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教学论文
阅读:2802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浅析阿Q悲剧性格的成因》论文
 阿Q是我国现代主文学巨匠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典型人物。这一人物自1921年12月4日在《晨报副刊》问世以后,便活跃于世界文坛,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作者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用其巨大的艺术功力塑造了阿Q这个可笑又可悲的艺术人物,作为“一面镜子”,让各阶层的人民都能照出自己的弱点。那么,阿Q的悲剧性格——精神胜利法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这既与阿Q生活的年代和环境有关,也与他自身好胜爱斗、喜欢热闹、以及个人的脾性、生理缺陷等有关。现就两方面试作分析。

一、外因——社会环境的产物

阿Q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是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集中表现,是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产物,主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一直处于尊贵的奴役人的地位。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遭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侵略和侮辱。封建统治者在侵略者面前腐败无能,不敢抵抗,却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便使用“精神胜利法”来掩盖自己的失败并欺骗人民。在中国人民面前他们是暴君,而在帝国主义者面前却是奴才。阿Q的“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和他对赵太爷等人的畏惧及对小D与王胡的放肆便很似于此。正如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分析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明明是异族统治,却说是‘同化异族’。”阿Q的夸耀过去、幻想未来和“儿子打老子”式的自我安慰恐怕缘于此吧。1842年,清朝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皇帝的批谕却是“自宜酌量日期,暂令入城瞻仰”。他们盲目的妄自尊大,常以中国的精神文明自夸,称外国人为蛮夷。颓风恶习,愈演愈烈,有人竟把脏和丑也当作傲视他人的资本。说什么“中国人脏,那就是脏的好”,“美不过你,我和你比丑”,“再坏的东西,自己说个好,那就是谁也比不了”。难道阿Q和王胡比捉虱子与此无关吗?

因此,“精神胜利法”产生于封建统治阶级,但这种思想不只存在于封建统治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第一时代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没有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更没有文化,一切宣传教育机器都被地主阶级把持着。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体系,这些体系就像鲁迅先生在《春末闲谈》中讲的“细腰蜂”的毒针一样毒害着、禁锢着中国人民的思想。统治阶级欺骗群众、麻痹群众,使之安于命运,服服帖帖地受他们的统治、宰割。封建主义对人民的长期统治,使被压迫人民思想麻木、落后,逐渐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把维持统治阶级利益的东西当成“老例”“通例”,认为理当如此。阿Q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本应积极投入革命,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因而对革命“深恶痛绝”。还有阿Q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男女之大妨”等信条,都属于封建的思想体系。因此,鲁迅先生说:“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同样,由于统治阶级的毒害和影响,农民也接受了“精神胜利法”的思想。阿Q也是农民阶级的一员,对于统治阶级灌给的“精神胜利法”,他毫不客气地吸收进了自己的脑海里,并实践于生活,上演一幕幕“阿Q式”的悲喜剧。总之,统治阶级思想的毒害和影响,是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主主要原因。但我们还须明白,阿Q是农民阶级的一员,是小生产者,小生产者们保守、落后、愚昧、目光短浅,他们在遭受残酷压迫后,无可奈何,反抗又无济于事,但为了逃避痛苦,就自解自慰,从而产生“精神胜利法”。

二、 内因——阿Q自我意识的丧失

流浪雇农阿Q除了具有一般雇农共有的特点外,还有他自己特殊的经历。他赌博、打架,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所以他的阿Q主义这一思想意识虽与阿Q的阶级属性,以及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把它当成护身的“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阿Q的不觉悟正是他自我意识丧失的体现。

自我意识,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心理学认为它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第一层次是生理自我意识,它指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如觉醒状态,健康情况的意识等;第二层次是社会自我意识,它是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第三层次是心理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督等。总之,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能获得发展,那么个性的发展就难以实现。

然而,我们的阿Q缺乏自我意识。

首先,表现在第一个层次上,阿Q不能正确认识生理自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这本是他的生理缺陷,但当别人撩他时,他却说“你还不配!”真是“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处美如乳酪”。缺点反而成了他无尚光荣的标志。身上长了虱子,本是不爱清洁的“杰作”,这在常人就是一种耻辱,阿Q不但不因自己身上的虱子比王胡的小和少而高兴,反倒认为这是一件“怎样的大失体统的事啊!”为此,他居然和王胡“大动干戈”,结果,讨来了自己生平“第一件屈辱事”。                     

