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类目:首页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阅读:829  
标签: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诗词鉴赏《观沧海》 备课资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作者写出了观沧海所见的景色,描绘出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借沧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凌云的壮志,乐观进取的,有所作为而不畏艰险的精神,抒发出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本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突兀耸立的山岛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给人生意盎然之感。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驰骋想象,纵意宕开大笔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 升起的,空蒙浑融;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这也正是曹操的诗既有艺术的魅力,能给人以艺术享受;又有深刻含意,能鼓舞人积极进取,增强胜利信心的根源。 概括地说,《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在通读了这篇《观沧海》后,我深深地敬佩作者曹操的进取精神。原本在诗中,作者登山是在秋风萧瑟的季节,但在作者眼中所看到的,却是一片壮丽美景,令读者也感受到作者豪迈乐观的精神。一首诗,往往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甚至作者本人一个时期的心情。关键是去体会诗的感情,诗的内涵,诗的气势。而这些,是要经过仔细的咀嚼方能体会到。像唐朝大画家阎立本,几次去看梁朝画家张僧繇的壁画一样,应该仔细观摩,方能体会其中奥妙。个中滋味总是在反复的品尝中才能渐渐渗透出来的。尤其是佳作,其魅力也正在于此。   

丽红

标签:备课资料 八年级备课资料 诗词鉴赏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上一篇:无畏风雨永往直前 作文指导
下一篇:盘点《读者》2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篇文章 作品赏析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语文版| 北师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案| 导学案| 说课|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备课资料| 德育论文| 作文指导| 中考指导|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学生随笔| 作品赏析| 初中习作| 中考范文| 高中习作| 高考范文| 作文素材| 散文小说| 古文阅读
红楼梦神话孔子庄子李白杜甫苏轼东坡李清照赏析唐诗宋词诗歌鲁迅小说散文文学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