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案教学设计
阅读:1038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贺新郎•别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赏析诗歌时,从景物描写入手,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好处。

2、在朗读中品味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把握情感。

2、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古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比较、分类等方法深入品味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感受诗人毛泽东的宽广胸怀,认识人生的价值。

⒉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和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了解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抓意象)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品味毛泽东这首词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一、情境导入

师:《东方红》中有这样的歌词“毛主席爱人民,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啊,人民深深地爱戴他。我想知道你们心目中的毛泽东形象是怎样的?能否结合你已有的知识来谈谈。 引出学生的认识(《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

    (同学们顺利地背出,很有感情。)

二、走近作者

伟人毛泽东:1925年10月,毛泽东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重大社会课题,1936年2月,他写下了《沁园春•雪》,作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历史结论。两首词词牌相同,结构相同,主旨相承。毛泽东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展示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雄豪胆识。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小结:无论是从毛泽东诗歌中认识毛泽东,还是从历史书上了解毛泽东,感受到的毛泽东形象是相同的。他有包纳天地的胸怀,有为天下人民谋幸福的气度,始终思考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充满豪情壮志。

过渡:然而,作为凡人,毛泽东也有他温情的一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作为凡人的毛泽东,一起来倾听伟人的柔情。《贺新郎•别友》,毛泽东1923写给夫人杨开慧词。请同学注解,了解写作背景。

    1.展示资料。

    词作于1923年11-12月间,无副标题。1920年冬,杨开慧与毛泽东在长沙结婚,翌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共湘区委会建立,毛泽东亲任书记,杨开慧亦于是年入党,在湘区委协助工作,1922年生长子岸英。1923年4月毛泽东调中央工作,告别长沙,赴上海;是年夏杨开慧亦去上海。6月毛泽东去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中央局秘书。会后复回上海。9月经武汉返长沙。杨开慧亦返长沙,11月生次子岸青。刚刚生产不久,毛泽东奉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首词就写于此时,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三.诵读感悟 ,解决字音词义。           

四、赏析文本

方法:诵读法、问题法。

⒈学生自己练习诵读。

    ⒉请若干学生朗读,并作评价。

    ⒊播放范读录音,要求学生在诵读是要投入身心,运用语调的轻重、高低、疾徐来表情达意,也就是要做到抑扬顿挫。

    ⒋齐读。

    过渡:大家的倾情诵读把我也带入了诗境,让我们循着这袅袅余音进一步品味这首词。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宵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恁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翥。


展开全文阅读
㈠整体感知

师:这首词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过渡:同学们感知的到位与否我们就要结合这首词具体内容和意境来探讨了。

㈡探究文本

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是:抓意象再现画面

1、绘景•再现送别画面,赏析意境。

过渡:这首词表现了诗人和妻子的依依惜别之情,情真意切句句感人。可是,在这些满含离情别绪的诗句中,诗人并非一味地直接抒情,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给予于景物之中,以景来传递自己这份特殊的感情。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赏析诗歌我们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

⑴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场面?(引入李白的《送友人》和柳永的《雨霖铃》)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里,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

2、词的下阙描绘了什么场面? (引入范成大《横 塘》和贺铸《青玉案》)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⑵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抓住关键词,结合景物特点,合理

想象,再现画面。 (100字左右) 

   ⑶全班交流、评价。

   ⑷个别朗读,体现出凄凉之美。

  ⒉悟情

  ⑴结合作者的经历,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请大家想想,“此时”的“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明确:《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这首词好就好在这两者的结合,有了儿女柔情的缠绵,更显得革命激情的昂扬;反之,有了革命激情的昂扬,也更显得热女柔情的缠绵。而在这昂扬和缠绵里,形象地衬托出一对胸怀大志的青年男女之间真挚的感情。

⑵评价与鉴赏

师:词作给我们展示了伟人的另一面,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⒊全班齐读,再现诗人的情感。

    过渡:“多情自古伤离别”,南朝江淹也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竟管毛泽东在词中把“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等豪放之语嵌入婉约之章,但那“黯然”之一情仍然让人“销魂”。不过,有同学可能要问:我们的古人都能这样潇洒道别离么?

