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4026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孔乙己》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的:
1、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体会全文精巧含蓄的布局。
二、教学重点:
重点:
1、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人物性格。
3、学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4、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难点:
1、通过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
2、通过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学会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3、抓住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设想: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
三、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四、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土,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人选者只有于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五、全面感知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í) 附和(hè) 分辩(biàn) 不屑置辩(xiè)
咸亨酒店(hēng) 砚(yàn) 荤菜(hūn) 羼水(chàn)
拭(shì) 蘸(zhàn) 惋惜(wǎn) 阔绰(chuò)
舀水(yǎo) 涨红(zhàng) 绽出(zhàn) 哄笑(hōng)
间或(jiàn) 着了慌(zháo) 打折(shé) 门槛(kǎ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
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3、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4、段落分析:这是一篇小说,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第二部分(4—6):写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的思想性格在嘲笑声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三部分(7—8):写孔乙己和孩子,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展开全文阅读
第四部分(9—11):写孔乙己不复聊生的惨状,表明当时社会里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第五部分(12—13):写孔乙己的结局。用猜想结尾,留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更有无穷的悲剧意味。
第二课时
一、探究性学习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提示: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3、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穿长衫)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好喝懒做)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傲但又_______的人。(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偶有偷窃)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从不拖欠酒钱)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屡遭冷遇)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想和人交流)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4、深入探因(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5、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二、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展开余文
三、归纳本文的中心: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四、归纳本文写作手法
(1) 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 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3) 精巧含蓄的布局。
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既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又可以使文章中心得到深刻的揭示。因为连一个十几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而用小伙计的眼光来写,又可以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而又不致影响中心的表达。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五、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颓唐 附和 阔绰 涨红 绽出
2、解释词语 不屑置辩 颓唐 君子固穷
答案与提示:
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于穷困。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总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
4、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个人原因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是他个人的好逸恶劳,死读诗书,迂腐不化,懒惰好偷,等等。
◆个性练习设计
1、文中哪一段最能说明孔乙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答案与提示:第九段。
2、文章中谁最有可能想起了孔乙己?为什么?
答案与提示:掌柜。因为他老是忘不了孔乙己还欠他19个钱。
3、孔乙己最大的精神伤疤是什么?
答案与提示:没有功名,被人讥笑。
4、谈谈你自己对孔乙己的评价。
答案与提示:没有标准的评价,但要客观全面,防止偏激和绝对化。
◆课堂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孔乙己》作者鲁迅 ,选自小说集《 呐喊》,本文深刻地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 和 封建文化教育 的战斗檄文。
(二)、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解释:
1、不屑置辩:( B )
A、不愿意 B、认为不值得 C、形容轻视 D、不琐碎
2、君子固穷( A )
A、安守 B、牢固 C、坚定
(三)、“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掌柜说了多次,它表明( A )
(A) 掌柜自私冷漠,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
(B) 掌柜后悔当初没有向孔乙己索回欠款。
(C) 掌柜感到寂寞,期盼孔乙己来店供己取乐。
(D) 掌柜意识到孔乙己已经死去。
(四)、对“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理解最准确的是(D )
A、因为我没有见他再来,又没有见他死,所以只能估计。
B、因为终于没有见,所以肯定他是死了。
C、“大约”和“的确”说法矛盾,所以孔乙己生死难料。
D、“大约”说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生死并不关心,持冷漠态度;“的确”说明被冷酷的封建制度吃掉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必然结果。
杨祖斌
标签:
教学设计
九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教学设计
孔乙己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社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下一篇:
作文“秋天的景”辅导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