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阅读:5534  
标签:作文素材
孔子的政治思想简介:内仁外礼
孔子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

      仁的第一个涵义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2、关于“礼”,“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3、关于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 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悬殊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来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标签:作文素材 孔子的政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孔子只活了73岁,因晚年遭遇两次重大打击
下一篇:“法制宣传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设计(高一上册)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