   五、拓展延伸

 当然不能,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而且这离愁别绪也是多种多样的,都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看曾经学过的几首诗,我们分成四组进行讨论,探究一下这些诗作写了哪种别离,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规律——

 ㈠表达恋恋不舍,依依惜别或相思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浥,湿润的意思。客舍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它们通常和离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今天由于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场深情地离别,而非“黯然销魂”的离别。诗句中的“轻尘”、“青青”、“新”等词语轻柔明快,加强了轻快富于希望的情调,以乐景衬挚情。这首诗精心选择了离别的典型场景—雨后柳色青青的渭城来烘托气氛,并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的劝酒词来抒情达意: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㈡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适《别董大》及李白《赠汪伦》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赏析: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又为迷蒙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

            颔联写惜别之感,表达含蓄“跟你离别的意绪呀!”不直说,立刻改口转折:“我和你一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别离又是客中之别,何必伤感呢!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铸就千古名句:“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心心相印,就算远在天涯,相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交流也如同近邻一般。”诗句一洗悲酸之态。尾联以劝慰作结。歧路,岔路也,古人送别常在岔路口处分手,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无为,不要的意思。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小儿女那样情意绵绵。


展开余文
     ㈢借送别言志。这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如李白《梦游天姆吟留别》、陆龟蒙诗《别离》、王昌龄诗《芙蓉楼送辛渐》等。其中以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最有名气。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王昌龄因不拘小节先后两次被贬,一次被贬岭南,归来后任江宁丞,本诗写作于此时,正值众口交毁之际。几年后被贬到更为遥远的龙标。当时他的朋友辛渐从江宁到润州(今镇江)再到扬州,然后北上到洛阳(诗人的故乡)诗人和朋友在润州的芙蓉楼分别。

    赏析:诗的首句写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无边无际的愁网。“入”字描摹出夜雨悄然而至的动态。夜雨增添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别离的气氛。寒意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离人的心头。(因离情满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自可想见)清晨,天色已亮辛渐将登舟北归。使人遥望江北远

    (提示: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概括出送别诗常见的表达内容。)

     六、体验与运用

     七、课堂总结

      山,想到行人不久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情油然而生,作者融情于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茫平野之上的楚山之上,明写山孤,实写人孤。“玉壶”象征高洁清白的品质,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平安健康,而是传达了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㈣以送别为名,实为写景或抒发其他情感。如李白诗《渡荆门送别》,杨万里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赏析: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别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师: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驰进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情感交流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直接与直观,从书信到电话,到上网。很少有人在送别时会送一首诗。现代人的交流形式越来越趋向于直接和功利,但这并不能否定送别诗的魅力。送别诗可以让事实说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人群的情感表达方式,看到人际交往、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轨迹,看到一个民族情感的传统,看到语言表达、情感交流方面的技巧和特色。而且,送别诗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理解了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总是在杨柳依依的春天里,在人流攘攘的站台上;在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在满写着师生情谊的校园;有时送别的可能是自己曾走过的一段路,或曾经历过的一段时光……她,是发生在人间最感人的故事。

    ⒈写作:月末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同学们,把你最美好的别离留下来,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次别离,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离别时的(惆怅、孤寂、伤感、鼓励、劝勉等)情绪。

    ⒉全班交流。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这是一幅古典的“长亭送别图”,也是毛泽东早期诗词中难得的佳作。今天,我们通过《贺新郎•别友》的学习,不仅知晓了伟人柔情的一面,而且也对古代诗词中送别诗所表现的主题有了概括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未来的高考中有备而战,战而胜之!

    八、探究性作业

(提示:三个备选方案,题目4为必做题,题目1、2和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任选其一。)

1.查找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其他词作,并与《贺新郎》比较。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词的上阕写的是诗人自己的离愁别绪。起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了愁苦之多,“江海翻波浪”,形象的比喻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愁绪。接着两句写诗人因愁苦而辗转反侧,只好披衣、起坐、仰望星空数星星,“寂寞”“寒”等形容词透露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对杨开慧的深情思念。

    下阕抒发的是对离人的思念之情。“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这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名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上的寒星随着天亮而逝去,在诗人眼中只留下了离人清晰的身影。百念成灰的时刻,剩下的就只有对离人的思念了。当诗人将视线转向西边的天空时,一钩残月渐向西落。古时常用月圆表示亲人的团聚,而用月残来表现亲人的离别。如今,面对着西沉的残月,怎能不让人伤心而流泪呢?一个“流”字,形象生动,不仅刻画出月亮西沉的动态美,而且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抛眼泪”的议论。

    总之,《虞美人•枕上》一词用词精当,比喻巧妙,描写、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爱人杨开慧的深沉的思念。

    2.与其他诗词相比,同是写别离,有何异同?

    比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比,李诗别友,多伤感、怅然;毛泽东词作境界更高,心胸更博大。

     3.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了解伟人的不同侧面。将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千字左右的小论文。

     4.请从词语中任选四个,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分别表现我们课堂上探究过的离别诗的不同情绪。

 柳  雁  船  蝉  明月  酒 

 长亭 枫叶 芳草 晚风 夕阳

   注:                菊花台——周杰伦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化成一缕纱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菊花残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你轻声地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王桂苹

标签:教学设计 高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教学设计 贺新郎
链接: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小狗包弟》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下一篇:《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