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教学设计
阅读:6016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二、有关“赋”的知识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本文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此外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齐名“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北宋四大家”。
2、字音:
壬戌(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paíhuaí) 斗(dǒu)牛之间 扣舷(xián)而歌之
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 幽壑(hè) 麋(mí)鹿
击空明兮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 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
3、字形:
壬xū(戌)之秋 qiǎo(愀)然 mí(麋)鹿 扣xián(舷)而歌
shù(戍)边 啁jiū(啾) 风mǐ(靡) (弦)xián外之音
mí(糜)烂 (炫)xuàn耀
头晕目xuàn(眩)
展开全文阅读
第一课时
【导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一、预习作业检查
二、课文字词句探究: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壬戌之秋,七月既(……以后/已经)望(农历的每月十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起,作)。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名作动,歌唱)窈窕之章。少焉(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古今异义,古:星宿名 今:一种竞技方式)之间。白露(古今异义,古:白茫茫的水汽 今:24节气之一)横江,水光接天。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到),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浩浩乎如冯(通假字,通“凭”,乘)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像)遗世独立,羽(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化而登仙。
于是(在这个时候)饮酒乐甚,扣舷而(表示修饰)歌(唱)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望美人(古今异义,古: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往往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美貌的女子)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歌声)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2、翻译下列句子: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内容探讨: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夜赤壁的景色?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景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讨论明确:写景句子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泛舟者心情欢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2、第二段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本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此处借助夸张、想象,运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低徊悲凉,凄切婉转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小结】前两段主要集中描写赤壁夜色以及主客游玩时的感受。写景时用词准确优美,比如:清、徐、徘徊、横江、纵、凌。另外在描写箫声时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从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形象的感受。这种用词造句的考究值得借鉴。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C)(A冯píng虚御风 B舳zhú舻 D枕藉jiè) A.壬(rén)戌 窈窕(tiǎo) 桂棹(zhào) 冯(féng)虚御风
B.嫠(lí)妇 愀(qiǎo)然 舳(yóu)舻 山川相缪(liáo)
C.酾(shī)酒 横槊(shuò) 江渚(zhǔ) 正襟(jīn)危坐
D.匏(páo)樽 枕藉(jí) 蜉(fú)蝣 一叶扁(piān)舟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形容词用作动词,露出白色)
A.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
B.白露横江 白茫茫的水汽
C.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D.不知东方之既白 白色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C )A苍(沧)海B凄侧(恻)D 墨(默)化
A 正襟危坐 杯盘狼藉 苍海一粟 孤苦零丁
B 一叶扁舟 不绝如缕 凄侧动人 形单影只
C 乐观旷达 余音袅袅 感人肺腑 抑扬顿挫
D 潜移墨化 肝胆照人 犀角独怪 如泣如诉
4、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与其他选项不相同的是(A 到,往)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如日中天
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
5、对“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
A.第一句,写以桂树木兰做桨,用美好的事物寄托高雅的情调。
B.“击空明”与“渺渺兮予怀”写景抒情,以景的空明衬人的胸怀广阔。
C.最后一句,点出“予怀”所思慕的对象是那在“天一方”的美人。
D.全歌落脚到“美人”身上,具有象征意义。
6、对下列各句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的万物(时刻都在变动),连一瞬间都不停止。
B.泣孤舟之嫠妇——(那箫声像是)为孤舟中的寡妇而哭泣。
C.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飞升的仙人一同遨游长空,哪怕在明月下死去(也心满意足)
D.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轻盈飘逸啊,像长了羽毛的鸟儿一样,远离尘世,飞升仙境。
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后者不是文体 )
展开余文
A.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B.本文与《后赤壁赋》都是元丰五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所作,这期间他还写了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C.“赤壁赋”中的“赋”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中的“赋”意思相同,都是指一种文体。
D.本文通过主客问答,议论风生,表现出主人公乐观豁达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相关知识
二、课文字词句探究:
1、解释括号前的字词,指出划线句子的句式。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 盘绕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方其破荆州,下(动词,攻占)江陵,顺流而东(名作动,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况吾与子渔樵(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也。盖( )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2、翻译下列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三、课文探究
1、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之夜,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讨论明确: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客人”的话在此处也可以认为是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写“客人”对人生的感触,也可认为是为下文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
2、苏轼针对客人的回答,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阐述了什么道理,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他的话是否全都正确,你对这场人生观讨论的意义是如何认识的?
