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导学案设计
阅读:3218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粤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阿房宫赋》 学案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历史状况的关系,以便与《过秦论》进行比 

较。2、了解赋的写作特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一文体来表现主旨的。3、学习积累有关的文言知识。 

4  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 

用。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并背诵全文。   2、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导入:     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得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 

二、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唐朝万年人(今西安),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唐王朝的统治本来就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而唐敬宗又是一个更为荒淫腐朽的皇帝,他不顾国家动乱,财源枯竭,民不聊生的形势,自继位以来即沉湎声色,广选美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使唐王朝的统治更加岌岌可危。杜牧在这篇文章里,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解题:  

阿(ē)房宫,由秦始皇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原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阿房村。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七十余万,开采了大量的石料,砍伐了大批木材。可是至秦灭亡还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地名叫“阿房”,故称“阿房宫”。 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    “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五、一、二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一、二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一、二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一、二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重要内容。 

二、三、四段的学习。 

 1、指定学生诵读三、四段,疏通生字词。 

 2、学生自读三、四段,并结合注解尝试翻译三、四段。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当堂指正翻译有误处。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词句。 

 5、学生自我巩固该堂课的知识点。 

三、通过练习巩固文言词句的重要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A、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雨雪阴晴或气温,环境气氛;今:一个地区一  

段较长时期内的气象概况)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积蓄、聚敛;今:筹划并管理;计划并组 

织)   

C、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或可爱;今:值得同情、怜悯,)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钩心指各种建筑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相互对峙,好像兵戈相斗;今: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特殊句式:  A、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B、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D、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E、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 F、明星荧荧,开状镜也----宫车过也;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 

断句) 

3、一词多义现象。 

         使负栋之柱。                   六王毕,四海一。 


展开全文阅读
         使六国各爱其人。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而或长烟一空(全、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族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晋陶渊明独爱菊。         

        盘盘焉,囷囷焉。                  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  

        或师焉,或否焉。                  不敢言而敢怒。    (却)  

   焉 且焉置土石?                   而 谁得而族灭秦也?(连词,连两个动作)  

      焉用亡郑以陪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并列)  

      风雨兴焉。                        学而时习之。       (递进)  

      奈何取之尽锱铢?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杳不知其所之也 

  取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       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第三节 

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的划分。 

首先回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根据赋文的特点,可将本文划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 

        【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铺排描写了阿房宫的?又对阿房宫有哪些议论?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精读文章。 

研习全文: 

具体研习第1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1段。 2、本段主要写什么?  

        本段主要写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本段是如何具体描绘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A、“六王毕---阿房出”这四句写什么? 

写秦统一天下的气势【“毕”“一”】和阿房宫的建成【“兀”“出”含蓄说明阿房宫的建成,取尽天下财物】。 

B、“覆压”……“直走咸阳”这几句写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从哪几个角度写的? 

写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夸张。 

是从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物之高两个方面来写的。 

C、“二川溶溶……不知西东”这几句将视角转移到哪里?写了宫内哪些事物?写出了宫内什么特点?突出这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通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两句的过渡,将视角转到宫内。 

楼阁密集,走廊和屋檐的形状,楼阁间的相互勾连互相环绕的气势,还写到宫内的长桥和复道。 

突出这庞大建筑群的错综复杂,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夸张、比喻【都是化动为静的比喻,造成更为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故作疑问。 

D、“歌台暖响……气候不齐”又写什么?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宫中人物活动----夜以继日的豪华生活,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通感,夸张。 

     小结: 本段是从四方面描绘阿房宫这一建筑的雄伟壮观。 

3、学生按照文章思路背诵该段。 

二、具体研习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2段。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又从几方面来?       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 

本段从三方面来描写。 

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说明歌舞者的由来。【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秦的强与暴于中可见。】 


展开余文
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夸张、比喻兼排比句,写宫人之多以及其梳妆打扮,来阿房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这一层写宫人,实际上就是写皇帝,因为秦始皇灭六国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从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揭示秦始皇的奢侈浪费无度。 

 3、写阿房宫的珠宝的来源、陈设采取的是什么写法?与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何作用? 

       采取的是直叙其事,而第一段和第二段前部分分别运用的是比喻和夸张。 

        这样写即对阿房宫的奢华的揭露越来越直接,又取得变化多端,毫不呆板的艺术效果,同时也为下部分的议论,起到直接的引渡作用。 

4、学生集体朗读或试背本段文字。  

三、具体研习第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3段。 2、分组讨论第3段的内容及层次。      本段由描写转向夹叙夹议,将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又自然写到暴秦的灭亡。点明了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者骄奢淫逸,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亡秦。 

“用之如泥沙”以上为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排比句,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简要交代秦王朝的灭亡:“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3、在本段之中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 

      “秦爱纷奢” 

        文字前两段铺排的是它,后两段议论的是它;它既总结了前两段的铺排,又引领了后两段的议论。所以说它是本文的文眼。 

4、第二层是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究竟是怎样突出它的气派? 

       连续运用了六个排比句,并且这六个排比句中的每句都是以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为对比的对象。一方是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是辛苦的劳作,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预示了秦王朝的危机。 

5、“秦爱纷奢”结果怎样?                 

6、学生连读两遍试背课文。  

四、具体研习第4段。  1、教师范背第4段。  

2、这一段讲了什么?分几层讲的? 

       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历史教训。 

一层(开头到“谁得而族灭也”)引历史教训,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二层(余下各句)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3、“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  

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 

“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即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前文已经写出秦灭了六国,天下又灭了秦王朝。但是中心论点却说,六国的灭亡不是秦所为,秦的灭亡也不是天下所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就不能不使人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秦朝灭亡呢?把人们由表面引向深入,不 

仅使文章波澜起伏,走向高潮,也显得议论更加深刻,让人更加注意。 

5、“嗟夫”后用的是什么语气?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嗟夫”后用的是假设语气。 

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六国与秦的灭亡都在于不爱惜人民爱民。 

6、“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统治者)。 

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世戒奢爱民,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7、这里“哀”是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 

        并不是同情秦残暴的统治被灭亡,而旨在说明本可以不灭亡,但由于不爱惜人民而遭到灭亡的历史教训令人沉痛。 

五、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 

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 

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2、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 

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 

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3、文章的第3段与第4段是否能对调?为什么?      两段之间不可对调。第3段的感慨是由第1、第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  

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政权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4、 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

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宫。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官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富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而是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较《过秦论》的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 (1)、均先铺叙,后议论。(2)、均借古鉴今:《过秦论》喻汉朝皇帝,《阿》喻唐朝统治者。 (3)、《过秦论》作者认为秦忘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认为秦亡是“不爱其人”。(4)、《阿》用的是“赋”的形式,《过》也具有浓厚的“赋”的色彩。  

板书设计: 

                                             统一的气势阿房宫的建成 

                                             阿房宫的宏伟规摸。 

阿                               宫 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1-2】对阿房宫的铺排描写。    宫中人物活动 

                                             歌舞者的由来 

                                        宫人 宫中奢侈铺张的生活 

房                             宫宝 珠宝的来源、陈设写阿房宫的奢华 

                             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暴秦的灭亡 从细微之处突出阿房宫的繁华气派 

              【3-4】对阿房宫的议论。         交代秦王朝的灭亡 

宫                                     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展开余文
                                       根本原因 

                                       历史教训 

赋                               

 

蔡晓晓

标签:导学案设计 高一导学案设计 粤教版高一导学案设计 阿房宫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 学案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荷塘月色》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