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学文摘
》
中考复习指导
阅读:1804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七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七年级语文(上)诗歌名句赏析 (七年级上册)
1、赏析“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来的时候,我雕花的窗户前面,那株腊梅树开花没有?诗人不问人事而问物事,令人感到困惑、突兀。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全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这株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2、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前句写你问我什么时候会回去,我却没有准确的时间可以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这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归的愁苦跃然纸上。次句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现了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炼字炼词】“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3、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当”一词表愿望,“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此联跨越上联郁闷、孤寂之心境,而去设想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重聚时的乐。诗句明白如话,却又曲折、深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4、赏析“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此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故有“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5、赏析“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此联即景生情,扬子江头,已是愁绪万千,离亭宴上,更是难舍难分,欲言又止。“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心境,实在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
6、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送行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一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其壮阔精整。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8、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旧:老朋友。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其中隐含有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后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正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9、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0、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鹃啼叫的季节,(我)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县。前句兼写时令。写景则专取杨花,寓意为“漂泊无定“;而子规鸣叫,是用其“不如归去”的谐音。这种写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现出李白当时的心情:对王昌龄被贬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书原因。两句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1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给明月,随风一直送到夜郎西。通过诗人的丰富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娈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被贬的朋友。诗人托月抒怀,表达了对朋友深切的同情与关切。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为动作,是此诗的一大特点。
12、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展开全文阅读
13、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1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我已经已站在(飞来峰)最高的地方。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谗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在诗人,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15、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从齐到鲁都可望见。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伟高大的山势。作者怎样突出其山势的呢?他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致在齐、鲁两佃都可以望见泰山。作者是以距离之广远烘托出泰山之高峻。这既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也是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高超诗才的体现。
16、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顶,看到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这两句诗,是写出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意思是“一定要”。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7、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句有着明显的旬征意义。这两句,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广大胸襟。
1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在大海的怀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宠儿而已。这四句浅显明白,但意境阔大,气势豪迈。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缔造了世界万物,生发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迈气概。
(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洪淑华
标签:
中考复习指导
七年级中考复习指导
七年级语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班主任第一节课上的讲话 班会演讲稿(七年级上册)
下一篇:
初中多音字汇总 中考复习(九年级)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