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手机版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教案
》
导学案设计
阅读:382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祭十二文郎》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
1.弄通课文,积累掌握文言常识。 2.理解课文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3.了解课文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 4.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一、韩愈和他的作品:
韩愈(768-824),字 ,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 ”;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 齐名,并称“韩柳”,他是“ ”之首。代表作是 等。
二、写作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三、文体介绍:
祭文――也称“悼词”,通常是祭奠死者,抒发悼念哀痛之情的一种文体,也有用以祭神祭物的。
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
正因为祭文的内容和形式都公式化,所以为后人传诵的不多。而本文不落窠臼,一改过去惯例,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悼念侄儿,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四、正字音
闻汝丧( ) 丞相薨( ) 及长( ) 佐戎( )徐州 不省( )
汝遽( )去 所怙( ) 万乘( )之公 兄殁( )南方 相殒( )其生
省( )坟墓 窆( )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 ) 尚飨( )
五、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 零丁孤苦:
皆不幸早世: 敛不凭其棺:
终葬先人之兆: 以待馀年: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六、词类活用
乃能衔哀致诚 不省所怙
汝又不果来 莫如西归
而视茫茫 汝之纯明宜业其者
苍苍者欲化为白矣 然后惟其所愿
长吾女与汝女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成家而致汝
展开全文阅读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吾书与汝日
恐旦暮死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七、一词多义
省:不省所怙 汝来省吾
致:乃能衔哀致诚 将成家而致汝
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汝之子始十岁
幸:皆不幸早世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诚:诚知其如此 天者诚难测
其:未知其言之悲 其后四年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其又何尤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无知,悲不几时
八、古今异义
吾去汴州 古: 今: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吾与汝俱少年 古: 今: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
明年,丞相薨 古: 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
又可冀其成立邪 古: 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九、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吾又罢去 何为而在吾侧也
汝从(吾)于东 其然乎?其不然乎?
第二课时
一、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写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 。
二、阅读第一部分(1-3段)回答问题: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 ,从而表达 。
3.这几段总体是为了突出什么含义?
答:突出 ,即虽为 。
展开余文
阅读第二部分(4-9段)回答问题:
问题:揣摩第5自然段“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明确: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 的事实,所以用 的语气,强化作者极度 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者仍不 ,所以用推断来排除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 语气。
第六七句末尾用“乎”,来表示作者的 。
第八句末尾用“也”,表明作者始终难以接受事实,陷入了极度的 之中。
第九句前两个“也”连用,表假设,后一个“也”表反问,作者 。
第十一、十二、十三句连用“矣”来表明自己的 ,作者实在无法接受残酷的事实。
最后两句末尾用“矣”,相当于“了”,表明 。
阅读第三部分(10-12段)回答问题:
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答:第十段写 ;第十一段写 ;最后一段再次表现 。
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
答:
三、总结: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 。于萦纡中见深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语语从肺腑流出。
刘芳
标签:
导学案设计
高二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导学案设计
祭十二
链接:
浏览相关课件
相关音像素材
备课参考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上一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下一篇: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计分类检索
人教版
|
苏教版
|
粤教版
|
语文版
|
北师大
七年级
|
八年级
|
九年级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教案
|
导学案
|
说课
|
课堂实录
|
教学案例
|
反思
教学论文分类检索
教学反思
|
教学计划
|
教学总结
|
备课资料
|
德育论文
|
作文指导
|
中考指导
|
高考指导
师生作品分类检索
教师随笔
|
学生随笔
|
作品赏析
|
初中习作
|
中考范文
|
高中习作
|
高考范文
|
作文素材
|
散文小说
|
古文阅读
红楼梦
,
神话
,
孔子
,
庄子
,
李白
,
杜甫
,
苏轼
,
东坡
,
李清照
,
赏析
,
唐诗
,
宋词
,
诗歌
,
鲁迅
,
小说
,
散文
,
文学
,
作文教学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