,让大家感受另一种离别场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背影》。 

                                  

 二、介绍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朱鸿钧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1916年19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朱自清因不肯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年仅50岁 

 三、介绍作品及写作背景

    1、《背影》是记实散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2、写作背景: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四、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理解以下生字词 

 交卸xiè     奔bēn丧sāng    橘jú子   晶莹yíng    迂yú腐   琐suǒ屑xiè栅zhà栏     差chāi使     照看kān行李    簌簌sù    颓tuí唐    亏kuī空     勾gōu留      蹒pán跚shān     赋fù闲

五、朗读课文,听读思考

1、文章共写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哪几次?

(四次: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 好,那我们整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呢?

第一次是      背影,第二次是     背影,

第三次是     背影, 第四次是     背影。


展开全文阅读
师板书:

第一次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3、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给人以悬念。)

4、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

5、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6、这叫什么?

(在板书中把“背影”划了一个弧暗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7、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让我们深情的朗读一遍课文。看一看课文围绕背影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亲送我上学在浦口依依惜别的事.)

                         第二课时

歌曲欣赏《父亲》

一、导入

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要被人们淡忘。其实,父爱无言,只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感受父爱的伟大。(板书:背影)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齐读)  好

二、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背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几次介绍了背影?(四次)

   分别是哪四次?(第一次         怀念父亲,惦记背影

第二次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第四次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细细的体味,哪一次背影最让你感动呢?(望父买橘的背影)第几自然段介绍的?(第六自然段)

2、谁能深情的朗读一下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背影的?(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找一名同学读出来)(拿出你的笔把这段话画下来。)谁能把这段话再读一遍,其他同学思考,在这段背影的描写中作者首先描写的是什么?(父亲的衣着)

3、父亲的衣着怎样?(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4、从父亲的这一穿戴上你能发现什么?(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父亲在守孝期间,体现了父亲的孝顺。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黑色突出这一性格特征。)

5、父亲穿成这样,同学们再找找看,作者朱自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嗯!

父亲和朱自清的穿戴怎样?(板书:穿戴不同)

6、从朱自清和他的父亲截然不同的穿戴上能说明什么?(父亲把好的都留给了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板书:父----疼----子)

7、老师这有一张朱自清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时的图片,同学们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图片)这幅场景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齐读这句话)

8、在这段的描述中作者用了几个动词,你看是什么?(多媒体出示:攀、缩、倾)(同时板书:攀  缩  倾)

9、对于这三个动作,你怎样理解?

明确:

“攀”: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

“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

“倾”: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

10、经过刚才对这三个词的分析,你再看看这幅图片,闭上眼睛,你再想象一下年迈地父亲蹒跚的脚步,爬过月台买橘子的情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各抒已见,互相补充。父亲这样艰难还能去为作者买橘子,体现父爱的伟大。关于父亲对“我”的爱即可) (指板书,这仍是父疼子)

11、同学们知道吗?父亲为什么只给朱自清买橘子,而不买其他的呢?(因为在南方方言中,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指板书,这也是父疼子。)

12、同学们再找找看,父亲在送儿子时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分别说的是什么?(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13、谁来读一读父亲的这四句话?(情境指导,感悟情感)你从父亲的这几句话中能感悟到什么?(生:父亲疼爱儿子)(指板书:这仍是父疼子)

14、那父亲这样疼爱自己的儿子,作为儿子的朱自清,他理解父亲的一片深情吗?

 

大家不要急于回答,思考一下,注意到文章中去找证据,说他不理解父亲,有什么证据?说他理解父亲、爱父亲,又有什么证据?拿出你的笔画出来并做好标注。(思考3分钟)。

 (当时对父亲不理解,后来理解)(找出三次流泪,两次自责)(具体表现: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A. 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 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 B. 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 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理解父亲、爱父亲。)(分析的过程中,板书:三次流泪,两次自责)这三次的流泪和两次自责说明了-----子爱父。(相机板书:子——爱——父  )父疼子,子爱父,这是父子情深。(板书:父子情深)

15、好,那到现在为止,我们把课文都分析了,那文章的中心应该是非常明确了,是什么?文章通过    描写,表达了    。(对父亲送我去上学的事情、父疼子,子爱父,父子情深)

三、拓展提升

16、在生活中,你和你的父母有没有过这种现象呢?谁能说一说?(学生说,感受父母之爱。)

17、同学们,根据刚才你们所说的,拿出你手中的笔,也以《背影》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好吗?

18、学生在写作时播放《懂你》

(下水文:《背影》 如今想起,那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父亲打工离家,我来德惠上班,于是,我们便同行,路上我与父亲闲谈时,他竟说,他单位周边的饭店桌子是怎么摆的他都不知道。父亲就是这样,我年幼时家中很是拮据,父亲从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去过一次饭店,唯有我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那一次望着他进入车站的背影,我流泪了。本以为等我工作好了,挣了钱去好好孝顺他,可是他却已我而去,在他生病时,我为他买了一件新衣服,可当时他还是推三堵四,如今想起,怎不叫人心酸,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四、作业

   1、继续完成作文《背影》

   2、回到家中,主动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做一个孝顺的儿女。

五、板书

                    背影

          1、 穿戴不同    3、 攀  缩  倾

              2、 父——疼——子 

              4、三次流泪,两次自责       6、父子情深

              5、子——爱——父

 

宁大伟

标签: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长春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技巧 中考复习(九年级)
下一篇:出师表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