阿Q生理自我的模糊,使他不能正确观察自我机体和状态,不能认识自身的生理缺陷,从而把自己的这种缺陷当成自骄的资本,从精神上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往往会通过外在的言行表现。从而导致阿Q社会自我意识的丧失。

其次,阿Q社会自我意识的表现。社会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外部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意识。阿Q因生理自我意识的模糊而产生的优越感,使得他总觉得比别人高出一等,他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社会地位低下得连姓名、籍贯都没有;穷得来只能住在一个破庙里,甚而至于还有被追的危险。但阿Q意识不到这些,他竭力维护自己的优越感,说什么“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多啦!”“我的儿子会阔多啦!”阿Q生活在未庄的居民没多大差别,甚而至于地位更坏,但因为他进了几回城,就鄙薄未庄的人“真是没见过市面的可笑的乡下人”。阿Q和王胡本是“并排坐下”的同一阶层的“盟友”,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比王胡高人一等,可惜,阿Q的这种自认的优越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使他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济济条件得到改善。他还是因说了姓赵而犯了赵太爷的讳,结果被打了嘴巴;还得变牛变马,不分白日昼夜地替赵太爷干活;还是不能向吴妈求爱,最后不得不进城做了小偷。他做小偷也只是“站在外面接东西”的小角色,并且因受了惊吓再也不敢做偷儿,在人们的心目中彻底降格为“斯已不足畏”的闲人。阿Q从此又馅入了生计的困境。革命来了,似乎给绝处的阿Q带来了逢生的希望,但又因其社会意识的模糊辨不清革命的对象和朋友,结果被投机分子利用,稀里糊涂地送上了断头台。


展开全文阅读
阿Q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其社会意识丧失的悲剧。因为社会意识的丧失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和控制自我,这便导致了他自我意识的丧失。

最后,谈谈阿Q心理自我意识的丧失。阿Q是农民,他应该清醒的认为到这一点。他应该用农民的勤劳和质朴老换取生活的资本,但他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把自己变牛变马挣来的钱去赌博,想靠投机取巧来获得更大的利益,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偶尔赢了一回,钱却不见了,自己还遭了打,到此阿Q本应该好好反醒一下,可是他没有,他懒得想这些,他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打发自己睡觉。觉醒之后,照样“重复昨天的故事”。阿Q那可怜的工钱除了用以赌博,还拿来喝酒,即使钱没有了,赊也要赊来喝。酒店的老板因阿Q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不愿赊。这时,阿Q也应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悟出了什么,但阿Q没有。生理自我的模糊,社会自我的丧失已使他彻底地迷失了自己,他不能理智的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从而控制自己的言行。

人皆有七情六欲,阿Q如果能清醒的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与周围的人际关系,他可以找一个与之相配的人作为伴侣。可是,阿Q因自我意识的缺乏,使其不能监控自己的言行;五六年前,他就在戏台前拧女人的大腿,肆无忌惮的侮辱和调戏小尼姑,做出十足的流氓举措。他本是好心好意向吴妈求爱,他的措辞却是“我想和你困觉”。如果阿Q换一种方式,我想他也不至于挨打,不至于因此而“倾家荡产”,有可能凭他的勤劳获得吴妈的喜欢的。革命来了,他觉得这是他最“辉煌”的时刻,根本不是革命党的他,却早把自己当作了革命党,信心十足地认为他“要什么便是什么,想要谁便是谁”,并把自己周围的女人着着实实的理论了一番,竟没有一个配得上他阿Q的。唉,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

总之,阿Q生理意识的模糊而产生的优越感使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与周围的社会关系,一步步导致他社会自我及心理自我的迷失,从而彻底丧失了自我意识,成为人们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只增笑料的看客  

此外,辛亥革命的不成功也是造成阿Q悲剧的要原因。

辛亥革命因脱离农民,不要农民而失败,也导致了阿Q悲剧的结局。革命前,农村没有舆论,农民根本不知道民主革命是怎么一回事;革命时,也没发动农民。所以,阿Q 要参加革命而不能。革命后农民的生活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反而遭受更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冯旺

标签:教学论文 高三教学论文 浅析阿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2012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讲评 高考优秀作文范文
下一篇: 2012高考必背古诗 高考复习(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