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2371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授课对象:九年级
二、课型:讲授课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
3、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2、掌握象征手法
五、教学难点
1、物象与意象的区分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大家试想一下,我们之所以能勇敢大方地行走在路上,原因就在于我们脚下的这一片那么实实在在的土地。因此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
2、 解题:同学们题目中写了哪两个事物? 我和土地
这两样事物之间用爱作为纽带,表现了全诗的主题是爱土地。
二、整体感知:
1、我们说诗歌是情感的载体,诗人写诗就像同学们平时写日记一样,都是在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也是一样,现在有请同学们来听一听这首诗的录音朗诵,听的时候思考一下诗人爱土地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
2、介绍写作背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出来,整一首诗是用一种比较沉重的语气来读,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是沉重的呢?
1938年,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正任意践踏中国的国土和人民,面对这些,中国人民没有退却而是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一段屈辱史无疑是沉重的,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诗人艾青对此是感到了悲愤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使命的沉重。
三、鉴赏诗歌内容
1、 诗歌首先借助什么具体形象事物塑造了“我”的形象?这只鸟有什么特点?
事物:一只鸟
特点:嘶哑的喉咙,弱小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即便像鸟一样弱小,也要肩负起保卫祖国,抵抗外敌的
责任。
3、展示暴风雨吹打的图片,认识意象
(1)、这张图就是我们平时所看见的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大家看完这张图片之后,心里有没有会觉得沉重吗?那为什么在艾青的诗歌里面就变得沉重起来了呢?
其中在诗中土地就已经不是客观存在土地了,已经是融注了诗人的情感在里面,我们把这种倾注了诗人的具体情感的具体物象称之为意象。
(2)、物象与意象的区别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所谓意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相对物象,意象多了认知和描绘两个环节。诗人要通过认知现实的物象,才能在这基础上描绘出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明月倾注了成了我们思乡的一个具体物象,这就是意象
(3)在诗中除了土地之外,大家还找到了哪些意象?
河流、风、黎明
(4)这四个意象象征着什么呢?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九、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主题:爱土地
林惠珊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我爱这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对小学语文中导课的思考 教学总结
下一篇:
校园“无厘头”语言现象研究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