讨论明确: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主要的感情是喜悦的。苏轼阐述了“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表现了作者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从水、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
作者的某些言语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直接从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应当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这种观点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绝对化地看待问题,注意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道理。尽管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3、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几次变化?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讨论明确:1段——江上泛游,感情由平静到高昂(夜游之乐)。2段——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的悲凉萧声(乐极悲来)。3段——主客问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悲情缘由)。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因悲生悟)。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乐——悲——乐)
【小结】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有写景、抒情、说理(议论)。首先由风、月、山、水之景引出了主客的不同内心感受,是由景生情。接着又借风、月、水说明事物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的道理,在说理(议论)中有写景,使得哲理变得形象可感。而情又始终贯穿在写景与议论中。情、景、理三者紧密结合。
四、【阅读拓展】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分开 )
A.今者薄暮 薄:迫近 B.披蒙茸,踞虎豹 披:穿着
C.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缟:白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醒
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C )
A.予乃摄衣而上 (名作动) B.履巉岩,披蒙茸(名作动)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名作状) D.掠予舟而西也(名作动)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
凛乎其不可留也(语气助词)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看)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介词) 顾安所得酒乎 (可是,只是)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第一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虚无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突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小知识】
1、“乌台诗案”:
这是北宋文坛上一次骇人听闻的“文字狱”。北宋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特设御史台以纠察、弹劾官员,乌台即御史台监狱的代称。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著名诗人苏轼被御史台弹劾,关进御史台监狱,审讯达一月之久。监察御史从苏轼的诗中断章取义、穿凿附会,编出了“讥讽文字”“愚弄朝堂”等罪名,对苏轼严刑逼供,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后由于曹太后以及吴充、范镇等元老重臣的极力营救,苏轼才得以免于死罪,被贬作黄州团练副使。这次的“乌台诗案”使当时许多著名诗人以及与苏轼有过交往的人,都受到了牵连,成为轰动一时的大冤案。于是,后人便把苏轼被审的有关文件、札子、供状等资料编录为《乌台诗案》一书。
2、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展开余文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元祐元年(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旧党执政。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
元符三年(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64岁死于常州。
生活的几个侧面:
一: 在黄州,躬耕东坡,竹杖芒鞋,营造雪堂。生活地像陶渊明,在自己的东坡庄园过着神仙般的隐逸生活。
二:工程与赈灾:杭州太守时:疏浚运河;设立的公立医院(安乐坊);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修筑西湖苏堤;开仓赈济灾民。
三:在海南与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随遇而安,自己表示要常做岭南人,自己说:“心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四:临死,东坡对侍立在旁的儿子说到:“慎勿哭泣,以怛化(垂死的老人和病人)。”死的时候“谈笑而化”。他自己都快死了,还在想着那些活着的人,可见其人品之高。
东坡肉的由来: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以诗介绍其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肉,那一年的春节,大家不约而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坡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便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工。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肉”,也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3、苏轼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前赤壁赋》,从乐到悲,又以乐作结。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在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于“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当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种乐观与洒脱,源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及齐物的自然观点。人原本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死与昼夜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生是人存在的一种形式,死是人存在的另一种形式,“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苏轼年少读《庄子》时,就曾说过:“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觉得《庄子》所讲的道理,是自己一向心中所想的:“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苏轼常拿起从《庄子》中获得的思想武器捍卫自己的心灵,保持乐观的情绪,应对人生的坎坷。
4、对苏轼的评价
①苏轼自己的评价: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②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对苏轼的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认为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正如耶酥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这无疑是对于苏东坡的最为精妙的概括。
【满分作文欣赏】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 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赤壁赋》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一)实词:
1、“固”
(1)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2)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固执己见)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2、“适”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食) (享有)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适应)
(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6)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7)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流放或贬职)
3、“逝”
(1)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3)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4、“望”
(1)七月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3)恐太后玉体之有所欷也,故愿望见太后。(盼望,希望)
(4)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名望,声望)
5、“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2)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6、“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克,攻下)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
7、“危”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高)
(2)居安思危 (危险、危急的状况)
(3)危如累卵 (危险)
(4)正襟危坐 (端正)
(5)危言危行 (正义)
(二)虚词:
1、“虽”
(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表假设性内容)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表事实)
2、“之”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清风明月等)
(5)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3、“乎”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词,相当于“吗”)
(2)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被动)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三)通假字: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西”“东”,名作状语,向西,向东)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6)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五)古今异义词: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浩荡渺远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徘徊于斗牛之间。(古:星宿名 今:一种竞技方式)
(六)特殊句式:
(1)客有吹洞箫者 /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安,宾语前置)
(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羡何,宾语前置)
(5)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东山之上出,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6)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
(8)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谓倒装)
徐启利
标签:
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教学设计
赤壁赋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我与地坛》 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二)
下一篇:
《移花接木——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导》教案 (高三)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